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文化与艺术的多视角探索(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4700000004

第4章 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

(二)深厚的民族性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现代化都不能建立在虚无上,而必须建立在一个被批判过的既有的文化传统上。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作为过去时代的产物,固然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有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文化相冲突的一面,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有许多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优秀内容和思想精华,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应当批判地继承。

毛泽东非常重视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7]所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过程,同时也必须是对传统的优秀文化弘扬与光大的过程。这种新文化是在中国本土上,在中国固有文化基础上建设的,它体现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国现代化进程。这种新文化承认原有文化的历史继承性,承认文化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进化的;同时,这种新文化也承认文化在空间上的交流、民族间的沟通。社会主义新文化要真正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就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尤其需要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三)广泛的人民性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内容和方向必然而且应当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二为”方向,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文化工作的生命线。

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一致的,二者密切关联。由于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而现阶段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文化工作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统一的。前者着重强调的是文化工作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它从为什么人服务的角度指明了我国文化工作的方向;后者着重强调的则是文化工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时代内容,它从文化工作与经济基础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关系上显示了我国文化工作的本质特征。

坚持“二为”方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生产者的崇高的责任、神圣的义务。我们的文艺创作和各种文化活动必须时时刻刻、全心全意地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为群众创造出最好的精神食粮,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他们所接受。与此同时,还必须在各种文化创造活动中体现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应有的地位,应当积极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整个文化的主人。在服务内容上,要直接表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我国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与现实生活,用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积极的精神产品去影响和教育人民,帮助人民群众提高精神境界,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自觉地以主人公的姿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四)高度的民主性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公有制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反映这样一种经济政治制度的文化,必然是具有民主精神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文化和拥有文化的权利与条件。只有实行高度的、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健康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的同时,必须“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8]这说明,坚持“二为”方向和贯彻“双百”方针是根本一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贯彻“双百”方针,实行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要保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在文化工作中就是要保证广大文化工作者沿着“二为”方向积极创造的自由,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有充分的发言权和参与权,把文化工作变成人民群众的事业。要活跃文化气氛,提倡不同学术观点、艺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同志式的批评和反批评。要鼓励深入研究我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问题,鼓励创作更多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好作品。此外,还必须积极开展同腐朽的文化、反动的文化的斗争,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的东西泛滥。为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不但党和政府部门要实行决策民主化,而且一切文化团体都要在坚持“二为”方向的前提下实行真正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真正办成能代表全体成员意志的群众团体。

(五)充分的开放性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今日的文化发展趋势,呈现出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繁荣的局面。对当今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邓小平早有预见,并高瞻远瞩地为我们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他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9]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能搞闭关自守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必须坚持文化的开放性。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将自己的文化纳入世界文明发展的轨道,否则只能导致文化的落后。

文化交流是文化进步的动力。在文化的相互交流中,交流的各方可以吸收对方文化的精华作为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营养,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可以从对方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教益,使自己不走或少走弯路;可以从双方文化的比较中发现自己文化的弱点,以取对方之长补自己的不足;可以摸准文化发展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潮流,发现本民族文化的时代差距,从而奋起直追。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就具有自觉的开放性。中华文化不仅本身是中原汉文化与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聚集与融汇,而且也是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结果。如东汉以后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汉唐时期西域文化的引进,宋元以后又受蒙古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等,实现了成功的文化交流。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上的对外开放和交流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应该在立足本国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借鉴、容纳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现代意识为取向,对其认真分析、鉴别、选择和改造,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以丰富发展自己。要坚决反对全盘西化,吸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必须做到“洋为中用”,在综合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三、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社会,它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一项基础性的内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开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而且能够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振奋全国各族人民献身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体说来,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培育“四有”新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影响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深刻革命。它不仅要靠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还必须依靠社会全体成员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和革新精神的不断发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发展过程的本质要求,而且更是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本质要求。现代化最终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现代化,而且也是文化意义上的现代化,是文明的现代化,是最文明的人类和人群的表征。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新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中,人的素质的高低,人的现代化程度,具有主导性作用。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要靠人来完成。为此,邓小平反复强调:“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1]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现阶段,就是培育“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个方面,都具有其各自特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