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目连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6400000007

第7章 目连救母故事缘起与衍化(5)

将之比为济世慈航、寿世良药,于民众能起这样的精神心理作用,故有如是之衍进。

上面提到有种情况,目连不是封为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而是目连与益利(或傅相)封为从神地藏王前。敦煌地藏造像中,地藏身旁加绘两个配角,一为沙门道明,一为金毛狮子,也有以善掌、恶掌二童子作为地藏菩萨胁侍的造像。《斯坦因劫经录》三〇九二号《还魂记》,记载襄州开元寺僧道明,于大历十三年二月八日被阎罗王的二黄衣使者带往冥司,游历冥府,遇地藏菩萨,身旁的金毛狮子,乃为大圣文殊菩萨化身。返回后道明“会(绘)列丹青,图写真容,流传于世。”神性的地藏有着极高的地位,道明和尚的出现,沟通了他与世俗的关系,给人以不遥远可亲近的感觉。基于对地藏的崇敬信仰,或佛教地藏非目连的认识,在民间极受众生喜爱的目连离开凡世后取代了地藏菩萨胁侍的位置,而没有直接封赠为地藏王,这样更趋合理,更容易为人接受。

总之,一体化倾向,以目连受封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为核心,不是历史与宗教学的辨正,而是目连与地藏在中国民间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文化缔结,是民间意识的某种升华和超越,深化了目连文化品格和这一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注释:

[1](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普曜经》卷第八《化舍利弗目连品第二十七》,《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2](隋)释法经等:《众经目录》,清刘氏味经书屋抄本。

[3](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本第十六卷经集部。

[4](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四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卷。

[5]《经律异相》卷第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5页。

[7]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书店1988年版。

[8]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周绍良等编:《敦煌变文集补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范祥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0]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11]《佛说盂兰经疏并序孝衡钞》卷上,藏北京图书馆。

[12]颜之推:《颜氏家训》汗青簃刻本,清光绪七年(1881)版。

[13](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法苑珠林》卷七十七“祭祠篇”,嘉兴刻本,万历十九年(1591)版。

[15](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张处士祜忆柘枝诗曰:‘鸳鸯铀带抛何处?孔雀罗衫属阿谁?’白乐天呼为‘问头’。祜矛循之曰:‘鄙薄问头之消,所不敢逃,然明公亦有‘目连经’。长恨辞云:‘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此岂不是目连访母耶?’”按:[日]仓石武郎氏说《稗海》本、《五朝小说》本,作“目连经”;《雅雨堂丛书》及《学津讨原》本作“目连变”。

[16]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75—676页。

[17](唐)释元应:《一切经音义》卷六,武进庄沂等校刻本,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版。

[18](宋)释法云编:《翻译名义集选》,江北刻经处刊本,清人佚名选,清同治十二年(1873)版。

[19](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普矅经》:“(舍利弗)前白佛言:吾有同学俗字拘律,今名目连。少不相顺,要有至真以相开示……”(卷第八);又,竺法护译:《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摩诃目键连品第三》,“如是拘律尊,在于比丘众,阿褥达大池,自说本因缘”。

[20](后汉)昙果共康孟祥译《中本起经·舍利佛大目犍连来学品》:“佛谓忧波替,高世之号,花而不实,复汝本字,为舍利弗;拘律陀,还有大目犍连。”

[21]川剧目连戏演出有称罗卜为傅奇香者,因刘氏怀孕前吃的那颗罗卜“奇香溢人”,故名。

[22](元魏)吉迦夜共昙矅译:《杂宝藏经》卷八《辅相闻法离欲缘》,《拘尸弥国辅相夫妇恶心于佛即化导得须陀洹缘》等。

[23]辅相一职出现较早,西汉称傅相。汉诸侯王国有太傅。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治国,改丞相曰相,通称傅相。《史记·梁孝王世家》:“故诸侯王当为置良师傅相忠言之士。”

[24]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书店1988年版。

[25]胡天成:《论川剧目连受封地藏王之缘起》,《四川戏剧》1990年第5期。

[26]欧阳友徽:《地藏王和女目连刍议》,《四川戏剧》1993年1期。

[27]萧赛等:《论〈地藏经〉到〈目连戏〉的中国化》,《四川戏剧》1990年第2期。

[28]《地藏菩萨本愿经·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福建莆田广化寺本。

[29]《地藏菩萨本愿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福建莆田广化寺本。

[30]《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第六》,福建莆田广化寺本。

[31]罗华庆:《敦煌地藏图像和“地藏十王厅”研究》,《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

[32]胡天成:《论川剧目连受封地藏王之缘起》,《四川戏剧》1990年第5期。

[33]《地藏菩萨本愿经·嘱累人天品第十三》,福建莆田广化寺本。

[34]《地藏菩萨本愿经·地神护法品第十一》:“一者土地丰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现存益寿,五者所求遂意,六者无水火灾,七者虚耗辟除,八者杜绝恶梦,九者出人神护,十者多遇圣因。”福建莆田广化寺本。

[35]《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

[36]《地藏菩萨灵感近闻》十五则,《地藏菩萨本迹录》附录,福建莆田广化寺本。

[37]《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第十二》,福建莆田广化寺本。

[38]王兆祥主编:《中国神仙传》“东岳大帝”条,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9]罗华庆:《敦煌地藏图像和“地藏十王厅”研究》,《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

[40]《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藏北京图书馆善本部。

[41]徐沁君校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42]《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影印本,第308、393页。

[43]毛礼镁:《弋阳腔的目连戏》,湖南省戏曲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编《目连戏学术座谈会论文选》,1985年版。

[44]温余波:《四川“搬目连”十本戏文本事和特色》,民革内江市委主编《探索文集》,1989年版。

[45]黄笙闻:《北方目连戏的艺术形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等编《目连戏研究文集》1988年版。

[46]《目连宝卷》旧抄本,宝卷藏扬州师院图书馆。

[47]《绘图目连三世宝卷》,上海宏大善书局。

[48]王树村编著:《中国民间画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40页。

[49]毛礼镁:《江西南戏〈目连〉考》,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等编《目连戏研究文集》,1988年版。

[50]朱恒夫:《江苏南部的目连救母传说》,1993年四川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51]黄文虎:《高淳阳腔目连戏初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等编《目连戏研究文集》,1988年版。

[52](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十,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