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目连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6400000003

第3章 目连救母故事缘起与衍化(1)

中国民间文艺的多种形式都有目连救母故事,尤以后来目连戏的演出影响最大。这一故事缘起甚早,以后又不断地衍进,发展成为戏剧,在民间广为流传。

第一节 佛经与目连救母故事缘起

目犍连,梵文(Mahāmaudgalyāyana),全称“摩诃目犍连”,即“大目犍连”,目连是简称。有人意译为“采菽氏”,是一种姓氏。传说中的目连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郊人,属婆罗门种姓。目连与舍利弗最初为六师外道之人,颇精通数学,虽领百名门人,心常不安,因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告知,故共竞修行精进。舍利弗先见佛陀开悟得脱,又转告目连:

时舍利弗与目犍连俱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叉手白佛:“违旷侍省,沈没尘垢,今乃奉觐,愿为沙门,启受法律。”佛言:“善哉!”即除澡瓶粗衣杖具。佛呼比丘来,头发自堕,袈裟著身,为说正谛。漏尽意解,所作已办成无著果。佛言:“此二人等往古世时,誓供养我,待我道成侍卫左右,今乃相值。”[1]

皈依佛陀后,成为其十大弟子之一,传说“神足轻举,飞到十方,”故称“神通第一”(《增壹阿含经》卷三)。

目连救母故事缘起佛教传说,有西晋竺法护所译《佛说盂兰盆经》;东晋录有《佛说报恩奉盆经》(亦云《报像功德经》),译者阙名;南朝梁时僧旻、宝唱等撰集《经律异相》有《目连为母造盆》;隋释法经等撰《众经目录》有《灌腊经》(一名《般泥洹后四辈灌腊经》)。主要见于这四部书,其中《经律异相》是佛学类书,余三者为佛经。而西晋著名译经家竺法护的《佛说盂兰盆经》是今知最早介绍目连救母故事的文献,余三者情节大致同于《佛说盂兰盆经》,四者存在一定渊源关系。《众经目录》卷第三:

《盂阑盆经》一卷,《灌腊经》一卷(一名《般泥洹后四辈灌腊经》),《报恩奉盆经》一卷。右三经同本重出。[2]

《目连为母造盆》结尾直接注明:“出《盂兰经》。”《灌腊经》不知存否,《佛说报恩奉盆经》、《目连为母造盆》将《佛说盂兰盆经》情节内容压缩删减,使之简捷、精炼。《佛说盂兰盆经》全文八百余字: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饭,右手揣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为汝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罪障消除。”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闲禅定,或得四道果,或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复有人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时佛勅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呪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盆时,先安在佛塔前,众僧祝愿竟,便自受食。尔时目连比丘及大会大菩萨众,皆大欢喜,而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是时目连其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尔时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此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不?”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乞愿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佛告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尔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3]

这是目连救母故事在佛教传说中的情节,十分单纯,但是为后来目连故事及目连戏的衍化,留下了无限想象的思维空间。据此,佛经及佛学类书中的目连救母故事主要有如下三点特征:

一、报恩思想。目连始得六通,首先要做的是“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母亲“罪根深结”堕于饿鬼之中,目连因此千方百计要救母亲“得出三涂之苦”。这种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也正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表现。目连故事所以能在中国广为流布,与其同中国人思想精神的某些契合是分不开的。后来的目连故事、目连戏又把这种思想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如唐代变文中的《目连缘起》称“罗卜见母身亡,状若天崩地灭,三年至孝,累七修斋,思忆如何报其恩德,唯有出家最胜。”出家已成了服从于救母报恩这一目的的手段,救母报恩成了目连追求的终极目标。佛家思想融合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之中。

二、题材异常。救母发生在目连“始得六通”后,“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饭,右手揣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佛说盂兰盆经》)目连与母亲的感情是人间母子之情,而故事腾挪空间则超越了人间凡世。这种上天入地、礼佛见鬼、起落上下的非凡气势与中国古代神话,以及楚辞汉赋的表达方式有类似之处。后世目连故事、目连戏“上穷碧落下黄泉”伟弘的气魄、阔大的构造在此都已初现端倪。

三、盂兰盆会。佛经中目连救母的实践与盂兰盆会的设置紧紧相关。佛说“十方众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才能使“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六种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没有盂兰盆会,就没有佛经中之目连救母。二者的密切关系,从题名《佛说盂兰盆经》、《目连报恩奉盆经》和《目连为母造盆》亦可窥见一斑。后世目连故事,盂兰盆会只是目连历尽艰难救母历程中之最后一节,是剧情发展的必然归结。

上述三点,是佛经及类书中目连救母故事的基本特征,后世目连救母故事、目连戏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佛经的深化,如救母思想与意志;或是佛经的引申、延展,如目连西天求道与十殿寻母的情节等,不一而足,却血脉相贯。

关于目连母亲堕入恶鬼的缘因,《佛说盂兰盆经》等均借佛口说是“罪根深结”,却未具体言明是何罪孽。唐释圭峰(宗密)《盂兰盆经疏》述曰:

有经中说,定光佛时目连名罗卜,母字青提。罗卜欲行,嘱其母曰:“若有客来,娘当具膳。”去后客至,母乃不供,仍更诈为设食之筵。儿归问曰:“昨日客来若为备拟?”母曰:“汝岂不见设食处耶?”从尔已来,五百生中悭悭相续。故云罪根深结。

“有经中说”不知为何经及真伪情况,如确有如是说,则不仅目连名罗卜、母字青提在佛经已经明确,而且母亲“罪根深结”所犯的罪孽亦已确定:悭与诈。这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所云“及其罗卜去后,母生悭悋之心,所嘱咐资财,并私隐匿。儿子不经旬月事了还家,母语子言,依汝付嘱营斋作福。因兹欺诳凡圣,命终遂堕阿鼻地狱中,受诸剧苦”的悭吝和欺诳亦相一致。

佛经中还有一些与目连救母相近的故事,如《优多罗母堕恶鬼缘》讲: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国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选择高门,娉以为妇。作倡伎乐,用娱乐之。其妇怀妊满足十月,生一男儿,端政殊妙,世所希有。父母欢喜,因为立字,名优多罗。年渐长大,其父丧亡。儿自念言,我先父以来,贩买治生,用成家业,我今不宜学是法耶。然于佛法,甚怀信敬。今欲出家,便前白母,求索出家……时母答言,莫作是语,汝今何故必欲出家,从今以去,若欲请诸沙门婆罗门等,我当设供随汝供养。儿闻是语,用自安稳,请诸沙门及婆罗门数数向家而供养之。时彼儿母见诸道士数数来往,甚怀懊恼,生厌患心,便出恶言骂诸沙门婆罗门等,不欲生活,但仰百姓,甚可恶见。于是其儿不在家中,其母但以饭食浆水,洒散弃地。时儿行还,便语之言,汝出去后,我设,请诸沙门及婆罗门而供养之。寻便将儿示其弃饭浆水之处,我适供养,寻即出去。其儿闻已,甚用欢喜。于其后时,母便命终,堕饿鬼中,儿便出家,勤加精进,得阿罗汉果,在河岸边窟中坐禅。有一饿鬼其口乾燋,饥渴热恼,来诣儿所,语比丘言,我是汝母。比丘怪言,母生存时常好布施,方今云何返堕饿鬼受斯报耶。饿鬼答言,以我悭贪,不能供养沙门婆罗门。以是之故,受饿鬼身。……我虽布施,心常悭惜,于诸沙门婆罗门无恭敬心,横加骂辱,今受是报。汝今若能为我设供,施佛及僧,为我忏悔,我必当得脱饿鬼身。时儿比丘闻是语己,甚怀怜悯,即便劝化,办设,诸佛及僧供养讫竟,时彼饿鬼即现其身在于会中,发露忏悔。尔时世尊为此饿鬼种种说法心怀惭愧,即于其夜便就命终,更受身形,堕飞行饿鬼中,项戴天冠,著诸璎珞,庄严其身,来至比丘所,又复语言,我故不脱饿鬼之身,汝更为我在所劝化,重设供养并诸床褥施四方僧。供养讫竟,于是饿鬼复更现身在大众前,寻更忏悔,即于其夜,取其命终,生忉利天。[4]

这个故事与目连救母尤其是后来的目连变文颇多类似。(1)“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2)其父早丧,唯母与子。(3)儿不在家时,其母“见诸道士数数来往,甚怀懊恼,生厌患心,便出恶言骂诸沙门婆罗门等”。及至儿还,又语之曰:“汝出去后,我设,请诸沙门及婆罗门而供养之。”(4)不久“母便命终,堕饿鬼中,儿便出家,勤加精进,得阿罗汉果”。(5)母“以悭贪,不能供养沙门婆罗门,以是之故,受饿鬼身”。(6)儿为母“办设”,“重设供养并诸床褥施四方僧”,供养讫竟,饿鬼“即于其夜,取其命终,生忉利天”。

《撰集百缘经》中这种堕饿鬼的故事不唯就此,如《富那奇堕饿鬼缘》、《贤善长者妇堕饿鬼缘》、《恶见不施水堕饿鬼缘》等,只是这个《优多罗母堕恶鬼缘》与目连救母故事尤其是变文目连故事有着较多的类似而已。

目连故事中,《目连劝弟施并示报处》亦引起我们的兴趣:

目连有同产弟,饶财多宝,库藏盈满,仪从奴婢不可称计。目连告弟曰:“闻卿悭嫉,不好惠施,佛常显说,夫人惠施,获报无数。”弟闻兄教,开藏惠施,更新立库,欲受其报。未经旬日,财宝竭尽,故藏悉空,新藏无报。其心懊恼,向兄说曰:“前见告敕施获大报,不敢违教,竭藏惠施,当来过去诸贫穷者,靡不周遍;宝货竭尽,新藏无报,将无为兄所疑误乎?”目连曰:“止止!莫陈此语,无使异学邪见之士闻此粗言。若使福德当有形者,虚空境界所不容受。吾今权且示汝微报,若欲见者从随我来。”目连以神足力,手接其弟至第六天。彼有宫殿,七宝合成,前后浴池,香风远布,库藏盈满,不可称计。王女营从,数千万众,纯女无男,亦无夫主。弟问目连:“是何宫殿巍巍乃尔,不见有男,纯是女人?”目连告弟:“汝自往问。”曰:“是何宫殿?”天女报曰:“阎浮利内迦毗国释迦文佛神足弟子名曰目连,有弟大富,好喜惠施,周穷济乏。命终之后,当来生此与我等作夫。”其人闻喜,善心生焉。还至兄所,大怀惭愧,头面忏悔,还至世间,广施不倦。[5]

后世目连救母故事、目连戏固然夭折了目连这个“同产弟”,但见到这位“饶财多宝,库藏盈满,仪从奴婢不可称计”,后又“开藏惠施”,“周穷济乏”,最终将“至第六天,彼有宫殿,七宝合成,前后浴池,香风远布”的目连“同产弟”的情节故事时,就会联想到后来目连变文、目连戏中那个一生好善、斋僧布施,终于升入天宫,被赐封为劝善太师的傅长者傅相。

佛经《佛说盂兰盆经》是后来目连救母故事、目连戏在中国发展衍化的最早艺术种因,同时它也借鉴、汲取了其他佛教传说故事。其中,地藏因其前世入地狱救母及在中国民间社会的影响,在衍化中出现了目连与地藏合二而一的趋向,这将在下面专节讨论。目连救母故事、目连戏缘起于佛教,但在后来的发展是与它的中国化、世俗化过程分不开的。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目连故事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