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真实的阿尔贝特·施佩尔:希特勒的千面建筑师
6363700000001

第1章 简介

有些人想要强调,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谨将此书献给所有那些因这些人的行为而饱受伤害的人们。

“为了能建造宏伟的建筑,我不惜像浮士德一样出卖自己的灵魂。而现在,我找到了我的靡菲斯特。他和歌德笔下的那位魔鬼一样迷人。”(施佩尔,1970,第31页)

这些年来,贝托尔德·康拉德·赫尔曼·阿尔贝特·施佩尔——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阿尔贝特·施佩尔——有过不少官方和非官方的称呼。人们称他为“好**”、“希特勒的建筑师”。他是希特勒可能的接班人之一,是德意志帝国的未来总理。他甚至可能是第一次纽伦堡审判中唯一一个悔罪的被告。毫无疑问,阿尔贝特·施佩尔有许多不同的面孔:战时,他是除希特勒以外影响力最大的人,是广为默认的希特勒接班人;在资源普遍短缺的那个历史时期,他以卓越的组织能力,使德国的生产力一度达到巅峰;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认为,他会像其他**领导人一样被判处死刑,没想到他却躲过了断头台,仅仅被判了二十年监禁。

他做过希特勒的建筑师,担任过军备部长。鉴于他在**党的活跃程度以及在德国所发动的战争中的贡献,人们不禁要问:施佩尔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所获得的出人意料的判决是否反映出人们认为施佩尔犯的罪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被告要来得轻?还是说他在辩护中进行了策划以此减轻了判决?在纽伦堡审判前及审判中的一些事件记录,提供了解答这些疑问的线索:从手头的证据中,可以看出施佩尔具有怎样的人格,他的人格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纽伦堡审判之后,传记家们就对施佩尔的一生非常感兴趣。他们试图解读这个谜一样的男人,解读他和希特勒以及德国政权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他在战争将要结束时的一些行为。范德瓦特引用了1944年4月9日观察家报上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的一篇文章中的词句:“施佩尔并非是典型的**;而作为这架战争机器的司机,对**党而言,他甚至比希特勒还要重要”(范德瓦特,1997,第191页)。施佩尔自己也承认,他有效地配置基础设施和武器制造厂,让德国的生产力屡创奇迹,延长了战争的时间。施佩尔还精心策划,表现出一副沉着干练、智力超群的形象,这让他在被告中显得卓尔不群。此外,施佩尔本人也是一个可靠的信息来源。他不单是个受审者,还是个作者,写过好几本书来记录**组织里的那些事儿。不论是在监禁期间还是在出狱以后,他都一直在书写关于**政权以及他本人在其中所做的事,试图向世界也向自己,为他那时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施佩尔做的那些事儿真的有情可原吗?施佩尔暴露出的野心以及与那些不人道罪行撇不清的关系,是否成了他在法庭上最大的破绽?他是否成功地通过耍花招的方式,说服了法庭,一直以来他对**政权残酷暴行全心全意的支持,是无意间被牵扯进去的?

所有这些证据显示,施佩尔是个复杂的人。他精于算计、精明狡猾,同时又有着脆弱天真的一面。本书认为施佩尔是个投机者;他选择追随希特勒,是想要巩固自己的事业。而后来在纽伦堡军事法庭上,他选择说谎并用他的魅力掩盖真相,是为了让自己逃过死刑。在法庭上,他既没有表现得和他的同僚一样那么冷血,在面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时,他也没有流露出满心悔恨的样子。而他的见风使舵以及不惜一切代价保全自己地位的自私行径给我们带来了如下疑问:在这历史性的第一次审判中,他真的与其他被告有所不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