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正念的革命
6381900000007

第7章 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的人该怎么办?

我手里捧着一碗茶;

看到了绿色的万物。

我闭上眼睛,打开心,

看到了青山和绿水。

我静静地坐着品茶,

感觉万物亦入我心。[1]

——千宗室十五代(Soshitsu Sen XV)

我们的时间好像总是不够用,我们总是拼命想挤出更多时间来。我们会购买许多能帮助节省时间的设备,希望在每次任务中都不浪费一分一秒,以便能尽快开始下一个任务、再下一个任务……我们似乎总是在赶时间,不愿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因为时间正一点一滴地流逝。我们要跟时间赛跑,唯一的方式便是加快速度,做更多事。

为了“更科学地”安排时间,我们学会了用一系列词语将时间区分开来,比如说工作时间、休假时间、家庭时间、玩耍时间、生病时间、咖啡时间、休息时间、午餐时间、晚餐时间、锻炼时间,以及聚会时间……我们一生都在努力压缩这些时间,以便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其中,睡眠时间似乎被挤占得最多。

今天早晨,天刚破晓,我便走出家门去拿邮箱旁边黄色方形盒子里的《俄勒冈人报》(The Oregonian),但满脑子都在想着今天该做什么、这星期还有什么安排:早饭吃什么好呢?昨天还有几个电话没回复?下节课的讲义该打印了?今天要见多少个客户?快迟到了,我得快点……

走到一半时,一个念头突然闯进我的思绪。我停了下来。这个念头清晰而直接:我的心并不在此时,也不在此地。我眼前在做一件事情,但同时却已经迷迷糊糊地开始计划和思考下一件事情了。为什么会这样?

为了弄明白这件事,我决定先不去拿报纸,而是漫无目的地散起步来。这种感觉,就像是突然在某一刻失明,接着又从望远镜里看事物,而这个望远镜不仅放大了视野,更放大了声音及其他所有感观。眨眼之间,一切都变了,我不再是孤身一人。我注意到了高耸的杉树、早晨冰凉的空气、地上棕色的松果,一只红头小雀叽叽地叫着突然从我旁边飞过,一旁的泉水汩汩流过,我的脉搏在跳动,四肢的肌肉随着我的步伐收缩、放松,每一次呼吸都将新鲜清爽的气息填满了肺部。所有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真真正正的现实。我悠然地走着,对于时间和未做之事的需求已然消失,只留下了这新鲜与清爽。突然之间,我又回到了现实,感觉时间似乎连绵不断、永无止境。

从我拿到报纸,再回到屋里,可能花了足足10分钟。(对“匆忙的人”而言,这个时间实在太长了!)但在我的意识里,我的心里,却萌生了新的想法。在这短暂的片刻,我所追随的,便是亚伯拉罕·约书亚·希斯乔(Abraham Joshua Heschel)在《安息日》(The Sabbath)中所描述的道路,他在书中将“安息日”描述为一个神圣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一个人不再做画布世界的艺术家、画家和创造者,而是将画架置于一旁,简简单单地存于世界之中。希斯乔说道:“观察安息日,就好比在时间的精神乐园里庆祝一天的加冕礼。”[2]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全身心地进入“现在”,就能进入这个神圣的乐园。关于转换思考模式的文章有很多,但也许最可能实现的、最有帮助的只有这一个:停止无境的意识漫步,以现实、轻松、快乐的心态专注于一件事情——走、吃、坐、站、读。

如今许多零售店都会使用一种特殊的监控系统,通过给每一次交易限定时间来提高结账速度。实际上,在这样的监控下,一些收银员就会非常紧张,结果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比如对顾客微笑,或者与顾客说话。如果你也感觉自己成了时间和效率的奴隶,不妨用下面的方法来回到现实。

想想看,你最近一次全身心地与他人共度时光是什么时候呢?请你今天就带着全部的注意力仔细地观察他人吧——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她的额头有多少皱纹,头发怎样垂下,声音怎样,音调怎样,手和手指怎样,对幸福和快乐的需求又怎样。

记住,这个人是你人生的这一刻里最重要的人,正如托尔斯泰在他的短篇故事《三个问题》(Three Questions)中写道的那样:“最重要的人便是此刻与你在一起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能再这样待在一起。[3]这个练习不仅能将你带入当下,还能彰显每一刻的唯一性。

想想看,如果能以这样的心态度过人生每一天的每一个时刻,那人生该有多么美好啊!

注释:

[1]Soshitsu Sen XV, Tea Life, Tea Mind (New York and Tokyo: Weatherhill, 1995), p. 81.

[2]Abraham Joshua Heschel, The Sobbath (New York: Farrar, Strauss, and Giroux, 1996) p. 18.

[3]Leo Tolstoy, "Three Questions," in Amy Kass, ed., Giving Well, Doing Good: Readings for Thoughtful Philanthropists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