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女神的腰蓑:论性诱惑与人体美的起源及未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4000000008

第8章 生的歌赞——人体美与性意识(3)

艺术科学真正得以繁荣的时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大美术院校很快就恢复了模特儿写生的基础训练,人体艺术创作之花也逐渐在中国美术百花园中放出异彩。为了适应艺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首次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公开招聘职业模特儿。出人意料之外,报名者踊跃。从应征者数量、家庭出身、个人成分、知识结构、应征动机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与自信。这是70年前刘海粟等先辈艰苦创业时期无法比拟的。这里再拿上海为例,1985年初,上海戏剧学院公开招聘人体模特儿。据上海《劳动报》报道,开始第一天已门庭若市,不到半日,500份报名单已全部发完。填报者中,全民单位职工占了一半;年龄最小的仅17岁。初试时,记者遇到卢湾区某校一位小学教师,她酷爱美术,由爱人陪同前来应考。她十分坚定地对记者说:“我已与爱人统一了看法,认为这是高尚的事业,我愿献身艺术。”当得知教师不能参加应试时,她急得哭起来了。那个年代教师待遇低,很多人想调离,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国家严格控制教师流出。记者看到一位体态轻盈的女青年高兴地通过了考试。一问,原来她是舞蹈学校校长的女儿。据了解,这次录用的待遇并不高,基本工资50元,上课每小时加8角,可见他们并非都是贪图报酬而来。在其他大城市,也有类似的景象。浙江美术学院招聘的职业模特儿中,还有一位研究生。更值得一提的是某美术学院的模特儿金娥,她以《美的追求》为主题在《中国现代画报》上发表文章,叙述了她参加工作的经过。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篇接触人体艺术模特儿工作的自述性作品,作者通过实践感受,试图对人们把当模特儿看作一种牺牲的旧观念,提出了一个不一般的看法,她认为艺术家与模特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艺术合作的关系,模特儿同样称得上是创造美的艺术家。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是一位文艺工作者,曾有改编和翻译的文学作品先后出版。而且,还计划写一部反映模特儿生活的中篇小说,并积极参与美术家们筹建艺术中心的工作。这一切,都反映了人体美与性意识的矛盾在一个新的层次中逐渐取得了平衡。

此外,尽管历史上我国的裸体艺术创作几属空白,但自从本世纪初西方艺术逐渐传入以及美术教学在方法上对西方的引进,毕竟也牵涉到这个艺术样式和作品,所以,虽然在理论上未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但对这个课题也有人进行过摸索,并且从不同的侧面、在不同的程度上取得了成果。譬如,有人从形式美的角度去论述。他们认为在人体中,所有形式美之要素都一应俱全。既有所谓统一,如躯干骨架,也有所谓渐层的变化,如肌肉的和谐转摺;既有均衡对称,如左右总是对称的,又有适度的比例,如头与全身的固定比例等。而人的所谓曲线美,大概就是从这种既统一又变化之美中产生。西方以古希腊到19世纪古典主义的艺术,都很注意这种法则,有人更具体地论述,认为人体美与圆味和软味有关。因为不论什么物体,凡是具有圆味的都能使我们心中引起一种适当的调和与愉快,如苹果、女性的肉体、乳峰、臀部、大腿等等。劳式尔在论述女性时也说过:因为她有特别的构造,才有女性外形的优丽、举止的轻快,而且她们周身还比男子富有细胞组织,所以她的肢体表面平滑圆润。这些组织,填满了诸凹处与隙地,免去了各关节处的高低不平,谐和了这些器官到那些器官的交接起伏诸部,形成了在某部分为我们所易见的隆起。另外,与此有密切关系的便是肉感。人类的天性,对软味物质具有热烈的爱慕。而女性的肉体含有温柔的软味,在观赏人体艺术作品时,由视觉的美而感到了触觉的美,所以令人感到愉悦。此外,在色彩上,人体色彩非常和谐,而且是一种温暖热色统领下又有极其细致的色阶变化,人们可以从这里感觉到生命的颤动和生命的无限创造潜能,艺术家在这上面也可获得丰富的灵感和无尽的启示。西方绘画在印象派开始就明显地追求这种圆味和软味……显然,上面的论述是侧重于从审美客体身上找答案。

于是,又有人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给予补充。他们认为,人体的这种优美,是要根据心理修养,然后引发到天趣活泼的肉体,再感受其丰满的筋肉的愉快与活跃。人体既具有不可思议之灵感,从优丽的身体内漂浮出一种不息之流与生机,使心灵与肉体谐和,自然美与精神美融为一体,此所以人体为美中之至美。古希腊就有美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的名言;古典主义画家大卫也极力推崇人体美,认为这是宇宙间的生物中最卓越最上乘的美,而且认为人体研究美术唯一的模特儿,其形与色的曲折和复杂,为一切生物所不可比拟。人体的组织极为微妙,含有最丰富的美的要素。纤丽的曲线与体面,绚烂的色调与明暗,更加以灵感与肉体的调和,活跃着神秘的人性美……除此之外,还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解释。譬如,认为在自然界里,人体机构是最完备的。人们能认识到自身形体的美,是出于人类的天性,是人们长期和大自然斗争中逐渐形成的观念。劳动完善了人体的构成和机能,也培养了人的美感……以上的一些讨论,各抒己见,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人体艺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自然,有些论述,仅仅侧重于某一个角度探讨,所以也难免有偏颇或笼统之处,只好留待后人去补充了。

上面的一段回忆是必要的!从19世纪中叶至今这一个半世纪里,中国的变化太大了。尤其近十年,简直是日新月异。旧的文化模式不断解体,新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在改革开放的现实文化氛围中,中国的裸体艺术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势头,也是很自然的结果。诚然,裸体艺术创作在中国并非自今日始。撇开汉、唐的砖刻、壁画等古代民族艺术而言,本世纪初,一些留洋的艺坛先辈在回国后也曾作过一些尝试。然而,毕竟是一种异域文化,加上男男女女褫体横陈于画面,与“轩辕衣裳而治”的礼义说教大相抵牾,人体美与性意识的冲突无法调和,于是很快就窒息于传统的文化环境之中了。

裸体艺术作为一种创作样式真正较多地在中国出现,应该算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尽管这段历史上还有一时难以清除的“左”的影响,但毕竟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给裸体艺术的创作带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社会环境。自然,作为一种异域的文化样式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出现,照样难免遭一时的排斥反应。在这短暂的历史之初,尽管一些作品从创作意图上完全出于对正义的歌颂、对美的赞赏或对丑恶的抨击,但毕竟还是由于社会伦理这个历来存在的堤坝难以跨越,所以也曾引起过一些或大或小的波澜。不过这一切毕竟都已成为历史过去了。

从1978至1988年这十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一切观念都在变,一切现实文化也在向前发展。如所常见的,诸如舞蹈、体育、衣着、化妆的变化不待言,近年来,健美比赛,甚至选美活动也开始行时了。如前所说,对人体美的追求,越来越表面化,而人体美作为一种艺术文化上的探究,却越来越深层化了。不少艺术家对裸体艺术产生兴趣,与此同时,广大观众也对此加深了理解。在本册(指《当代人体艺术》——作者注),收集了从1978至1988这十来年的有关裸体艺术的部分创作奉献给读者。就本人之意,希望尽量广泛搜寻,扩大作者面,从不同的侧面更完整地反映不同层次的思绪。裸体艺术,在造型艺术这支“大军”中,它不过是以“兵种”的意义被区分开来的。所以,如果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具体作品的风格、流派的沿革、演变以及它们的艺术成就,无疑还得把它放回“大军”的整体中去观察。但是,我国的裸体艺术又有别于西方,那就是她很年轻。即使算上徐悲鸿、林风眠等先辈的创作成果,也不过几十年的历史。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那时的确未成气候。严格地说,真正步入艺坛,是在1978年前后。但是,也正因为年轻,又使她显出了鲜明的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她由反封建斗争的延续而迅速深入、扩展至对人自身的探究。反封建斗争,远至“文艺复兴”,近到本世纪初的日本以至20年代中国的模特儿事件,都是明显的例子。裸体术在中国的出现,也同样具备这种性质。从广义上说,“文革”十年,也是封建专制主义在当代中国横行的一个历史阶段。所以“四人帮”一垮台,在高压下解放出来的中国人民一时“不择手段”地以各种形式发泄对这种统治的不满,于是,借着思想解放的潮头涌动,当代中国的裸体艺术再度出现了。而且,在她的初生伊始,就以战斗的姿态冲上前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星星画会的一些创作。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心理,所以其中的一些明显带有抨击时弊内容的作品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但也许又是因为这类缘故,一开始画展就遭遇了波折。不过,作为一种自发性的展览,而且效果如此强烈,几十年来它还是第一次。

1978年唐大禧创作的雕塑《猛士》,是在正式展览会上展出的作品。这是以当时在报纸上公开介绍的受“四人帮”迫害的女干部张志新烈士为原型创作的。作品完成后,借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良好政治气候,竟一时得到厚爱。她首次参加了广东省建国三十周年美展,并被评为优秀作品,拟送北京展出。虽然后因有关方面领导对作品评价把握不住而未成行,但《花城》《作品》两家文学杂志率先发表于封面,也照样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自然,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有,见诸报刊的有《羊城晚报》上的公开争论,国内以及海外的个别报刊曾有过关注。此外,上海师大还有人自发组织了学术报告会,从学术到思想解放运动的较高层次进行了启迪式的探讨。至于群众来信就更多了。争论的焦点,主要是是否符合国情的问题,也还有对现实主义的理解问题。如有人混淆了艺术中所表现的张志新精神或张志新式的人物与张志新本人的界限,所以个别人竟产生了所谓“侮辱英雄”的结论。在那政策多变和众说纷纭的关头,刚出世时所得到的那点厚爱很快被冷却了,取而代之的是有关领导做出了人体艺术只限于教学范围,不宜扩散到美术创作的结论。一直到十年之后的1987年,在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才把原作放大到360厘米并铸铜立于广州人民公园。这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个得到官方认可并立于公共场所的裸体英雄雕像。她在人民公园扎下了根。

《猛士》的意义,首先在于她的反叛精神。张志新的事迹本身是一种反叛:以裸体艺术手段表现当时的重大题材又是一种反叛,而且实质上,裸体艺术创作本身在当时就已经是一种反叛……而这些反叛最终都是落在针对封建意识这个焦点上。还应提到,以张志新为原型的创作当时并不少见,但以裸体形式出现的却是寥寥了。杨燕屏的油画《思想之花》就是这百花园中又一枝罕见的花。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回顾,《猛士》也好,《思想之花》也好,都依旧带有很鲜明的时代烙印,她们都是非常紧密地与时代风云联结在一起,甚至作为一个“重大题材”来处理的。在那里,还留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流行的“主题先行”的痕迹。不过这并不影响作品的艺术价值,何况,艺术的教育功能本身就是传统的一个成部分。不但我们民族传统中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内容,西方从希腊艺术到基督教艺术也都有大量以宗教英雄人物为题材或以教化为目的的不朽作品。而《猛士》《思想之花》等作品通过近十年的时间考验,加之与当年现实拉开了距离,更显出了她们的艺术魅力。当我们欣赏这类作品的时候,能感到一种纯净、一种崇高。原始的性意识,在这里已经经过了高度的升华,尤其是伴随着悍的战马与强力的弓箭,阴冷的铁窗与艳丽的红花,使之更显得严峻、肃穆。这种赤裸的躯体,更真诚,更超脱,更悲壮,因而也更具恒久的魅力!

如果说《猛士》一开始就曾以重大题材的表现为裸体艺术“打天下”的话,那袁运生的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就是侧重于形式的追求为裸体艺术“争地盘”。与《猛士》一样,《泼水节》也引起了争论,最后,还以少数民族对画自己裸浴有意见为由而将其覆盖了。《泼水节》比起同时期的其他一些作品,看得出更多的形式探求的旨趣。人物变形了,动作也富于装饰性,表现了作者明显的艺术个性。虽然画中的几个女性在沐浴,有全裸也有半裸,但总的追求还是一种纯净的美的表现。可惜正当解放思想开始的年代,“左”的影响未能肃清,尽管也还有傣族同胞认为裸浴本身就是本民族的一种风俗,而且认为能上壁画是傣族的荣誉,但最终还是以相反的方式处理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观念改变的艰巨性!当然,十年后的现在大不相同了。不但绘画,而且在国家级的大画报上都可以彩色镜头发表藏族女同胞在河中裸浴的照片——当人们欣赏这摄影艺术中健美的藏族妇女悠闲梳洗的情趣时,不知是否会想到十年前傣族姊妹为争夺这块艺术地盘时“冲锋陷阵”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