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文化与艺术的多视角探索(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4700000003

第3章 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

第一编 文化艺术理论探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全面、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就要正确看待市场经济下的文学艺术及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并能前瞻性地展望我国21世纪文艺发展的趋向。

坚持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民族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的总目标,是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也是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肯定社会主义文化这个人类文化史上崭新的发展阶段,科学地认识它的基本特征,明确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体现这些特征而必须实行的工作保证,是至关重要的。

一、文化在社会结构系统中的位置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何谓文化?古今中外学者、理论家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以及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考察,有过各种不同的解释。“文化”一词,在中国很早就有。《周易上经·贲》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含有“文化”的意思。汉朝刘向的《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南齐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从这些说法可以看出,中国最早的“文化”概念是指“文治和教化”,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并不完全相同。后来,梁启超、胡适、梁漱凕、陈独秀等人都提出过文化的定义,但歧义甚多,莫衷一是。

在西方,“文化”概念也有个演变、发展的过程。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化被理解为培养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的品质与能力。在欧洲中世纪,文化被“祭祀”一类术语所代替,因为那时神学占了统治地位。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文化被用以说明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文化与教养联系了起来,并与原始民族的“不开化”和“野蛮性”对立起来。把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去研究,始于19世纪德国文化社会学派。后来,英美文化人类学产生之后,文化成为一门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关于神话、哲学、宗教、艺术和风俗的研究》一书中,第一次将文化涵义系统地表述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人种学而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

自泰勒的文化定义之后,社会科学界的众多学者又对文化作了种种界说。有人认为文化是人类的活动方式和创造的财富的总和;有人则从文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功能方面去界说文化,认为文化是一个价值体系;有人把文化当作一种特殊的有自身结构的体系,认为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也有人把文化看做是一种具有动力特色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等。可谓众说纷纭。结果是对文化的界定越来越多。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与克拉克的统计,自1871年至1951年的80年间,严格的文化定义就有164个之多。后来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尔新的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文献中的文化定义已达250多个。

这种见仁见智、相互殊异的情况,一方面说明文化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则表明由于学者们考察文化的角度不同,研究的目的不同,思维的方式不同,以及文化传统上的差异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人们对不断发展的复杂多样的文化现象的不同认识。

面对如此众多的文化定义和歧义,究竟应当怎样理解文化,并且比较科学地说明它和掌握它呢?

马克思主义指明了这样的途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于文化的性质、作用等问题,必须放在社会的整体结构中进行历史的考察,而不能孤立地看待;特别是不能离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也就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经济基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

文化的概念,可以作广义的理解,即包含着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体现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包括建筑、技术设备、交通通信工具等,它表现出一定社会的生产水平和性质,表现出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经验。精神文化体现为社会中的人的文明程度、知识水平和科学、艺术的成就等。我们通常使用的文化概念,只是指精神文化,是一种相对狭义的概念,而且主要是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文化理解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或称观念形态),它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同时又反映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并且反作用于政治与经济。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说的:“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这些论述集中表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的性质和作用的观点。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定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工程,其中政治、经济、文化是缺一不可的三大组成部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与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正确认识文化的定位和文化的使命,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精神推动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作用,就是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论及文化建设时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只有人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经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许多学者和经济学家认为,新加坡等国家的迅速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发展。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从而逐步形成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格局。新加坡是一个人力、物力资源极为贫乏的小国,从6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结构,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力”。所以,经济要发展,一定要考虑本国或本地区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要重视文化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支柱作用,要依赖文化给予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与舆论环境。

2.文化对经济的渗透与促进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文化因素含量很高,可以说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样式进行的。文化已渗透到现代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如生产、管理、运输、营销、分配等,文化“弥漫”于整个经济领域。文化的这种无处不在的底蕴作用,是经济发展中潜在的、深层的推动力。尤其是进入70年代以后,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经济与文化呈现出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态势。它表现在:现代企业注重在生产中降低资源、能源、财力的有形投入,提高科技、教育的无形投入;追求经济目标的统一;越来越重视社会整体发展的人文价值取向;环境价值和文化认同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全球性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层基础;等等。这些发展趋势归结到一点,就是高度重视“文化力”的增长。

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一种潜在的投资。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就能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国不少地区借助文化资源的优势,展开了经济腾飞的翅膀。山东潍坊开发、举办国际风筝节,不到10年,引进外资企业上千家,使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市,变成了一个走向世界、全方位搞活、开放的工业化明星城市。孔子故乡曲阜,大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使这个地区的生产力跳跃式发展,几年便上一个新台阶。利用文化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使文化与生产力实现同步发展,这在我国许多地区都已经获得了可喜的成效,同时也证实了文化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3.文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牵引力

文化对经济的重要性,远不止是文化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中的现时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对经济还具有深远的“明天的意义”。在科技与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力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生产力的力量源泉已从“物质空间”转向“知识空间”。在未来的世界赛局中,如果把经济比作是高速运行的列车,那么,可以说文化就是车头。一国的现代化文化内容,制约并决定着该国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及经济增长速度。当代日、美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文化化,就是有力的实证。为此,我们应该以强烈的紧迫感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来认识发展现代文化的极端重要性。正如邓小平明确指出的:“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3]这一告诫振聋发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强调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如果从文化意义上说,就是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战略举措;同时又要把文化建设搞上去,使经济与文化相互适应、协调发展,必须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概念,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渐形成的,是江泽民在回顾了我们党70年光辉历史,总结了我们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分析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之后,根据我们要达到的宏伟现代化目标提出来的。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问题又作了深刻的表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以上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严密的科学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事业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坚持正确的原则,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有步骤、有秩序地健康发展。邓小平曾谆谆告诫我们: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4]。由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科学理论,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文化必然具有科学的品格和科学的精神。

为了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反复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5]并进而提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6]无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文化是一种积累,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是一个在积累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在创新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人类文明生长过程。二者相辅相成,辩证运动,缺一不可。在文化建设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克服僵化封闭、愚昧迷信思想,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开创理论思维和文化建设的新境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反对唯心主义、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因此,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深刻体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