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经典里的中国(全集)
6348300000006

第6章 尚书:追寻永恒的天命(6)

此外,《盘庚中》有这样的文句: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是说当年上天在殷人身上降下了大灾祸,先王感到不安,于是有所作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搬迁。盘庚其实就是引用先王曾经多次迁徙的例子,来替自己的决定辩解。可是,这里盘庚对自己民族的称呼竟然是“殷”,他们才刚要准备搬到“殷”这个地方去,怎么会自称为“殷”呢?

“殷”是周人对商人这个民族的习惯通称,在周的铭文及文献中,出现“殷”的频率,远远超过“商”或“殷商”。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周人崛起较晚,他们和商人接触时,已经到了商将中心搬到“殷”了,所以就用“殷”来指称这个民族。

不过,从文字、语法上看,《盘庚》三篇的时代显然早过《汤誓》。还有,文章中存留着一部分的观念,看起来和周人的信仰有一定的差距,比较接近甲骨文所反映出的商人价值。

像是《盘庚中》记录了盘庚这样说:汝有戕则在乃心,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这是他对不听话、不跟从他搬迁的人的威胁。但他不是威胁要杀他们,也不是要把他们的妻儿收做奴隶,而是说:“如果你们有恶念在心头,我在天上的先王就会去告诉你们在天上的先祖,那么你们的先祖就会弃绝你们,不再保佑你们,对你们见死不救。”

这是典型的商朝权力模式。为什么商人能够握有大权,成为共主?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青铜器、甲骨问卜、文字符号等一大套和上天先祖沟通的神秘办法,并对周围的部落宣称,他们可以将意念更有效地传递给上天先祖,同时更准确地理解上天先祖的意念。也就是说,商人统治的方式,是依靠穿梭在两个世界之间而形成的,是凭借自己的先祖压过别人的先祖,让他们能在此世压过别人的部落。

类似的说法,也在《盘庚上》出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盘庚先说:“我的祖先和你们的祖先当年甘苦与共,交情那么深,我怎会随便惩罚你们?世世代代,我们这一边一直肯定、称赞你们的功劳,我当然也不会看不到你们好的地方。”接着,他就婉转地威胁:“关于迁移的事,我要隆重地以祭祀向我的祖先报告,你们的祖先在一旁也会同时知道,让他们来决定应该怎么处置你们,这不是我个人的意思,我就是遵照我的祖先和你们祖先的决定,该赏的赏,该罚的罚。”这段话同样是以上天先祖作为更高权威,来压服这些抱怨、不想搬迁的人。

商人这种政治权力模式,正好是周人所反对的,到了周朝之后,它就被推翻的。所以周人的文献中几乎再也找不到这种说法,而只保留在《盘庚》篇中。

帝尧的用人之道

最后选读《尚书》中列为第一篇的《尧典》,它所记录的事情发生得最早。

《尧典》的文字看来较古老,和后来的用法,有颇大的差异。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和《酒诰》《汤誓》《盘庚》都不一样,《尧典》开头就表明了,这是一篇以回溯的方式进行叙述的文章。“稽古”,表明这是发生在过去的事,过去曾经有过帝尧这个人,他的本名是放勋。他很伟大,所以堆砌了许多对他的称赞。然后,按照由内而外的顺序,记录他的成就:他首先拉拢有亲属关系的人,再来让其他不同氏族都能各得其所,再来就是让外面的许多部落、邦国和平共处,于是一般人也就都变得宽和自在了。

接着,第二段描述帝尧派了“羲”和“和”两个氏族负责管理天时,这段文句基本上以对称排比的形式展开。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派“羲仲”(羲家的老二)去住在东边,负责管日出,管春季。这个季节里,白天的长度中等,夜晚最明亮的行星是南方七宿(“鸟”),人民分散下田耕作,鸟兽交配繁衍。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然后派“羲叔”(羲家的老三)去南方,管夏季。这个季节的白天很长,最亮的星星是东方七宿(“火”),人民只有把衣服脱了,才能在田里工作,鸟兽的毛也都变稀少了。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又派“和仲”(和家的老二)去西方,管日落,管秋季。这个季节里,夜晚长度中等,最亮的星星是北方七宿(“虚”),鸟兽身上的毛又开始长出来了。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派“和叔”(和家的老三)去北方,管冬季。这个季节的白天特别短,人民躲在屋里避寒,鸟兽身上长出御寒的细毛。

表面看起来,用字很古奥,但行文的方式却不断重复,依循套式。套了四次,组成这段文字。

接下来是一连串的问答。帝曰:“畴兹若时登庸?”“畴兹”就是“谁”的发问词。意思是:谁能顺应天时,是可用的人才呢?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嚚讼,可乎?”有人推荐尧的大儿子,认为他很聪明,尧的反应是:“什么?他满口胡言乱语,又爱跟人家争辩,怎么可以?”然后,帝尧又问:“谁能帮忙完成我的工作呢?”帝曰:“畴兹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有人推荐共工,觉得他做了很多事,累积了很多功劳。尧的反应是:“什么?这个人没事的时候很会说,真正要执行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而且他表面很恭敬,实际却很高傲。”

所荐都非人,尧急了。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他强调地说:“四方诸侯啊,现在洪水到处为患,人民痛苦不堪,难道都没有可以用的人吗?”佥曰:“于,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有人推荐鲧,尧还是不满意,觉得鲧这个人个性别扭,不听命令,会破坏群体。四方诸侯看自己推荐的人,尧都不想用,就说:“既然是我们推举的人,你就试用看看,才知道能不能用啊!”尧让步了,说:“好吧,那就叫他小心地承担起责任来。”结果,鲧花了九年时间,却没有获得预期的成绩。

这段很精彩。显现出尧自己有看人的敏锐眼光,而且标准很高,也显示了尧没有私心,不会因为人家推荐的是自己的儿子,就高兴地附和,还显示了他周围的“四岳”在眼光和能力上,都跟尧差了一大截,这就联系到后面一段要说的事情。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尧对四方诸侯说:“我已经在位七十年了,你们之中有能承担大任的,我要把帝位让给他。”四方诸侯都说:“我们没那种德行和能力,叫我们接位,只会污辱了帝位。”四方诸侯自己没有办法继位,他们过去推荐的人尧又看不上,所以尧就说:“那么不妨从地位比较低下的人中去寻找明才吧!”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开放征才的结果,是收获了群众的推荐。人们推荐了一个叫虞舜的人,年纪不小了,却还没娶妻。尧就征询四方诸侯的意见:“嗯,我也听过这个人的名字,他怎么样呢?”四方诸侯提供了进一步的信息,这个人之所以没娶妻,是因为生在一个麻烦的家庭里,爸爸是个瞎子,而且还个性顽劣,妈妈唠叨跋扈,弟弟象又很傲慢、不听话,不过舜却可以靠着他的孝心让家庭和谐,让家庭有所长进,有秩序、不出问题。

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尧接受了,愿意试试舜。于是将两个女儿嫁给舜,看他如何当这两个妻子的典范、榜样,尧送女儿前往妫水湾嫁给舜,特别告诫女儿,要谨慎从事。

把女儿嫁过去之后,尧开始试验舜的能力。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尧试验舜的方式,包括一步步将教育、行政、外交的工作交给他处理,舜都能处理得当;也包括让他去到山林野地,即使遇到了大风、打雷下雨,舜都始终镇定、不恐慌,不会迷失。尧很满意,对舜说:“拿事情问你,将你所给的意见付诸实行,都能有好的功效,三年过去了,你来接我的帝位吧!”

《尧典》在记录尧将帝位让给舜之后,就接着描述舜继位后的种种做法,这些就构成了《舜典》的内容。较早的版本没有《舜典》,后来梅赜将原来的一篇分成了两篇,才有了这一篇。

《尧典》《舜典》中有着许多套式。将事情用四方或四时的格式分别叙述,这种习惯,显然是后起晚出的。用自然分类法来架构大系统,用大系统来统纳一切,这种风格,在战国时最为流行。从内容及思考模式上判断,我们有理由相信《尧典》成文的时间不会早于春秋。里头有部分字句可能起源甚早,片段地流传下来,到春秋战国之际,才有人将之连缀成篇。

这也就意味着,作为《虞夏书》开头的第一篇,《尧典》的时代,非但不会早于《汤誓》,还应该更晚。

附录:《尚书》选摘

周书

酒诰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1]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聪听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尔大克羞耇[2]惟君,尔乃饮食醉饱,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羞馈祀,尔乃自介用逸。兹乃允惟王正事之臣;兹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

王曰:“封。我西土棐[3]徂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