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阅读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5800000002

第2章 影片《元帅与士兵》的失误

长影厂摄制的《元帅与士兵》描写的是一个元帅发现、培养、爱护乒坛人材,并教育他们克服困难,勇攀高峰,夺得世界冠军的故事,题材很新颖。编导者的意图自然也是好的,是为了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以及他们对普通群众的关心与爱护;但看完影片,很觉遗憾。编导者的意图归意图,整个故事却始终未能感动人。尤其是元帅这个形象,既苍白又虚假。有人说,《元帅与士兵》中的元帅根本不像元帅,倒像一个事务长,或者是一个乒乓球队的指导员。编导者精心塑造的英雄人物,为什么会给人这么个感觉呢,很有做一番分析的必要。

影片中的元帅没有名字,但从人物造型、职务、语音看,无疑是贺龙元帅。而影片的男主角——我国第一个世界乒乓球单打冠军获得者杨国光,也是以容国团为模特儿塑造的。对贺龙元帅,大家是熟悉的。在战争年代,他两把菜刀干革命。出生入死,威慑敌胆;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年代,他忠于人民,坚持真理。贺龙的性格是粗犷中见耿直,耿直处显质朴与纯真。唯其熟悉,文艺作品要表现他就更显困难。而影片中的元帅和人们印象中的贺龙是那样的不同。这位元帅从头到尾没干别的事,他的工作仿佛就是领导一支乒乓球队。自然,电影的容量有限,塑造贺龙形象,选择一个他关心国家乒乓球队的典型事例也是完全可以的,但问题是必须牢牢记住贺龙是一个元帅,他在乒乓球队的所作所为也一定要从他这一特定的人物出发,要写出他的个性。而影片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给人以虚假之感。

我以为《元帅与士兵》从整个故事情节上看,是从意念出发而不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的。杨国光从香港回到国内,终于在世界乒乓赛中夺得男子单打冠军,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他本人的刻苦锻炼、奋发图强,有祖国人民和他的亲人给予的鼓励和力量,更有乒乓球队的教练员和同志们的关心与帮助。元帅对杨国光的关心与培养仅仅是一方面。但看了影片给人的感觉是:杨国光和他领导的女队之所以能获得冠军,这一切都是由于元帅。你看,是元帅发现了这位有志青年,亲去医院探望并积极组织医务人员给他治疗;是元帅启发、教育他要为把祖国人民变成世界强汉而训练、而打球;他第一次代表祖国参加国际乒乓球邀请赛没有夺得冠军,灰心丧气的时候,又是元帅为其失败举行宴会……总之,影片给人的感觉是元帅整天围着杨国光转。诚然,在我国乒乓球队成长史上,贺龙元帅的确倾注了许多心血,但贺龙元帅当时除担任国家体委主任外,还担负着国家的其他领导工作。就国家体委来说,乒乓球队也只是其中一个部门。让贺龙元帅像一个乒乓球队指导员一样,整天泡在乒乓球队,去解决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具体问题,这显然是不可信的。

其次,影片中许多塑造元帅形象的细节经不住推敲。比如,影片大肆渲染元帅为杨国光钓鱼、熬汤就是一例。元帅发现杨国光身体虚弱,亲自去珠江垂钓,尔后,又在自己住屋里架起砂锅,呼呼地扇着火,为他熬鱼汤;而熬的鱼汤连老战友也不允尝一口,立即送给了杨国光。我们不知道贺龙元帅的经历中,有没有亲自为运动员熬过鱼汤的事,但影片这样的处理和渲染,我以为和元帅这一特定人物身份是不吻合的。元帅关心杨国光,指示一下体委组织给杨增加必要的营养就是了,难道非得自己动手钓鱼、煨汤才算关心?这事实上不可能,也无此必要。过度的夸张不仅感动不了人,反而流于虚假。此外,影片中元帅为杨国光做红娘、拉线的描写,也失之妥当。特别是有一个情节:一次,杨国光在元帅面前流露出个人报恩思想,元帅一听生气了,竟一下将他的手帕扔进了溪水。手帕顺着溪水飘呀飘的,恰好又被钟情于他的女运动员黎吉模所拾,手帕原是黎送给杨的,于是人为地制造了一点感情波澜。这使人看了很不舒服。

近几年来,在理论上破除了“四人帮”的“高大全”之后,许多作者注意把英雄人物、伟大人物当成普通人来写,这自然是好,但仅仅如此也是不能成功地塑造英雄人物的。《元帅与士兵》中元帅的形象没有成功,其原因与此有关。影片尽量要把元帅写成普通人,写他像一般模范基层干部一样去做思想工作,事必躬亲,但却忘了他同时是个伟人,他应该具有元帅的风采、元帅的气概、元帅的魄力和独特的个性。看完影片,元帅这个形象我们除了从造型、口音、职称等方面能与贺龙同志联系起来外,其他方面就很难了。这是很值得创作人员深思的,也是以后在塑造英雄人物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时应该引以为戒的。

末了,我想提这么一个问题,既然影片是歌颂贺龙元帅的,那为什么又要避免用贺龙名字呢?如果说因为大的事实是虚构的,和贺龙元帅经历有出入,那么元帅的造型、语音为什么又要以贺龙元帅样子出现呢?影片《南昌起义》是根据话剧《八一风暴》改编的,原话剧中周恩来、贺龙、叶剑英等人物都不是原名真姓,而拍成的影片却用了真名真姓,因而更觉真实、感人。《元帅与士兵》却故隐其名,不知创作人员有何苦衷?

(原载《电影评介》198l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