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文以铸魂(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4800000007

第7章 曹雪芹像

编者按:曹雪芹(1724——1763),清代著名文学家,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2006年,吴良镛院士在南京设计了江宁织造府,并邀请吴为山为曹雪芹塑像。从2009年到2011年,历经了将近3年的酝酿、设计、制作,这尊汉白玉的雕像终于坐落在江宁织造府的庭院中央。

建筑大师吴良镛院士为南京设计了江宁织造府,它位于南京大行宫与长江路交汇处。这是一座融于六朝古都、立于现代文化都市环境中的建筑。吴先生意匠独运,信笔纵横,构造了可游、可居、可赏、可思的精神乐园。这“都市盆景”、“红楼丰碑”可壮观了。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祖父曹寅极受康熙帝玄烨宠信,曹寅病故,曹颙、曹先后继任江宁织造,祖孙三代四人任此任达60年之久。可见曹家与织造府、与金陵、与秦淮之文脉关系,一个家族的气息与一座石头城的气息之通达。我曾于2005年为曹寅塑过像,立于扬州博物馆与中国雕版博物馆两座建筑之间。因曹寅为扬州雕版印刷始祖,故像立斯处似有合理性。2006年,吴先生设计了新的江宁织造府,欲塑曹雪芹像于庭中,用吴先生的话说:“没有曹雪芹,就没有其他。”吴先生还说:“核心是曹雪芹,其他设计是舞台背景和他的著作《红楼梦》。”

选谁创造曹雪芹像?

在南京博物院原院长徐湖平先生的推介与陪同下,吴先生参观了我的大型雕塑艺术展《文心铸魂》,观毕,先生在电话里对我的作品大加褒奖,予我以鼓励。很自然,我成了《曹雪芹像》的作者。

吴先生还对整个建筑布局进行了设计:

“曹雪芹像位置在中心——在中轴线上,博物馆庭院中心,在博物馆四周走廊上都能透过窗子看到像。”

吴先生从空间位置予曹雪芹像以定位。接下来是如何塑造的问题。中国古代传神论强调“传神阿堵”,这是东晋顾恺之关于刻画眼神的妙说。但在画像与造像的品评标准方面,更为普遍接受的是“形神兼备”。形与神的统一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是内与外的贯通。而要使曹雪芹像形神一致,则首要解决曹雪芹长什么样子。

据有关记述,曹雪芹“身胖,头广而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

考据曹雪芹身世,曹家因受政治斗争牵连,日渐衰微。曹雪芹也因经历生活的重大转折,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贫困如洗。晚年移居北京西郊,则是“满径蓬蒿”,“举家食粥”。然矢志著《红楼梦》。

在我的想象中,曹雪芹应是清癯的,特别是其悲剧般的忧伤和沉郁般的遁世。那种对现世的愤疾使曹雪芹形象与“胖”远离,这当然是精神形象塑造中作者主观的构思。曹雪芹形象先入为主在我的心中。不仅如此,也因为我父亲研究《红楼梦》,我自幼听他讲《红楼梦》,这也形成了我对曹雪芹的模糊认识。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多绘石头,多突兀奇峰,友人敦敏诗赞:

傲骨如君世已奇,

嶙峋更见此支离。

醉余奋扫如椽笔,

写出胸中块垒时。

这“胸中块垒”是奇石,是女娲炼石补天时所剩,它“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这石,神通《石头记》!

写到此,曹雪芹形象似乎已逐渐脱出。他当是一块峻峭、陡然,开合豪放,而又积郁沉厚的奇石。他当低首心昂、俯视浮云而独立苍茫。

他当以石而凿,玉骨冰魂;他当历经风雨,超尘内敛而手执巨章。他当从意象中淡出而意气堂堂。

我将塑成的小稿送呈吴先生审查,先生时在医院输液,病中特别接待我。他心系曹雪芹像,拿出早已完成的手稿《曹雪芹像与雕塑家吴为山先生商谈》。他对雕像的位置、高度、材料、轮廓以及曹雪芹的年龄等皆有思考。提出以汉白玉石雕琢,四周以绿色为主,满墙爬满爬山虎,下边有水池石头。在关于雕像的塑造方面也提出了光线的影响,如何以表情表现曹雪芹的身世,并建议以曹家衰败后定居北京的形象为基础来塑像,这些均与我不谋而合。

吴先生希望我以个人的“写意雕塑”风格创作!

不久,大稿在我南京的工作室完成,吴先生不顾身体有恙,亲临南京看“曹雪芹”。这位既是建筑家、理论家,同时也是书法家、画家的大师,有着极高的艺术修养,他对着曹雪芹像三百六十度审视,显然,他对空间、形体、神态、势态、体和量、光线、角度、材质、肌理、刀法等有着很深的研究。他首先肯定了雕像由几个不同方向的面构成的形体所蓄聚的力量,以及将来安装的位置所照顾到的光线投射,继而他对人物表情的刻画表示“符合曹雪芹的精神”,最后他提出身体的斧凿肌理当更为写意,宛若由自然中出……

而今,这尊汉白玉像已立于织造府,在南京,在曹雪芹出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