书城艺术历史是被描述的:中国电影历史的景观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3200000002

第2章 自序

感谢研究院作出的这样一个动人的学术决定,让我可以有机会把自己的学术路程进行一次回顾和梳理。我的学术道路应该说是导师李少白先生为我设计的。我先跟着他从事《中国电影艺术史》的写作,其实是从干中学,从此就一直从事早期中国电影史的学习和研究。从他亲自动手为我改第一篇论文起,到后来能够独立进行研究和写作,我感受到了很大的幸运和幸福,因为在他长期的关怀指导下,我没有走过多的弯路:首先能够专注于中国电影史的研究,在这个领域沉浸至今;其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领悟到电影历史研究的学术方法,使我在电影学术研究中受益匪浅。

从这次选入的论文可以看到我在中国电影史研究道路上行走的步履,从初期的稚嫩到后来的相对成熟,时间跨越也有将近20年。当然这也是我有意为之,让这本文集能够突出专题,把我对于中国电影史的历史描述和一些理论思考汇聚于此,可以补以前不能将这些成果做集中整理的不足。还有梳理之意,总结自己,就教于大家,这对我的学术经历而言十分重要。再有就是情感上的,这种情感,源于对中国电影史研究多年来积累的对于中国电影的、对于中国电影历史的、对于我曾经反复翻阅过的旧时报刊资料及其散发出的气息的习惯、喜爱与不舍。还有也想通过这个方式对自己有个交待,光阴似箭。

这本文集的编选思路如下:

第一编是个案研究:第一部分是对中国早期电影剧作家的研究,对于中国电影剧作家进行这种成系统的集中研究应不多见。中国现代电影的剧作形成期是上个世纪30年代,并从此基本定型,这些研究与本文集第二编中的《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剧作形态分析》其实是有紧密关系的,但是为了体例上的统一,把这篇文章放到了“30年代电影专论”中。

第二部分是导演研究,也是30年代的,因为30年代是中国电影成熟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些导演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奇迹。也是一种系统性的集中研究,放在一起很有意思。每个导演都有不少人研究过,我能够对这些人物进行这样比较系统的研究得益于我对这个时期中国电影的整体研究目标,也得益于各种学术会议和专业电影刊物的选题。

第二编是综合性论文:第一部分的30年代电影专论,是我长期坚持的研究方向,自认有些独到之处。

第二部分是关于电影史学理论和现状的一些认识,毕竟从事了很长时间的电影史研究,有一些体会,也有一些思考,但是难成系统,也不够深入,但这表达了我关注的一个方向。

第三部分是电影文化与理论的思考,这不是我的专项,所以显得零散,随感而发,但是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这些看法和观点自己还是认可的。

略感遗憾的是,由于篇幅的关系,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不得不放弃。

对于自己的研究道路和所作出的一些成果,我要感谢导师李少白先生的教育培养,感谢学界师长同仁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同门师兄弟姐妹的无私相待,感谢同事、朋友们的厚爱有加。感谢重庆大学青年教师、我的博士生黄鹏,他在紧张工作的同时,为我认真整理了书稿,付出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最后要感谢研究院领导对学术事业的大力支持,感谢出版社对这本书所付出的辛苦工作!

高小健

2013年8月9日于北京功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