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目连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6400000005

第5章 目连救母故事缘起与衍化(3)

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傥来问佛,必知处所。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噉;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无毒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圣女又问鬼王无毒曰:“地狱何在?”无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所谓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无量;次有千百,亦无量苦。”圣女又问大鬼王曰:“我母死来未久,不知魂神当至何趣?”鬼王问圣女曰:“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圣女答曰:“我母邪见,讥毁三宝。设或暂信,旋又不敬。死虽日浅,未知生处。”无毒问曰:“菩萨之母,姓氏何等?”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罗门种,父号尸罗善现,母号悦帝利。”无毒合掌启菩萨曰:“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恋。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鬼王言毕,合掌而退。婆罗门女寻如梦归。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又载:光目圣女之母以“好食噉鱼鳖之属”,“杀害毁骂二业受报”,堕入地狱。光目设食供食无尽意菩萨,继而,舍己所爱,塑画清净莲花目如来佛像而供养之,“复恭敬心,悲泣瞻礼”。不久其母托生家内婢子。未满三岁,而乃言说,却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光目闻已,痛苦号泣,为解脱母亲发广大誓愿。其母果然“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成佛果”。

在佛教,目连与地藏为经历、身份、性格、职司均不相同的两个人物是明明白白的,也从没有将其“合二而一”,“合二而一”是这两个人物随佛教东渐华夏后在民间演绎完成的。站在正统佛教立场看,“合二而一”近似荒谬,而从文化发展来看,它又是顺乎情理、水到渠成的。当实现了目连与地藏的“合二而一”后,共有的救母故事又成为反证之一。而实际上,不仅二人救母一为现世,一为过去世;就是性别也各不相同,目连为男性,过去世时的地藏为婆罗门女、光目圣女;便是拜稽求告的对象也不相同,目连“驰还白佛”,婆罗门女瞻礼者为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光目圣女则“志诚念清净莲花目如来”。包括入地狱救母亦非目连与地藏所独有,如前举《优多罗母堕恶鬼缘》等。佛教认为,众生根据生前善恶行为有六种轮回转生的趋向,所谓六道轮回,即地狱、饿鬼、畜生(又译傍生)、人、天(三界诸天)、阿修罗。地狱,是实现轮回报应的一个基本去所和环境,地狱救母、救亲人就成为佛经经常性的题材。目连与地藏地狱救母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亦具有佛经这类故事的共性,但普遍化的共性,不构成论证“目连即地藏”的依据。佛教中,目连与地藏始终是两个人物,二者的趋近、关系变化,是在中国演绎过程中随二者职能地位等的变化在民间实现的。

在佛教里,地藏有很高的地位。《地藏菩萨本愿经·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云:

是诸鬼王与阎罗天子,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俱诣忉利,在一面立。尔时阎罗天子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与诸鬼王,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方得诣此忉利大会,亦是我等获善利故……”

地藏菩萨是阎王与诸鬼王礼敬的对象,地藏与佛并举。

地藏与阎浮众生有大因缘,供养地藏,有诸多功德利益,所以“作地藏形象,烧香供养,瞻礼赞叹”,“供养菩萨,及转读是经,但依《地藏本愿经》一事修行”的地藏信仰,无论是印度佛教,抑绍介中国伊始都已有之。释迦牟尼曾经对普广菩萨说:

当知地藏菩萨有如是等不可说百千万亿大威神力利益之事,阎浮众生于此大士有大因缘,是诸众生闻菩萨名,见菩萨像,乃至闻是经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现在殊妙安乐,未来之世,百千万生,常得端正,生尊贵家。[30]

随着地藏菩萨经籍的译介,佛教的深入人心,在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地藏造像,这些造像南北朝时已有文献记载,唐宋时期则是地藏菩萨造像的繁盛时期。以甘肃敦煌和四川大足为例,据统计,在莫高窟壁画中,地藏菩萨图像有五十一身,“地藏十王厅”变相十二辅;绢画中有地藏菩萨图像二十四幅,“地藏十王厅”变相十二幅。[31]这些造像起于初唐,迄于西夏,其中,以独尊的地藏菩萨图像为主的多为唐代造像,数量上壁画占较大比例。大足石窟有地藏菩萨像十八龛,地藏、观音像十九龛,地藏、十冥王像二龛,地藏、引路王菩萨像一龛,地藏、观音、阿弥陀像一龛,地藏三身像、地藏五化身像各一龛。[32]这些石刻时间为五代、宋朝。南北方地藏造像的大量产生,正是中古华夏地藏信仰的形象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地藏的功德利益非常广泛。释迦佛对虚空菩萨说,若有众生见地藏形象,及见闻诵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可得二十八种利益:一者天龙护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圣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丰足,六者疾疫不临,七者离水火灾,八者无盗贼厄,九者人见钦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转男身,十二者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从,十八者眷属欢乐,十九者诸横消灭,二十者业道永除,二十一者去处尽通,二十二者夜梦安乐,二十三者先亡离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诸圣赞叹,二十六者聪明利根,二十七者饶慈愍心,二十八者毕竟成佛。[33]坚牢地神对释迦佛说,众生在自己居住的南方清净之地,用土石竹木作龛室,在内塑画地藏菩萨像,或用金石土木造像,烧香供养,瞻仰礼拜赞叹,在这个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十种利益。[34]

现实中,地藏菩萨救拔罪苦众生的“灵感事迹”在各地均有流传。宋代沙门常谨编辑的《地藏菩萨像灵验记》,记载了十八则唐宋时代的“灵感事迹”:摹像出险、闻声脱械,助父生天,驱魔除患,奉法回阳,倾诚遇赦,木心御虎,刻像荐亲,大疫无忧,持名解厄,母亡得见,火灭更生,转夭为寿,求富得金,放光扫疫,祈请生牙,佳儿得宝,大士化身等。似乎信仰地藏菩萨确实很灵。《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还记载了淳祐年间一则毁坏佛像遭厄的反面例子:

双溪村崇明院,有地藏并十王,共十四小身,以铜钱为骨,泥加其上,阅年既久,泥剥钱露。淳祐年间,淡竹周上一监无知,利其有钱,击碎佛顶身,尽取其钱,每身得钱百余。其时钱贵物贱,得之,其喜不自胜,朝欢暮乐,钱立见尽。忽身病癞,连年痛楚,腐烂见骨,不可忍。身体消瘦,遂诣桥边,成残患。续剪发为头陀,衣食不给,沿门教化,数十年方死。[35]

对地藏信仰这种“灵感”,直到近代犹有显现。[36]

由此可见,地藏菩萨的度生事业,不少于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事实上,地藏与观音有密切关系,敦煌壁画绢画、大足石刻都绘制雕刻有二菩萨在一起的造像。释迦佛在忉利天宫,宣扬赞叹地藏的功德,并嘱使观音:

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若说于诸众生见闻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说不能尽。是故观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经,令娑婆世界,众生百千万劫,永受安乐。[37]

二菩萨的度生事业有许多重合处,由于观音信仰隋唐时期已经确立,并深深扎根于现实人间,故地藏的职司不能不有所变化,有所侧重。过去世时地藏与地狱的因缘及他救拔六道轮回之厄的弘愿,使地狱阴间成为地藏度生的理想发展领域。应该指出的是,中国民间有专司冥间的东岳神[38],地藏的“侵入”,使东岳神逐渐与地藏融合为一个神。在佛教经典中,阎罗王是地狱神,地藏的侵入,先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古逸经《佛说地藏菩萨经》出现地藏与阎罗王共在地狱主持审判的内容,进而地藏取而代之。这一方面因为地藏度脱众生六道轮回之厄的影响高于阎罗王,另一方面也还因了地藏的地位。前引佛经讲到,地藏与释迦并称,是阎罗王和诸鬼王礼敬瞻拜的对象。地藏的取而代之,有些倚强凌弱。

地藏的这种变化,解除了人们对死亡、对阴间地狱的恐惧和担忧,这样阎浮众生不仅在人世有所求告,死后也有所期冀,生死无虑。观音和地藏经过一定的转换调整,组成新的、更趋合理的搭档关系。地藏这种职司角色转换、调整,构成地藏信仰的主体部分,也是地藏形象最突出、影响最大之处。敦煌地藏壁画、绢画有两个显著特点:

其一是在唐代造像上主要是以独尊的地藏菩萨图像为主,数量上壁画占有重要地位;其二是在五代、宋、西夏时期,除继续绘制独尊的地藏菩萨图像外,出现了以地藏菩萨为主体的“地藏十王厅”变相,在数量上绢画占有较大比例。[39]

这两个特点正显示了地藏信仰的这种历史趋向和变化。

后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杭城妙觉智松柏庭《慈悲道场忏法序》云:

自梁至今,世代更革。历年既久,传写差讹,乌焉之字奚分,亥豕之体莫辨。每临文而叹息,遂兴志以修治,校对本经,精研奥理,佛名依佛经之嘉号,地狱增地藏之洪名,求硕德以参详,请明师而审订。[40]

地藏之“洪名”为新“增”,亦证明这时期地狱领导班子的更迭和地藏职司的新变化。

元代孔文卿《地藏王证东窗事犯》杂剧,描写岳飞在朱仙镇与金兵作战,被十二道金字牌逼令班师。回朝后,秦桧诬以谋反罪名,岳飞与岳云、张宪被害死在狱中,做了“负屈衔冤忠孝鬼”。剧中,在“鬼吏牛头惨雾间”的地狱,“掌恶丰都地藏神”审讯披枷带锁的秦桧,而“屈杀了岳飞、岳云、张宪三人,已上升三个全身。”[41]地藏执掌阴间“恶丰都”正是现实信仰的艺术再现。该剧并出现东岳神(东岳圣帝)。第三折岳飞魂白:“俺阳寿未终,奉天佛牒玉帝勅,东岳圣帝交来高宗太上皇托梦去。”第四折有“近有东岳灵文,交替了陈寿千年无字碑古自证不的本”的曲词。从中可见,东岳神职司已不掌冥司阴府,似乎成了传达天佛玉帝牒勅的执行官。

明代《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年代不详的道藏本《搜神记》均云:“地藏菩萨,职掌幽冥教主,十地阎君率朝贺成礼。”[42]清代小说《剑侠飞豹图》第二十回,阎君对阴主地藏王称臣。在民间,各地出现奉祀地藏菩萨的隆重法事,人们在七月三十日地藏诞辰这一天过地藏节,并出现点地藏烛、放河灯、脱裙、寄库等风俗。地藏与人的生死关系更为密切,在阴府地狱建立了权威,地藏信仰更为普遍,地藏影响更加深入。

地藏信仰的树立与幽冥教主职司的确立,是目连与地藏关系中,目连受封地藏、目连戏演出供奉地藏王的前提条件。

颇为有趣的是,目连与地藏二个不同源、不同流的佛教人物,在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运作中,出现一体化、合二而一的新趋向,这种新趋向构成后古时期目连与地藏文化的新特征。

目连与地藏的关系,目连与地藏一体化、合二而一新趋向表现为:

1.目连戏演出供奉地藏王神位。徽州、赣东北等地演出都有这样习俗。赣东北目连演出所供的地藏王,在神像系列中居中,白脸,戴唐僧帽,披袈装,并由地藏王主持收煞开台。打完了锣鼓闹台,韦陀、护法簇拥地藏王上。地藏王登位,唱一支【点绛唇】,台词是:“伏以一天二地,起动众神,人间积福,吾即降临,吾乃天下地藏王,今奉玉旨,进游此地。今有大清国江西省某县某乡,信士弟子某姓某某名,共结良缘,新搭花台演《目连救母》全部。恐有台煞伤人,奉请何家堂内何司符命何叶夫人,火速到该场,今将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飞天神煞、万煞归猖,一概收尽,不得有违。……”地藏王说完,韦陀、护法将卷在锏、鞭上的长爆竹点燃,在台上转圈收煞。“收煞已毕,转回天曹。”[43]重庆李树成抄本川剧四十八本目连出目有《朝地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