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舞思(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4900000003

第3章 自序

这本文集是继1998年出版的《舞艺·舞理》之后,从近10年散见于各报刊的文论中选编的(此间,出版过若干著述)。为表明作者舞蹈思想理念的延续性,也选择了几篇已经入选过其他文集的论文(占极少篇幅)。

全书共分四辑:评论、论文、人物追思、文化观察与思考。前三辑是以舞蹈为核心;最后部分则包括跨学科的文化思考。

人的思想、观点与其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我的舞蹈理念和研究思路与自己的经历和艺术实践也分不开。在《舞艺·舞理》的自序中,我曾以“实践体验与理论探究的汇流”为题,叙述了自己的成长道路。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中国当代专业舞人中,像我这样既无专业舞蹈学历,又仅有初中毕业文凭的人极少!所幸,在半个多世纪的舞蹈生涯中(含舞蹈表演、教学、理论研究),得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良师益友的身传言教、悉心指导与帮助,受益终身。

舞蹈专业学习,得益于我的“母团”(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歌舞团——中央歌舞团)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正规的训练——名师云集、考勤考绩一丝不苟。我吸吮着“百家奶”(包括优秀民间艺人的传授),并将学到的东西用于舞台实践。或许是由于幸运过早降临,1951年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获金奖,1952年成为中央歌舞团建团骨干、主要演员,反倒因“工作需要”自此失去了脱产进修的机会。我自知不足,随时随地向接受学校专业教育的同行取经。

因不甘心“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上世纪1956—1958年,曾利用业余时间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文学和文艺理论课程,与此同时,长期坚持有计划地读书、记札记。我因饥渴而学习并习惯于自主选择,疲于奔走于各种感兴趣的课程班,不必为争取文凭死记硬背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也格外珍惜苦苦求师得来的收获——用心领悟、牢记。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记忆“网络”——随时调动储存的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再根据需要继续学习、求索,周而复始,永无休止。

1987年任命我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任期至1999年),是一次生命路程的突然急转弯。“就职讲话”的开头是:“我是来上学的,不是‘上任’。但只要肯学习,相信不会太晚!”自此开启了我的学术生涯。从事科研工作,依然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同样有幸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得到熏陶,并得到许多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的教诲和帮助。特别是指导我——合作完成——第一个基础理论课题“舞蹈生态学”的全如瑊先生、王宁教授,他们在我结束舞台生涯转向学术研究的关口,给予了切实的帮助和引领。也正是通过“舞蹈生态学”的创学科研究,启迪了我的思路,奠定了理论研究的基础。

读者不难发现,这本文集中的一些论文、评论,是对“舞蹈生态学”方法论的运用与发展,似乎已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使我观察分析纷繁复杂的舞蹈以至文化现象有了“主心骨”。文集中回忆的人物都是教导、帮助、感动过我的已故恩师益友,文体接近于散文、随笔,却蕴涵着较多的舞蹈理念,记录了她(他)们在我成长中的引领、启迪与促进作用,感念之情难抑。

舞蹈专业之外的社会实践促使我对许多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也根据实际需要发表了一些意见与文章(包括历任第五届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部分与文化建设相关的发言与提案),其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居多,这自然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有关。加入这部分内容是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我的关注点,实践逼迫着自己拓展视野,继续进取,终身学习。

文集折射出我一贯不拘一格、实话实说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一篇篇文章,随着我的思考自由而自然地呈现,力求严谨与生动的统一性,但与自己心中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它是有幸步入学界的舞者,围绕着“舞蹈学科”的一些思考,故题名《舞思》。

衷心感谢我所尊崇的黄永玉先生百忙中题写书名;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对出版此书给予的关心与支持;感谢2004年重病以来医生的有效救治;感谢帮助我精心收集图片资料的李北达弟子;感谢责编的通力合作以及一切帮助和支持我的朋友们!

2008年4月30日写于出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