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新法则
6389600000003

第3章 旁观者效应

1964年3月,在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在凌晨3点回家的途中,被一个杀人狂杀死。这名男子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当时,在公园附近公寓里的住户中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况和反复的呼叫声,但没有一个人下来救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打电话报警。事后,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人性异化与情感冷漠。

然而,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并没有认同这些说法。对于旁观者们的无动于衷,他们认为还有更好的解释。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他们进行了一项试验。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以一对一和四对一两种方式,与一假扮癫痫病的“患者”保持距离,使用对讲机通话。在交谈过程中,当那个假病人大呼救命时,事后的统计数据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在一对一通话的那组中,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四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这样,人们就对克尤公园的现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两位心理学家把它叫作“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简单地说就是“旁观者效应”。他们认为:“正是因为在一种紧急事件中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无动于衷,旁观者更多的可能是在观察其他旁观者的反应,因此世人不能主观地判断这些人存在病态的性格缺陷。”

如此一来,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旁观者众多却“见死不救”的事件会频频发生了。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旁观者效应”,而仅仅把其归结为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社会风气或旁观者集体性格缺陷是片面的、孤立的,也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