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美术评论及其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3500000007

第7章 黄宾虹的山水画

黄宾虹先生的画很特别。不习惯或不懂得欣赏的人,容易误认为那是“黑墨一团”,不知好在哪里。其实,这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一种,是从以董源为代表的,那种“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的“点缀以成形”的画法,表现祖国山河浑厚华滋意境的山水画发展而来。较之近看远看俱佳的画来说,这种画是更难学一些的。要想把这种画学到手,就更需要从作画的原则性要求上去领悟与掌握才成;否则的话,且不说要真正学到手很难,就是只求表面的“似”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与我国传统的写实的,或偏重于写实的山水画相比,黄宾虹先生这一类画,是既以客观景物为基础,却又比较强调主观情意的抒发,讲求艺术意境与独特风格的创造的一种“大写意”的山水画。这种比较强调主观的画也是多种多样的,黄老的画是其中的一种。

据我理解,黄老作画的原则性要求,大体可归纳为这样几点:

一是重景物内在特征和主观情意的表现。这就是黄老一贯主张的,通过“五笔七墨”以“求神似,不求貌似”,为创造意境而表现景物内在特征的意思;作者主观情意的抒发,主要与内在特征的表现融合在一起来进行。

二是重全画形象的整体感的掌握。这就是要求把全画形象作为显示意境的整体来对待,任何局部景物的描绘,要服从整体的需要来进行。

三是重节奏、韵律与气势的形成。这是要求在塑造形象的同时,笔墨本身也要形成与艺术意境相适应的节奏、韵律与气势的美。

四是重宁拙毋媚的画风的体现。这是力戒矫揉造作、浮薄甜俗,崇尚不事雕琢,漫不经意而又质朴豪率、雄健深厚与辛辣的画风。

在以上各点当中,最中心的一环是景物内在特征的表现,其他种种要求,都是围绕着这一环来进行的。而且不论是哪一种要求的体现,都必须以强调形象塑造的整体感觉为前提。内在特征与主观情意的表现也好,节奏韵律、气势与宁拙毋媚风格的形成也好,都要服从全画意境创造的整体。(这里所说的特征,主要就是指用以构成全画意境的景物的整体的特征,局部景物特征的描绘,只能居于从属的地位。)因此,黄老作画的原则性要求,也可以概括地这样说,就是从整体上通过内在特征、主观情意、节奏韵律气势与独特风格的表现,以达到绘画艺术意境的形成。或者简而言之,就是从整体上求得意境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通过黄老作画的原则性要求的了解,对于为什么这种画会“近视不类物象,远观景物粲然”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是说,这是由于作者按照上述重内在、重整体和重节奏韵律等原则来指导创作所自然形成的结果。比如,为了从整体上来表现景物的内在特征和作者的主观情意,这就势必不能把自然景物如实逼真地往画面上搬,而一定要在局部服从整体、外在服从内在的原则下,进行取影、提炼、概括、夸张与虚构等的艺术加工。这样一来,景物局部、外在的形,就必须要变之而多样,甚至变得很厉害,这是所以会“不类物象”的原因之一;其次,为了从整体上形成笔墨的节奏韵律与气势,就必须在描绘景物形象的同时,兼顾笔墨如点线的大小、长短、曲直、轻重、浓淡、聚散与疏密等合乎形式法则的安排与组合,这样一来,局部、外在的形也必不可免地会有不同程度的变样,这是所以“不类物象”的原因之二;与此同时,还要从整体上体现不事雕琢、宁拙毋媚的画风,这是与所有的艺术加工融合在一起而体现出来的,但也或多或少地要使局部、外在的形要变样,这是所以会“不类物象”的原因之三。正是由于这样几方面的原因凑到一起,因而产生了这样的结果:从整体上远远地看,富有艺术意境的全画形象的整体是“景物粲然”了,而从局部的近处来看,却不过是参差错杂、“用笔草草”的“不类物象”的笔道道与墨团团了。

自然,我们不能把这种局部、外在的形的“不类形象”的现象,误解为艺术上的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这种重内在、重整体表现的艺术夸张必然会产生的现象;另方面更由于欣赏与评价艺术作品的依据,最主要的应是全画形象的整体的效果。尽管艺术作品的任何局部都应与整体取得和谐的统一,但能否取的统一,主要的并不决定于景物局部、外在的形的“类”与“不类”物象。既然黄老作品只宜远观不宜近视的效果的产生,是由于要体现上述艺术加工原则的缘故,因而师从黄老的艺术,就得从领悟与掌握这些原则性要求做起。

198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