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5400000007

第7章 新时期戏曲创作总体格局(上)(4)

第三节 黄河之声: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戏曲创作

在全国34个行政区域划分中,按照地理方位排列,黄河中下游的六个省市是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北京、天津。横贯境内的黄河不仅孕育了华夏文明,也是许多声腔剧种的发源地。这六个省、直辖市的戏曲传统非常深厚。早在元代,元大都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杂剧作家,创作了一大批璀璨的戏曲作品,使中国戏曲出现了最早的繁盛局面。清末民初,以梆子腔为代表的花部诸腔的兴起,使这个地区的戏曲创作再度出现了辉煌。由于花部诸腔的勃兴,各地的戏曲创作所涉猎的题材更加广泛,表现手段也更加生动活泼。剧本结构从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演出方式从“一人主唱”发展到更加灵活自由的形式,许多优秀的作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至今仍然是学习、继承的典范。新中国建立后,这里先后创作出了评剧《小女婿》、豫剧《朝阳沟》等,整理改编了京剧《贵妃醉酒》、《坐楼杀惜》、《秋江》、《杨门女将》、《白蛇传》、《将相和》等许多剧目。进入新时期以后,这一地区戏曲创作的势头依旧强劲,各地都创作了许多作品。

河南:豫剧《唐知县斩诰命》、《金鸡引凤》、《倒霉大叔的婚事》、《王屋山下》、《能人百不成》、《试夫》、《红果,红了》、《市井人生》、《都市风铃声》、《都市彩虹》、《蚂蜂庄的姑爷》、《老子儿子弦子》、《铡刀下的红梅》、《香魂女》、《村官李天成》、《焦裕禄》、《程婴救孤》、《儿大不由爹》、《苏武牧羊》、《洪武皇后马秀英》、《魏敬夫人》,曲剧《五福临门》、《阿Q与孔乙己》、《惊蛰》,越调《申凤梅》、《尽瘁祁山》、《老子》,京剧《嫦娥》等。

河北:京剧《响九霄》,河北梆子《钟馗》、《包公卖铡》、《六世班禅》、《女人九香》,评剧《淀上人家》、《男妇女主任》、《水墙》、《嫁不出去的姑娘》、《银杏树下》、《情系红龙泉》、《月嫂》、《尧天舜日》、《胡风汉月》,晋剧《代国情》,豫剧《虎符》,唐剧《人影》等。

山西:晋剧《丁果仙》、《富贵图》、《石角凹》、《荒沟纪事》、《盂山情》、《桐叶记》、《油灯灯》、《傅山进京》,《刘胡兰》、《杏花酒翁》、《巴尔思御史》、《麦穗黄了》,眉户剧《唢呐泪》,蒲剧《土炕上的女人》、《山村母亲》,北路梆子《香火》,上党梆子《初定中原》,豫剧《春江夜雨》,蒲州梆子《鳞骨床》,京剧《海誓》、《彩练明珠》、《牧童指处》、《龙城风雨》、《大脚皇后》、《三关明月》、《哥哥你走西口》等。

山东:莱芜梆子《红柳绿柳》,吕剧《雨龙点睛》、《庄户皇帝》、《醉青天》、《石龙湾》、《苦菜花》、《补天》、《百姓书记》、《回家》,山东梆子《山东汉子》、《两狼山》、《萧城太后》、《古城女人》、《风雨帝王家》,京剧《春秋霸主》、《铁道游击队》、《项羽》、《瑞蚨祥》、《铁道游击队》、《辛弃疾》、《驼哥与金兰》,豫剧《大明贤后》等。

北京:京剧《大明魂》、《司马迁》、《王安石》、《画龙点睛》、《香江泪》、《孔繁森》、《风雨同仁堂》、《宰相刘罗锅》(连台本戏)、《洛神赋》、《蔡文姬》、《杜十娘》、《沧海忠魂》、《大唐贵妃》、《梅兰芳》、《图兰朵公主》、《红沙河》(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下鲁城》、《**》,以及京剧、藏剧联合演出的《文成公主》、《屈原》,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阎惜娇》、《霸王别姬》等,评剧《刘巧儿新传》、《黑头与四大名蛋》、《乐家老铺》、《红岩诗魂》、《马本仓当“官”记》、《良宵》、《城邦恩仇记》、《母亲》,河北梆子《北国佳人》,曲剧《少年天子》、《正红旗下》、《烟壶》、《茶馆》、《骆驼祥子》,昆曲《南唐遗事》、《贵妃东渡》、《少年游》、《琵琶记》、《宦门子第错立身》、《西厢记》、《关汉卿》、《红楼梦》、《续琵琶》、《怜香伴》等。

天津:京剧《华子良》、《护国将军》、《香莲案》、《郑和下西洋》、《韩玉娘》等,评剧《凤阳情》、《狗不理传奇》、《九九艳阳天》、《寄印传奇》、《赵锦堂》、《珍珠衫》等。

这6个省市虽然地处黄河流域,有着许多相似的文化传承和人文背景,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经历了不同的嬗变,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地理、军事、文化和精神的多元结构,表现在作品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产生了许多差异。比如,“由于河南是个农业大省,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因而,农民的成分构成河南人口的基本成分,其大多数观众也是农民。为此,这些平民百姓的生存要求、情感愿望、精神渴求等基本的生命意识,构成了戏剧创作的最终目标与推动力”。“既是描写古代的宫廷生活、历史事件,也以平民百姓心目中的最普通形象表现出来。如《三哭殿》、《打金枝》等宫廷生活的描写。完全是农民化了的,完全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矛盾、情感纠葛的描写。”[3]以河南省为代表的戏曲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原戏剧平民意识较强的创作特点。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创作了大批的作品,其中,现代戏创作这一特点也是较为鲜明的。尽管许多作品都表现了新的时代生活中人们生存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变化,如《倒霉大叔的婚事》、《老子儿子弦子》、《红果,红了》、《马蜂庄的姑爷》等贯穿始终的平民意识,写基层老百姓的生活,表现老百姓淳朴的性格、善良的天性、生活的辛酸和情感的纠葛仍然是最主要的特征。其次,中原戏曲在审美观、语言运用、题材选定的角度等方面,都显示了中原大地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老百姓与土地有着一种天然的依附关系的深刻倾向。近年来,河南的戏剧工作者在深思这个问题,他们呼唤河南戏剧要从乡土走向多元,从而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方法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趋势。又如,河北这个被称为燕赵之地的广袤土地,孕育和培养了燕赵戏剧的特点。燕赵一带的地理环境形成的水土、山川等自然风貌,燕赵历史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深重,常年的战争、贫困的生活、广袤的土地,形成了燕赵人粗犷、豁达的性格特征,他们重情义、轻生死,为事业敢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所以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传统戏中的窦娥、关羽、荆轲,以及杨家将、水泊梁山中的众多人物,成为传统剧中表现最多的题材。这些剧目中的悲剧因素成为燕赵戏剧的一种底色。即使在现代戏创作中,也表现出主人公的奉献和牺牲的人格风范。在冲突中他们不屈不挠,视死如归,令人回肠荡气,正是这种燕赵雄风成为燕赵戏剧的主要风格特点。近年来燕赵戏剧不仅只是悲歌、悲壮,也出现了许多具有耀眼亮色的作品,使燕赵戏剧得到丰富和发展。此外,山东的齐鲁戏曲,山西的三晋戏曲,北京、天津的京、津戏曲都呈现出不同的传统底蕴和文化特征。尽管存在着种种不同,但是都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下而让我们共同关注其中的一些作品。

新编历史剧的创作

为民请命、为民申冤是历史剧选材的主要视角。豫剧《唐知县斩诰命》(贯涌编剧)是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唐知县审诰命》的续篇。当时的“审诰命”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作品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台词,几乎成为人人都会说的“国语”。该剧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进行开掘,充分表现为民申冤的艰难和不易。剧作紧紧围绕“斩”字做文章,一开场唐成突然接到圣旨,将“押解”改为护送诰命夫人进京。进京后唐成遭到奸相严嵩的重重阻挠,唐成乔装成书童求助于定国公徐延昭并得到其帮助。唐成以自己的智慧和胆量扮道士呈上状子,利用嘉靖皇帝的迷信和昏庸使案情有了好转。此时,民女林秀英在严府的威逼下,不敢再告了,剧情再一次陷入僵局。唐成义感林秀英,巧躲美人计,智设假公文,经过饥寒的困扰和百般的屈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终于把诰命夫人严雪娇送上了法场。这出仍以喜剧风格见长的作品,使“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主题贯穿始终,并得到了形象的体现。

京剧《大明魂》(齐致翔、吴葆章、张之雄编剧)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部新编历史剧,作者将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了巧妙的裁剪糅合,本着历史真实而又不局限于历史的原则,把祖冲之、张秀姑虚构在了一起。塑造了为老百姓解除病痛,自己忍痛夺情,亲剖夫尸,向封建纲常宣战,向人体解剖这一未曾揭示过的科学领域进军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献身科学的精神和识人爱才崇尚科学的品质。

中国封建社会衡量女人有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女人脚的大小,有三寸金莲的小脚女人被视为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却是一双大脚,这双大脚后世演绎了许多故事。根据这一题材创作的戏曲剧目《大脚皇后》(梁波编剧)叙述洪武皇帝登基后,歌舞升平,一派祥和气象。元宵佳节之夜,在热闹非凡的灯谜会上,一条谜底为“大脚皇后”的灯谜引起得朱元璋龙颜大怒,随后他将数千名无辜文人打入监狱。当年马秀英同朱元璋一起舞刀弄枪,一同打天下,要不是这双大脚哪里会有今天。皇后马秀英并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苦口婆心劝皇上,皇上不理会。马秀英装病,绝食劝谏。通过对书生王庸的会审,朱元璋终于释放了拟谜的书生。并选拔了敢于直言朝廷的有用人才。这出戏风趣自然,在喜剧的氛围中,给人许多联想和思考。

京剧《三关明月》(梁波、兰河编剧)是一出杨家将戏。中国戏曲舞台上,杨家将满门忠烈的英雄形象是在对辽国的拼杀中形成的。时过境迁,尘埃落定。历史地看待这场战争,艺术的描写这场战争是《三关明月》所追求的。剧作者用残酷征战给双方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贯穿全剧,使得宋、辽两国主帅同时反思这一战事。三关塔下,佘太君、萧太后相会,两人互叙衷肠,坦诚相待,终于,在双方的努力下,宋、辽罢战议和。历史事实是宋、辽长年征战,双方历尽灾难,同时生活中互相联姻,久而久之,双方的利益渐渐融合,从而使两国人放弃征战,走向议和。正是在这一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剧作者跳出原有杨家将戏的思维定式,大胆用“情”编织了一出新颖的作品使民族融合的历史主题得到了巧妙的体现。另外。该剧在音乐上做到了合理布局,既很好地运用了西皮、二黄,也增加了弹拨乐和新的音乐素材,舞美的虚实相生、大胆夸张等,做到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戏曲团体。剧团行当齐全、阵容整齐、作风严谨,具有独特的“战友”风格。在剧目建设上坚持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三并举”的方针。1970年组建以来,先后编演了很多剧目。20世纪90年代先后编演了《香江泪》、《沧海忠魂》等剧。在艺术上他们有自己的传统和演出风格,创作充满了激情,充满了令人奋进的精神,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和神圣使命感。

京剧《香江泪》(张志高、刘星编剧)以清光绪年间英帝国主义欲对我九龙半岛新租借地强行实施接管,香港铁门村邓氏家族与大埔村廖氏家族捐弃前嫌,盟誓联合抗英为题材创作的历史剧。剧中描写铁门村老族长邓彭侯和廖怡文说动两广总督谭钟麟携“万民折”进京拜见慈禧。慈禧不但不支持抗英,反而降旨压制抗英义举,在极其艰难的形势下,邓、廖率领民众坚持抗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抗英斗争终于失败了。该剧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虚构,用京剧的形式艺术地展现了中华民族英勇抗击外敌侵略的不屈精神。同时,剧作以失败告终的结尾,引起人们对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上屡遭挨打的深刻反思,从而树立要强大、要富强的坚定信念。

京剧《沧海忠魂》(李崇林、王元平执笔编剧)的故事,围绕38年前(顺治八年),郑成功误杀施琅父兄,13年后郑成功之子郑经又派将追杀施琅长子一家,仅小孙女侥幸存活,郑、施两家的积怨和国家统一的宏愿展开。时任朝廷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因复仇心切。在朝廷准备用兵台湾,收复彭台诸岛的局势面前,一纸圣谕,免去施琅的要职。施琅长跪于太和殿前请命出征。康熙帝借题发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施琅最终明白了郑成功乃前朝收复台湾之英雄。他尽弃前嫌,官复原职。台湾镇将李林只身渡海,为母送终。在施琅劝其留在水师效命之时,施小玉闯堂刺杀李林,为正军纪律,施琅痛下斩令,这时正是万船待发之时,康熙微服出现。正是“沧海忠魂歌未了,山河已在画楼中”。该剧在剧本创作和舞台呈现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京剧《风雨同仁堂》(张永和、蓝荫海编剧)以中国近代史上,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大栅栏老药铺——同仁堂为描写对象。女东家乐徐氏在丈夫病逝归途,药铺被烧,药钱被抢,瘟疫流行的情况下,率领全店人马齐心协力,外对列强,精诚协作,几经风雨和磨难,终于使康熙年间的“同仁堂”老匾重新高高挂在了药铺门前,重新开始济世救人,为百姓去病造福。一百多年来,“同仁堂”以它的品质和信誉赢得了世人的信赖和崇尚,发扬同仁堂精神,在今天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点也是该剧获得成功的重要之处。

京剧《宰相刘罗锅》是借同名电视剧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而创作的一部舞台剧。同名电视连续剧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观众对其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比较熟悉。根据这样的题材进行戏曲创作,难度是很大的。编剧根据戏曲剧目创作的需要,在原作的基础上按照戏曲艺术的规律和要求进行重新提炼和艺术加工。围绕刘墉、和珅和乾隆皇帝三个主要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他们的性格冲突,用幽默诙谐的喜剧手法演绎故事内容。全剧分上、中、下三部,第一部围绕刘墉蟾宫折桂,第二部突出夜审乾隆,第三部以假金砖为故事核心,使三部作品成为环环相扣的连台本戏。剧作冠名贺岁剧,场面恢宏、气派、新颖。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有精彩华美的艺术形式,是舞台剧对电视剧改编的成功作品。

根据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和《孔乙己》改编的河南曲剧《阿Q与孔乙己》(陈涌泉编剧)是近年来根据鲁迅的小说改编的比较成功的作品。据中通过描写阿Q嘲笑、奚落久试不第的孔乙己,钻桌子获取钢洋,对吴妈的相思,梦想革命,画圈,以及最后走向刑场的情节,揭示了封建旧中国、中国人的复杂处境和人生况味。

京剧《春秋霸主》(刘桂成编剧)反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在诸侯纷争的东周末期首成霸业的故事。他尊重贤才,广纳贤士,用海纳百川的胸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同时,正因为他的大度,身边不仅云集了大忠大勇的贤才,也聚集了大奸大恶之人;他不仅是一个大智大勇的英雄,兴盐铁开六合,同时也是一个灭人家国、掠人女子的好色之徒,所以他的霸业大成大挫,大起大落,以至于落到“狗洞残汤困孤王”的悲惨境地。剧中所展示的春秋霸主,对人类历史和英雄霸业有着某种深刻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