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就一生好习惯
6380900000002

第2章 第1种好习惯:给孩子一双“火眼金睛”——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A篇 撑起一片思考的天空——思考习惯的培养

观察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让孩子长一双“火眼金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观察力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一个人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观察可以激发求知欲,增进人们对知识的理解,使人获得更多的信息。人类获取知识最主要依靠的是视觉和听觉,而依靠视觉摄入的信息量又远远大于听觉。人们把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名人获得成功无不和他们重视观察、善于观察和有较强的观察力密切相关。

光学家白春礼教授之所以对光学感兴趣,得益于小时候的善于观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淘气地用瓶子压住了一只蚂蚁。于是,他看到了一只特大号的、比平常大几倍的蚂蚁,于是便问父亲,父亲说这是凸镜放大的原理。这种有趣的光学现象激起了白春礼的好奇心,激发了他对神奇的光的兴趣。从此,他经常找来相关的书籍进行研读,并最终成为全国著名的光学专家。

事实上,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做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须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观察力的确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细致是培养观察力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全面是观察习惯的基本原则,发现特点则是观察的目的。所以,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自己的实验室中贴上“观察、观察、再观察”这一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观察。

精彩案例

任寰,7岁写诗,9岁发表作品,10岁出版第一本诗集,12岁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18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至今已出版诗、文集共7部,发表各类文章近500篇,多次获国际、国内文学大奖。

任寰小时候不爱说话,这与她从小患过敏性哮喘有关。每次住院、打吊针、输氧,她也不多话。这种性格使她自然形成了善于用眼睛观察的好习惯。任寰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有意识地培养她观察、描写大自然的习惯。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又教她注意观察人物,观察人的心理,进而观察社会和思考人生。《10岁女孩任寰诗文选》就是她观察、思考生活的结晶。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称她的诗具有思辨性。

有一次,父亲带她到公园去玩,出门前就告诉她:“你要注意观察事物的特点,越细致越好,回来写篇日记。”这样,到了公园里,任寰就非常注意观察花、鸟、草、虫等。任寰本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父亲很好地利用了孩子这一天性,经常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在尽情的玩耍之中,观察万物的悄然变化。去看春天的绿芽、夏日的鲜花、秋季的果实、寒冬的落叶,去听蝉鸣鸟唱,这些都引发了任寰的兴趣和思考。

任寰的父母平时注意引导孩子观察,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充实了孩子的生活。比如,让任寰观察家里养的花草、小鱼;晚上带任寰观察星空,讲讲简单的星系;白天观云,看到云的流动,就给她讲“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披蓑衣”等谚语的简单道理。

任寰的父母经常引导她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接触生活,观察世界,扩大眼界,鼓励她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孩子思考问题。这对任寰后来的成功有极大作用。

巴甫洛夫说过,在你观察、研究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的根源,应当百折不挠地探究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该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程度。但这并非一日养成。比如:艺术家有艺术家特有的眼睛,人们眼中白色的墙壁,在画家的眼里却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生物学家能一眼认出动物、植物的种类;检测员则能从建筑物的外形上识别其不同的结构;当你沾沾自喜地买到一件“十分满意”的商品时,可能商品质检员一眼就看出了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

父母在鼓励孩子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孩子善于观察。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养成方法

●培养孩子目的明确、态度积极的观察方式。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观看和感知的活动。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越深入,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孩子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明确目的就是要弄清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两个问题。观察者的态度积极与否,对观察能力影响极大。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转半天,回到家里,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的小鸟,那么,孩子一定会仔细地说出小鸟的形状、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声音的高低等。这样,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从中获得更多的观察收获。

●提醒孩子观察前的准备要充分,思维要跟上。观察前要进行有关知识的储备,以便让孩子看得懂;同时,要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其观察兴趣。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他最熟悉的、最喜爱的、特征比较明显的、容易辨认的事物,激发孩子积极观察的强烈愿望。例如,打开盛放浓盐酸的玻璃瓶盖子,看到瓶中冒出白色的烟雾,如果不懂得浓盐酸的有关知识,就可能得出“盐酸挥发出白色气体”的错误结论。只有懂得浓盐酸的相关知识,知道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本是无色的,之所以会变白,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而形成了白色的酸雾,这样,观察才能正确反应物质变化的本来面目。在观察过程中,对出现的各种现象,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对观察中出现的每一种变化,都要彻底弄通弄懂,使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

●耐心解疑释惑,培养孩子浓厚的观察兴趣。孩子只有对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用心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否则,他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父母应该注意选择一些新奇的、具有吸引力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来激发、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在户外散步,听到林中的鸟鸣,可以对孩子说:“听,这是什么声音?是什么东西在叫啊?”并提议去看看。父母利用这样的方式可有效唤起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若孩子对事物表现出了一定的观察兴趣,父母就要及时满足孩子的观察愿望,与孩子一起仔细观察,津津乐道于有关话题,并及时耐心地解答孩子的疑问。

●引导孩子细心、准确地进行观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化学教授曾做过一个精彩的表演。他拿了一个装有煤油、蓖麻油和醋的混合溶液的玻璃瓶,并伸进一个指头沾了沾,然后把指头伸进嘴里,好像用舌头尝混合液的滋味似的。然后他把瓶子递给他的学生,让他们照着做。这些学生照老师的样子,果真一个个都尝了起来,尝后,他们不是蹙眉皱额,就是呕吐不止。可见,他们尝的绝不是什么美味。这位教授哈哈大笑说:“我是在考察你们的观察能力,看你们观察仔细不仔细,我伸进瓶子里的是中指,而伸进嘴里的是食指。”学生们一个个面红耳赤,羞愧难言。从此,这些学生都非常注意观察了。这说明,观察者在观察时要专心致志,要将事物的形状、位置、变化过程等每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应该准确无误地反映到大脑之中,这样才能获取科学的知识。

●告诉孩子观察方法要科学,还要有恒心。观察过程中,父母要告诉孩子如何看,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指导孩子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比如,父母带着孩子去动物园看大象时,就可边看边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孩子回答,如:大象的身体大不大?牙长在什么地方?鼻子有什么特点?鼻子是干什么用的?等等。只有经过父母有意识的启发,孩子才能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此外,父母还可以教给孩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观察活动,例如:色彩、形状、声音、气味等,需要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有时甚至还要尝一尝。只有这样用多种感觉去亲自感受,孩子才能获得更好的观察效果,留下丰富深刻的印象。观察过后,父母应该要求孩子口述观察结果。这一要求会大大促进孩子观察的积极性,并使他在观察过程中变得更加仔细更加认真。

●帮助孩子选择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整分合观察法。就是先整体观察,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观察事物的各方面的各种特性,最后再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例如:要想掌握人体解剖的知识,就应当首先观察人体的整体形状;再将人体结构分成各大系统,分别地进行观察;接着将各系统再分为各个器官分别进行观察;然后观察各器官、各系统之间的位置和联系;最后再回到对人整体的认识。

对比观察法。就是改变两个相同事物当中一个的存在条件,看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异常变化。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孩子才能提高观察能力。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再比如,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同样湿润的种子,一部分放在常温下,一部分放入冰箱中控制低温,结果发芽时间不一样,我们就可以获得该种子发芽时间与温度变化的有关知识。

动静观察法。动态观察指按先后顺序或方向位置观察物体的变化。静态观察指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进行观察,建立基本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法则。父母要指导孩子学会动静结合观察法,为孩子以后看图数数和看图列式打下基础。

反复观察法。对于某一动作,父母可以让孩子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让孩子对事物形成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顺序观察法。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如植物的生长。父母可以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孩子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让孩子有顺序地观察,能使他们有条理地思考,达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并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一般来说,观察的顺序可以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

重点观察法。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即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定位观察法。父母可以让孩子通过定位观察来培养兴趣,如引导孩子读书,可以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从正面反复观察,还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这种方法能引发孩子对读书产生更大的兴趣。

分类观察法。即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分别进行归类观察,如,观察燕子、麻雀,虽两者形状、颜色不同,生活习俗也有差异,但都属于鸟类,从而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告诉孩子观察要做笔记,记录要真实。对观察到的现象要认真地记录下来,以便进一步研究。因为观察到的感性知识不见得能立刻上升为理性知识,原因有可能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可能是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还不够,需要继续积累,所以要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今后有可能继续进行观察和研究。另外,观察时,各种现象数据很多,光凭记忆不可靠,应记下来避免遗忘,以便将来准确地使用这些观察结果。记录一定要真实,不能凭主观想象乱修正。这种不尊重观察结果而且任意修改,人为地制造“数据”的做法,是一种极不严肃的学习态度。

●引导孩子观察时排除主观因素的介入。观察的主体是人,而人是有感情的,往往会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到观察对象上。这种现象在文学家、艺术家的创作观察上是很普遍的。例如看花鸟,杜甫在《春望》诗里看到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江南春绝句》里看到的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作为文学观察,这两种结果都不失为独具匠心。科学的观察则要求客观、真实,不能透过有色眼镜去观察,否则就会失真。当然,客观的观察有时也需要想象,如果不借助想象力,也难以达到观察目的。为了使观察客观、真实,父母要引导孩子抓主要特征,排除干扰,不为假象所蒙蔽。

●鼓励孩子多提问。观察力的高低与孩子视野是否开阔有关。孤陋寡闻的孩子,缺少实践的机会,观察力必然受到影响。看到同样一种现象,有的孩子能说出许多,有的孩子却说不上几句,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与孩子知识掌握的情况有关,知识学得扎实,道理融会贯通,观察问题就比较深刻。不要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的心灵深处绝对不是一片空白,他们常常会向父母提出一连串精彩的问题,如:“天冷了水为什么会结冰?”“我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对于孩子们的问题,有许多父母觉得是意想不到的,或者觉得可笑、荒唐。面对孩子的提问,有的父母可能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哪有这么多为什么?”也许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许认为这些问题不值得回答。如果是这样,会使孩子很扫兴,挫伤乃至磨灭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与思考兴趣。

●引导孩子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观察力是感知与思考的结合。父母在培养孩子观察力的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考,把观察过程和思考结合起来。科学家看到某种奇特现象,也是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有所收获的。接收信息而不处理信息就没有创造。做父母的应该教育孩子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孩子的观察能力才能一天天地敏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