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5400000008

第8章 新时期戏曲创作总体格局(上)(5)

晋剧《代国情》(王仲德编剧)描写诸侯混战的春秋末年,晋国上卿赵简子想要建立赵国,壮大自己的势力,便让儿子寻找“治国宝符”,儿子赵无恤经过探查,提出兼并代国的主张。为了取得代国的信任将与扁鹊相恋的亲姐姐嫁给代王为夫人。在精神处于极度的绝望中代王用坦诚、豪迈、英武的真情感动了赵无恤的姐姐无邪,代国淳朴的民风唤醒了无邪的天性。然而,就在她重新建立起生活的理想时,代王的血溅夏屋山终于毁灭了她全部的生命希望。在姐姐的又一次牺牲中,弟弟无恤完成了自己取代代王的计划。剧作紧紧地围绕“情”字做文章,在父女情、姐弟情、恋情、夫妻情的多重情感纠葛中,发掘出人类历史前进中所付出的生命与血的高昂代价这一带有某种普遍性的主题。剧作继承了传统戏曲艺术表现手段,还在曲调、唱腔、歌舞表演、灯光、音响等方面有新的发展。另外,石家庄评剧院演出的评剧《胡风汉月》,在描写蔡文姬的同一题材中写出了新意,受到关注,得到好评。是一出对蔡文姬故事重新阐释的崭新剧目。

评剧《凤阳情》(翟宏为、盛和煜编剧)讲述明代开国皇后马秀英充满传奇而又质朴的一生。剧作从黄花丛中光脚嬉戏尽情玩耍,一派天真烂漫的平民女子写起,通过他与朱元璋的相亲、相知,对皇子的悉心教诲,对丈夫的执意规劝,同情贫苦的田嫂,机智勇敢风趣诙谐的探监和无辜被困在牢房,被重兵围困以及患病拒药和刑场认亲等情节,展现了这位贫民皇后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表现了他体恤民生爱护百姓,宽厚博大的胸襟。该剧还突破了宫廷戏中后妃争宠权臣相斗的老套子,以独特的视角,表现贫民皇后的性格和人格,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情和人性美,使得剧作具备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昆曲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无论在剧本创作还是演出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况且昆曲创作有较高的文学和曲律要求,有严格的程式规范,所以敢于出手从事昆曲创作,不但要有相当的勇气,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才学。京都的剧作家用满腹的才情,把深刻的历史意蕴、独特的艺术见解,融汇在昆曲艺术的表现形式里,用京都剧作家所特有的精神文化特征,用他们所具备的“才、学、识”兼有的学者型剧作家气质,创作和改编了既有观赏性,又有鲜明的文化倾向,既有昆曲艺术特征又有时代意蕴的昆曲作品。

昆曲《少年游》(齐致翔、张之雄编剧)是借北宋末年风流皇帝赵佶、词人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演绎的一部历史剧。风流儒雅的皇帝宋徽宗,以书画享誉天下,同时又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文人周邦彦堪称一代词宗,他词风婉约、真情灼灼。李师师是才艺双绝、相貌倾城的风尘女子,他爱周邦彦,也爱赵估的“一片至诚情深厚”、“不凭权势凭温柔”,所以,她没有坚守爱的专一,没有大贞大节的自律,更没有为周邦彦而疏远皇上。赵佶的五十两紫磨金,未使李师师垂青动容,但是赵佶信口吟出的诗词,却使李师师对他另眼看待。别人攒钱是为了赎身,而她却是为给周邦彦刊刻一部词稿。由此说明她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痴情女子。李师师认为,赵、周二人都是天下之冠,一个是书好,一个是词好。李师师与赵佶若即若离,与周邦彦托付终身,又劝说周离开自己。最后,李师师和周邦彦,为了他们共同看重的文学事业和人生价值,默默地接受了由誓死相爱到忍痛诀别的残酷现实。他们的爱在追求中失落,又在爱的奉献中得到升华。剧作较好的把握了昆曲艺术的特点,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作品结构紧凑,文采飞扬。

神话剧、历史传说剧是人民群众表达自己理想、愿望和情感的一种艺术寄托。通过想象、夸张、虚拟等艺术手段和虚构的故事情节,使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得到实现。河北梆子《尧天舜日》、评剧《情系红龙泉》就是这样的作品。

河北梆子《尧天舜日》(冯思德编剧)就是在浪漫和抒情的意境中,使人们欣赏到了尧舜宽厚仁义,互相禅让,为民谋福,疏导洪水,解救百姓,以及娥皇投江殉夫这个优美动人的历史传说。作者将这个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搬上舞台,并且赋予了它崭新的内容。

评剧《情系红龙泉》(于英编剧)也是一出神话故事剧,描写红龙女盗天河之水解救黎民疾苦,与穷儒吴名结为夫妻。吴名落第后,为求得官位,献出了红龙女的金水宝瓶,并骗取红龙女身上鳞片献给皇帝。红龙女患病又失去鳞片,终于化为石像。儿子小泉继承母亲遗愿,舍命取回宝瓶,将血滴在瓶中化为甘露,再次解救百姓。最后小泉自刎,演绎了一出“一脉传龙种,丹心照汗青”的历史神话剧。

在神话剧的创作演出中,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与北京长安大剧院联合推出的大型神话剧《碧波金鳞》,作为商业演出连续上演近二百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改编传统戏的创作

晋剧《富贵图》(曲润海改编)是在原作《少华山》的基础上改编的。原作内容庞杂,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平庸,不外是公子蒙冤,小姐私自赠钗送银,老丈人嫌贫爱富,一夫二妻的老套路。改编后的作品既保留了原作中的精华,又有新的创造。首先作者从人物身上找到了能够反映深刻社会意义的行动,并且做了新的阐释。如尹碧莲被恶霸强占、被山大王掠上山、被随意许佩给人的命运,揭示了女性命运沉浮的社会原因。其次,新增的一些场次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与原作中的精华相映生辉,如新增的“投店”、“后洞房”与原作的“烤火”。另外,作者还紧紧抓住“情”字做文章。如“投店”一场,尹碧莲不安、欣喜、失落等情感表现,倪俊的防范、冷淡、爱慕等,在情的抒发中,使剧作达到高潮,也使得人物形象得到美的升华。

昆曲《琵琶记》(郭汉城、谭志湘编剧),原作分上下两卷42出,篇幅很长。改编后的六场戏,不但很好地体现了原作的精神,还赋予剧作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改编本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在人物描写中,作者突出地塑造了赵五娘、蔡伯喈、牛小姐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点,同时,历史地、客观地描写了赵五娘的处境。二,改编本坚持了原著一贫一富、一贵一贱、一乐一悲的对比结构,精心选择了富有诗意的戏剧情节和精彩、富有哲理的唱词。如赵五娘“糠和米”的感叹,蔡伯喈对“旧弦新弦”的双关语和文章误我的哀怨等,使今天的观众欣赏到古典名句的精美所在。三,改编本深化了“大团圆”的悲剧结构,加强了悲剧的内涵。如蔡伯喈虽然衣锦还乡,但是却受到乡邻们的责备和自己内心的不安;赵五娘虽然和丈夫团圆了,但是“这团圆也是苦恓恓的”、相府牛小姐做了“二房”,虽然落了个贤名,但别人“怎知奴酸楚藏心底”。另外,改编本还吸收了湘剧、川剧等地方戏的手法,加强了张大公耿直、倔强、蔑视权贵的性格特征,使主题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郁、感人,从而引发观众进一步思索:他们的悲剧命运到底该怨谁。

昆曲《宦门子弟错立身》(丛兆桓、王若皓、刘宇辰编剧)是根据《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同名作品改编而来。这部作品已经有五百多年没有演出过了,将这样一部作品搬上舞台不仅需要勇气,还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和驾驭全剧的能力。改编本在尽可能保持原作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较好地体现了原剧的基本精神。剧中的宦门子弟完颜寿马不恋功名,爱好戏曲,他被民间戏班色艺俱佳的女伶王金榜吸引,两人相爱,互相往来。由于父亲反对完颜寿马与王金榜往来,被关在家中,在管家的帮助下,完颜寿马逃出家门,四处漂泊。偶遇王金榜的戏班,随后成婚,一起演戏。一次,父亲意外的在氍毹上看到儿子,只好承认儿子与金榜的婚姻。该剧在改编中采用“插”和“补”的方法,进行局部升华。去掉原作中的庞杂内容,集中、简练、生动地展现戏剧的情节,尽可能地接近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给传统剧赋予了清新的时代气息。

在新编历史剧和改编传统戏中,京剧《画龙点睛》以李世民访贤的历史故事,塑造了封建士子马周的坎坷人生经历,以及他身处逆境不失气节的精神品格;京剧《洛神赋》、《蔡文姬》,从不同的侧面对人们熟悉的历史题材做了新的阐释和创造,使剧作在美轮美奂的舞台呈现中显示出了各自的艺术魅力;京剧《大唐贵妃》和《图兰朵》,前者以诸多的名演员扮演不同时期杨贵妃的形象,使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故事得以如泣如诉的演绎,后者将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公主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曲剧《正红旗下》、《烟壶》、《茶馆》中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特征的表达,给观众以丰富的精神营养和情感愉悦;根据南戏改编的京剧《张协状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不同的出新和创造;豫剧《程婴救孤》围绕赵氏孤儿的生与死,上演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折射出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阎惜娇》和《霸王别姬》以短小、精美的演出,与观众缩短距离,拉近观演关系,使传统戏的优美艺术形式和独特文化意蕴得到了很好的张扬。

现代戏创作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进行戏曲创作,是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前后以来戏曲艺术出现的新内容,同时,也在表现形式上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戏曲艺术工作者始终没有放弃实践和探索的脚步。20世纪50年代,现代戏创作出了许多至今仍深得观众喜爱的作品,这些作品为正在走向成熟的现代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新时期以来,在黄河流域六省、市的戏曲创作中,现代戏优秀作品很多,成就很突出,出现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生活,并且在艺术形式上符合戏曲艺术表现规律的优秀作品,充分证明戏曲现代戏是有蓬勃生命力的,它同传统戏一样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