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阅读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5800000009

第9章 惊险影片《诱拐》试析

日本影片《诱拐》堪称是一部惊险影片的佳作。试析一下它在掌握惊险影片的特性上所取得的成绩,对于我国惊险影片的创作想来是不无借鉴意义的。

何谓惊险片?惊险片一般都有曲折、离奇、惊险的故事情节,利用各种惊险场面,以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相比之下,《诱拐》的情节是简单的。它写一个叫古屋数男的人,由于欠债,劫持小学生三田村英之,以此要挟他父母交出三千万日元的赎金。影片中惊险的场面也并不多。但是,当观众看这部影片时,都有一种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且,它始终吸引着你看下去。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创作者是如何取得这种效果的呢?

情节简单,构思奇特。这是《诱拐》第一个特点。影片开始运用了一组慢镜头:小学生英之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刚刚走出桥洞,就被突然飘下的大布袋给罩住了。这一怪异、神秘莫测的开头一下抓住了观众。然而接下去,影片并不像某些惊险片那样继续在变化莫测的情节上做文章,它索性让罪犯“亮相”,而只是把英之的生死存亡这根线始终悬在那里,来调动观众的紧张情绪。羽山的《惊险电影初探》一书中提到:“所谓惊险艺术的效果,产生于观众对作品中正面人物的同情与关切。”这一论述是对的。观众出于对英之命运的关注,自然在内心产生了“惊险感”。编剧者为了加剧这种“惊险感”,围绕英之的生死存亡,设置了四条动作线。其一,是罪犯古屋数男的动作线。他把英之装在小汽车的行李箱里,然后,不断地给英之父母打威吓电话。他每一个咬牙切齿的声音,每一个紧张、凶恶的脸色,都使观众担心他会在倾刻之间,对英之下毒手。其二,是英之父母的动作线。英之父母失去孩子以后,陷入极端的恐怖与不安之中。同样,他们在接到罪犯电话时那种恐惧得几乎像是精神失常般的表情,深深地牵动着观众的心。其三,警察的动作线。发生这一案件的所在县的警察局迅速成立了搜捕班。他们紧急出动追捕罪犯。然而,罪犯却时时警告英之父母:他如发现警察追捕,就立即处死孩子……于是,警察的行动同样牵涉到英之的生死存亡,观众既希望警察马上捕获罪犯,又害怕罪犯把孩子弄死。这又从另一方面加剧了紧张感。其四,新闻记者的动作线。案件发生后,警察局下达报道规定,要求新闻界不要跟踪采访。而《读卖新闻》社为获得最快的消息,暗暗出动。新闻记者们东躲西闪,他们又要躲避警察,又要获得现场材料,这一动作线对观众的紧张心理也起到了激化和引发的作用。总之,在影片中,编导者这四条动作线互相交叉,像拧麻花一样拧在一起,系于英之命运这一主线之上,使得影片中简单的情节变得波澜起伏、变化跌宕。

悬念的设置别具匠心,贯串于情节的始终,也融汇在人物的性格描绘之中。这是《诱拐》又一个特点。有人把惊险影片称作悬念的艺术。的确如此,没有悬念,不会产生惊险。《诱拐》的悬念是一个套一个,接连不断。正是它吸引着你必须看到终场。自然,英之的生死存亡,这是总的悬念,上面的四条动作线,是派生出来四个分悬念。这一点是容易理解的。我这里着重要谈的是从罪犯古屋数男身上体现出来的创作者的悬念设置。古屋数男这个人物极为复杂,他的行为很反常,使人不好理解。正是这种反常描写,使人物有一种神秘感,有一种难以捉摸的色彩。当这个人物初次出现在银幕上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认定,这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却又会对这一判断犹豫起来。请看,他在给英之父母打恐吓电话时,如此声嘶力竭、穷凶极恶,然而他对待捆绑起来的英之却又有那么一点“善心”:天寒地冻,英之喊冷,他脱下自己穿的衣服盖在英之身上,他连买汽油的钱也没有,却掏出仅有的钱给英之买来果酱面包;英之想看看周围的世界,他满足了英之的要求,撕下了粘在英之眼睛上的胶布,甚至冒着被警察抓获的危险,不关行李箱……特别是在英之生病,警察追捕很紧,他几次取钱都未能到手的紧要关头,按理,此时此刻,他尽可杀死小孩,毁灭罪证,逃之夭夭,但是,这个奇怪的罪犯却没有这样做,他坐而待擒,使小孩得以生还。影片还以一定的篇幅写了这个罪犯受到妻子、女儿的爱戴。所有这一切与他劫持孩子的罪行对照来看,判若两人所为。影片中对于古屋数男的这种扑朔迷离的写法,引起观众产生强烈的悬念: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仅此一点就要吸引着观众看下去;不仅看下去,待到看完以后,还要回头想一想:“他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

以惊险的样式阐述严肃而又发人深思的主题。这是《诱拐》第三个特点。《诱拐》不像资本主义国家某类惊险片,仅仅追求一下感官刺激,而是蕴含着深厚的社会意义。在古屋数男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悲剧。编导者写古屋数男的反常、不可捉摸,这不过是他内心矛盾、心理交战的外在表现罢了。是的,像古屋数男这样的日本男子,爱妻子、爱女儿,他希望她们生活得美好一些,可是自己却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成了失败者,不仅满身是债,而且连抵押出去的吃茶店也没有再收回的希望。出于无奈,他制造诱拐事件。就古屋数男来说,制造这一事件不过是他生存竞争中的一次搏斗;为了活下去,他即使不去诱拐小孩,也要采取其他犯罪行为的。古屋数男人性尚存,然而已被扭曲变态了。影片不仅在古屋数男身上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竞争的恶果,它对于记者们抢新闻的描写同样达到了这一目的。《读卖新闻》的记者们为了得到第一手材料,置报界与警方的协定于不顾,甚至躲进厕所,钻入汽车底下藏身——这些,我们不该看作是一种外加的笑料。这些记者们和古屋数男一样不是同样在为生存而竞争,为生存而冒险吗?“千辛万苦,百般受折磨;忧愁悲伤,拼命求生存”,影片中的这支歌正道出了《诱拐》的主题。

我们相信,《诱拐》一定会给我们惊险影片的创作人员以有益的启发。

(原载《电影评介》198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