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阅读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5800000007

第7章 评影片《人到中年》

看完根据作家谌容中篇小说《人到中年》改编的同名电影,我的脑海里不时呈现出影片主人公陆文婷重病之际苍白的面影,耳畔回响着胡乔木同志在悼念中年早殇的蒋筑英、罗健夫的文章中的一段话:“我们为什么不能更早地注意到他们的病情,在来得及的时候挽救他们的生命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多地采取一些严格的‘强制措施’,让他们得到稍为好一些的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得到比较接近于必要的休息呢?人啊,共产党员啊,你们没有权利对周围的人和事冷漠敷衍。”

影片里的陆文婷在“超负荷运转”中,心力交瘁,几乎造成死亡的悲剧,提出了我们社会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中年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和他们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之间的矛盾。过去,由于长时间在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以及社会上小生产观念的束缚,知识和知识分子受到普遍的轻视。这种情况,在“文化大革命”中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四人帮”被粉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重视科学文化知识,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才重新提到日程上来。在广大知识分子中间,中年知识分子尤其值得关注,他们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担负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承上启下的重任。给予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健康创造必要的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四化建设中的骨干、桥梁作用,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既包括经济上、组织上采取必要的措施,更需要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纠正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偏见和错误观念,使人们在思想上更加重视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党中央已经着手解决。然而,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思想仍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人到中年》这篇小说发表引起的争议,影片摄制过程中和放映后出现的各种议论,都不同程度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影片的上映是非常适时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陆文婷的献身精神和她的遭遇,有助于广大的干部与群众进一步正确认识和理解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有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知识分子的政策。

影片编导者着力塑造的陆文婷是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通过这一艺术形象,编导者不单是在为改善陆文婷、傅家杰等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呼吁,更主要的是揭示和展现出他们的精神境界。可以这样说,这部影片为他们的共产主义崇高品德谱写了一曲激动人心的赞歌,我以为,这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陆文婷,这位完全是新中国一手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经过长期的刻苦钻研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她已经成为医院眼科手术方面公认的“一把刀”。多年来,她默默无闻地、坚定不移地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她生活中最大的愉快是使病人重见光明。她有高尚的医德,对患者充满深情,充满无私的爱。她没有庸俗的偏见,无论是对部长、老农,还是对孩子,都一视同仁。她不知爱惜自己,隐忍着极度的疲劳和发病前的痛苦,一个上午连续完成三例眼科手术……像陆文婷这样的中年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何止成千上万!影片善于从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挖掘陆文婷的美好品质,歌颂她的美好心灵,让人们看到中年知识分子在各条战线上所做出的贡献,看到他们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面前,表现得十分坚强,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工作、生活道路上的艰难跋涉,“医生”和“母亲”难以兼顾的状况,使陆文婷有时有些心烦意乱。但是,编导者描写这些,不是为了使观众一洒同情之泪,而是为了显示陆文婷复杂深沉的感情,表现出她坚韧、执着的性格和社会主义新人的气质。在爱情和家庭生活中同样表现了她的美德。她是贤妻,又是良母,只是为了事业与工作,她不能充分地尽到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她完全理解丈夫傅家杰为了支持她的工作而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病危之际,她对丈夫的歉疚和一再嘱咐要给园园买白球鞋,给佳佳扎小辫的情节,谁看了都会感到一阵心酸。有人说,陆文婷这个人物给人以感伤,我以为,编导者着意渲染和强调的,是她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毅力,美好的品德、理想与情操。这一新人形象,更多的是给予我们奋斗激励的力量和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影片中刘学尧、姜亚芬这对夫妇是另一类中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有抱负,待人热情、真诚,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但同时又有知识分子脆弱的一面。改编后的影片在表现他们的性格和思想情绪时,分寸感是把握得较好的:既写出了他们出走的客观原因、他们的苦衷,表示对他们的理解,又通过陆文婷的言行,对他们这种做法表示了惋惜之情。影片着力描写的是这对夫妇的矛盾心情。姜亚芬在赴机场途中,那一段长长的内心独白和怀着痛苦的心情在候机室给陆文婷写信的细节,使观众相信,他们不会忘怀祖国之情,终究会回到祖国的怀抱的。姜亚芬夫妇出走的情节描写是有生活依据的。在实际生活中,像刘学尧、姜亚芬这样的情况绝非个别。他们决定出走,并不是像某些人那样,由于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贪图名利,而是因为在特定的具体环境中,得不到可以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条件,得不到生活上的必要关心和政治上的充分信任。十年动乱,使一代知识分子最好的年华白白浪费掉。现在,他们想努力工作,报效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而,在各条战线上大胆量才使用,充分发挥中年知识分子的骨干作用,显得特别重要。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有些部门和单位还做得很不够。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湖南江永絮那样的中年知识分子因受压制、苦恼而想出国的情况还确实存在着。这也从另一方面提醒我们,在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在影片中,“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也使人颇感兴趣。这位革命辞藻满口、颐指气使之态毕露的部长夫人,以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的观点看待陆文婷这样的中年知识分子,作为反映社会上某些人的等级观念和对待知识分子怀着传统偏见的一种典型,秦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改编后的影片,这个人物的戏增多了,但由于添加的是外在的东西,加上表演上的某些粗疏,这个人物失之于露与浅,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艺术效果。

影片《人到中年》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的是真实、自然、朴素无华。编导者在影片结构上别具匠心。影片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整个格调显得悲而美。借用裴多菲的诗句来刻画陆文婷和傅家杰的性格,展示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这首诗是他们的爱情和共同生活的见证,而在陆文婷病危之时,这首诗又唤起了她对美好往事的回忆。诗,给人物增添了美感,给影片创造了意境。

愿我们的电影艺术家多多为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知识分子造像,愿我们的影坛多多涌现像《人到中年》这样的好作品。

(原载《红旗》198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