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不过是向死而生
6389700000003

第3章 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健康是生命的基础

生命的受胎是很不容易的,人身难得。从医学的角度讲,在男女的性行为中,男性的精子是几千个或者几万个一起出来的,就好像许多个兄弟姊妹赛跑,冲到最前面的那一个,才有机会成功地创造出人,其他没有机会的就被淘汰了。

生命的难得,就如大海中的盲龟,撞到一个海上漂流的木板,一抬头,刚好伸进这个板子的洞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命,珍惜生存的机会,保证我们的健康。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健康呢?不朽、纯粹的快乐,不含丝毫敌意的绵绵爱情?当然,这些都令人向往,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它们的生活就是一种疾病。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圣人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哀公问孔子曰:“有智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处不理,饮食不节,劳过者,病共杀之。居下而好干上,嗜欲不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少以敌众,弱以侮强,忿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故有三死而非命者,自取之也。”

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人有三种死法不是命运注定的,是个人的自取灭亡。第一种:居住的环境不够整洁、杂乱无章,饮食没有节制,过度疲劳者,疾病就会缠身,最终导致死亡。第二种:作为下属不安分尽职,总是想越俎代庖地做一些领导范畴的事情,这种贪得无厌,野心膨胀的人必将会遭受刑罚而导致死亡。第三种:处处树敌,寡不敌众,以弱侮强者,这种自不量力的人必然会被群起而攻之,最后自取灭亡。

我们总是以为“长寿”很难,实际上,只要避免了孔子所说的三种情况,长寿又有何难呢?人自身的幸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自身的美好素质——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品格、超群的智慧、良好的性情。所以,我们应该注重维持和改善人的自身素质,而不是把我们的目光投向身外的财产和荣誉。

如果想要维持生命程序的正常运行,无论是整体还是部分,都需要运动。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身体的内部组织在不停地运动,心脏就会舒展自如,不知疲倦地运动;心脏每跳动一次,身体内的周期循环便完成一次;一次脉搏,一次呼吸,大脑也就会完成一次双重运动。所以,人体的内外应该进行相互的配合和支持,人如果不进行户外运动,那么人的体外和体内就会不协调,比如某种情绪使我们热血沸腾,但我们又不得不压制使其不表露出来。

在人的主体素质中,能够带来幸福的直接因素莫过于保持良好的性情。良好的性情所带来的好处会直接呈现出来,这种愉悦的性情能够取代内在的素质,其他素质得来的益处却无法代替它。一个人或许年轻、英俊、富有,备受人们尊重,但要判断这个人是否幸福,我们只需去了解这个人是否愉快。如果愉快,其他并不重要,无论贫富贵贱,强壮体弱,他都是幸福的。

谁经常笑,谁就幸福;谁经常哭,谁就痛苦不幸。这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但它却包含着朴素的真理。愉悦之情无论在何时到来,我们都应该双手欢迎。愉悦之情是幸福的现金,而其他都只是兑现幸福的支票,愉悦之情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直接的。

对于我们的生存来说,愉悦之情就是上帝的恩赐,我们的生存就是现在。可见,我们应该把追求愉悦之情放在第一位。而增进愉悦之情首推健康的身体,最次为金钱。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劳苦大众的脸上时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富贵之家却愁苦满腹的原因。

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愉悦之情;愉悦之情则取决于良好的健康状况。如果我们把我们所处健康的日子和被病魔折磨得焦头烂额的时刻,以及我们在两种环境中的心情进行对比,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的幸福九成在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健康是一切快乐的源泉,没有了健康,其他的一切都将失去意义。至于那些主体的好处,例如精神、性情、气质等,都会大打折扣。所以,人生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财富、官位、声誉,以及其他欢愉而献出自己的健康。

请牢记:人不长寿是种罪,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欲望是把双刃剑

在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因侮辱众神被打入地狱,并因此永远承受着痛苦的折磨:坦塔罗斯站在一池深水中间,波浪就在他的下巴处翻滚。可是,他需要忍受着烈火般的干渴,喝不上一滴凉水,虽然凉水就在嘴边。他只要弯下腰去,想用嘴喝水,池水立即就从身旁流走。同时,他还得忍受饥饿的折磨。在他的身后就是湖岸,岸上长着一排果树,结满了累累果实,树枝都被压弯了,吊在他的额前。他只要抬头朝上张望,就能看到树上挂着诱人的梨子,鲜红的苹果,火红的石榴,香喷喷的无花果,绿油油的橄榄。可是,当他踮起脚来想要摘取时,空中就会刮起一阵大风,把树枝和果实吹向空中。除了忍受这些折磨之外,最可怕的是时时刻刻面临的死亡威胁,因为在他的头顶上吊着一块大石头,随时都会掉下来,将他压得粉碎。

坦塔罗斯的痛苦缘于他的欲望,如果他对眼前的东西无欲无求,他就不必忍受痛苦的煎熬。

一个人的欲望越强烈,他的痛苦就会越深,因为欲望经常附在他身上不断地啃噬他,使他的内心充满痛苦与矛盾。因此,我们很多时候主张禁欲,以为欲望泯灭了,也就远离了烦恼与痛苦。

然而,生命是需要许多能量来支持的:欲望、憧憬、期待、喜爱、憎恨……欲望,有时是吞噬身心的鬼魅,常把自己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有时又是追求幸福的动力,是生命火焰得以燃烧的柴火。

1823年,35岁的大诗人拜伦已经开始失去欲望了,他的生活变得无聊,如一潭死水般。于是,那年夏天,他跟着军队朝希腊进发,准备将生命献给战争。行军途中,他致信诗人歌德,倾诉自己的苦恼。

当时,歌德已是75岁高龄了。一个风华正茂的生命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情人,不想结婚,更不敢谈恋爱,将生活寄托于一场战争。而另一个风烛残年的生命却正准备向一个年轻的女人求婚,他的生命力像一个年轻小伙儿一样旺盛。

拜伦闻讯后,在异国他乡更加忧伤,他说自己是年轻的老人,而歌德是年老的年轻人。

一年后,拜伦在没有结果的战争中病死。临死前,他对医生说:“我对生活早就烦透了,我来希腊,就是为了结束我所厌倦的生活,你们对我的挽救是徒劳的,请走开!”

那时,年迈的歌德还在那个美丽的女子怀里享受着生活,他的诗作一篇比一篇华丽,而且充满了激情。

让人迷失自己的有时是欲望,有时又是没有欲望。断了欲望,就是心的死亡。幸福、成功,离不开生命欲望的熊熊燃烧。太多的欲望会拖累人的心灵,但失去了欲望,生活就只剩下了无聊、孤独、死寂。

生活本身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永无休止的欲望。一个只求能够赚钱养家糊口的人最终会发现,他其实还想要更多的东西,于是这又成了新生活的目标,直到他被满足为止。但是,满足之后又会有新的欲求,于是只好这样无休止地走下去。这并不是说生活中充满挫折,而是说生活就是永无休止的欲望,人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满足。正是这些欲望和欲望的满足赋予了生活意义,使生命得以延续。

我们所谓的人生,其实就是在欲望和成就之间不断流转。这就需要我们适度的把持,凡是以欲望之求的满足作为幸福目标的,必然堕入不幸。恰是放弃这种幸福渴求折磨的,反而能收获宁静的幸福。

人格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对“人格”的定义,可借一个公式来表达:性格+哲学,性格是人与生俱来所拥有的,而哲学是在人生过程中学来的,两者合二为一,成为人格。换句话说,先天的性格加上后天形成的哲学,造就了我们的人格,也就是心灵的品格。

一个人本着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度过人生,将会决定他的人格。如果人生哲学扎根不深,这棵人格之树的枝干不会粗壮,也无法长成顶天立地的大树。

那么,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哲学呢?

正所谓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人在做人做事方面都应该顺其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心胸开阔、宽容待人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

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用其力;世间变幻莫测,唯有品格可立一生。这就是作为一个成功人士或希望成为一个成功人士的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道之以德”“德者得也”。《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最上等的是确立高尚的品德;次一等的是建功立业;较次一等的是著书立说。如果这些都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就是不朽了。这就告诉我们,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才能获得人生的乐趣,体会到生命的精彩。

人格,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最高贵的财产,它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本身,它是一个人在信誉方面的全部财产。人格使社会中的每一个职业都成为荣耀,使社会中的每一个岗位都受到鼓舞。它比财富更具权威,它使所有的荣誉都毫无偏见地得到保障。它伴随着时时可以奏效的影响,因为它是一个人被证实了的信誉、正直、言行一致的结果,而一个人的人格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显著地影响着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尊敬。

中国古代士人特别强调修身。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确指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儒家的经典人生道路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到了一个基础地位,先有高尚的品行,然后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因此,要成大事,就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年轻时,容易被容貌的美丑所束缚,而不考虑关系到整个人生的品格之美。事实证明,只注重外表的人往往因外表而毁灭,看重品格的人却因此获得永生。

在新奥尔良的一个大广场上伫立着一座漂亮的大理石雕像,雕像上有这样一句话:“玛格丽特雕像,新奥尔良。”

在黄热病疯狂蔓延的情况下,玛格丽特活了下来,成了一个孤儿。长大后,她就嫁人了,但不久她的丈夫就去世了,她唯一的孩子也死了。她非常贫穷,也没有文化,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外,几乎不会写字。于是,她就去了女子孤儿收容所工作。后来,玛格丽特在这个城市开了一家自己的乳品面包店。每个人都认识她,并且资助她购买运送奶的小车和烤面包的炉子。

玛格丽特非常努力地工作着,节省下每一分钱来帮助那些孤儿。她从来没有买过一件丝绸衣服,也没有戴过一双羊皮手套。虽然她长得不漂亮,但当她离开人世后,这座城市却为这位孤儿建造了一座美丽的纪念雕像,作为对一个美丽的、有益的、无私的人的感激。

玛格丽特的外表不是美丽的,但她因为人格的美丽成了这座城市的象征。外表的美固然能从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但外表的美是会消失的,只有内心的美才能历久弥真。

决定一个人高贵与否,重要的是看他的品行,而不是看他长得如何、穿着怎样。如果你素质低下,终日游手好闲,虚度光阴,那么,即使你全身用名牌武装,也无法使自己变得高贵起来。要让自己变得高贵,首先就得陶冶自己的情操,让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只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高尚的人格,这样的人不仅不受欢迎,反而还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总之,高贵离不开品格的完美。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完美的内心世界,再漂亮的外表,也只能充当服装店里的衣架子而已。能让你一飞冲天,成就最广大生命格局的只有你的品格。

总盯着痛处,就看不到光明

一名涂鸦者声称:“阻止事情发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在事情发生之前让它停下来。”这办法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实际去做时才知道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不可能生活在过去。因此,很多人猛烈抨击这种方法。既然没能阻止过去的事情发生,就没必要对它念念不忘。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听到很多正确的警句,如“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时光无法倒流”等,这些话都是在告诫人们在人生过程中,不要为昨天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没人能回到过去重写历史,你的过去始终不会改变,所以不要再去试图改变过去了。

一位西方哲学家无意间在古罗马城的废墟里发现一尊“双面神”神像。这位哲学家虽然学贯古今,却对这尊神很陌生,于是问神像:“请问尊神,你为什么有一个头,两副面孔呢?”

双面神回答:“因为这样才能一面察看过去,以吸取教训;一面展望未来,以给人憧憬。”

“可是,你为何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哲人问。

“现在?”双面神茫然。

哲人说:“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未来是现在的延续,你无视现在,即使对过去了若指掌,对未来洞察先机,又有什么意义呢?”

双面神听了,突然号啕大哭起来。原来,他就是没把握住“现在”,罗马城才被敌人攻陷,他也被人丢弃了。

大多数沉溺于过去的人相信回顾过去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做这些事,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应对。也有很多人认为,自己需要很多时间来看透过去,以便从中吸取教训。在某种程度上,你甚至会觉得自己可以改变过去,这是既疯狂又痴心妄想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你如何沉湎于过去,你的过去永远都会保持原样,所以不要再试图改变它了!唯一能够让你解脱出来的方法就是忘掉过去。只有从过去中解脱,你才能摆脱痛苦的纠缠。

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定过去的痛苦,过去的痛苦也并非是毫无价值的。我们可以好好反思过去犯下的错误,吸取其中的教训,确保现在乃至未来会有所改变,然后将之抛诸脑后。

承受痛苦的能力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的,可以说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譬如失恋,只要失恋者真心爱那个弃他而去的人,他就不可能不感到极大的痛苦。但是,同为失恋,有的人因此自暴自弃,萎靡不振;有的人为之反目为仇,甚至行凶报复;还有的人怀着自尊和对他人感情的尊重,默默地忍受痛苦。这其中就有人格上的巨大差异。

当然,每个人的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对痛苦的态度本身就在铸造着他的人格。无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始终能够意识到他拥有采取何种态度的自由,并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他就会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人格。

因此,我们在精神上,要学会明智地放下一切,既不执着往事,也不妄想未来,只是珍惜当下,全身心融入当下的生活,就在当下过好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永远要牢记:没有将来,只有现在。现在,你在做什么,你做得如何,也就已经决定了未来你的状况会是如何。我们做到了在每一个当下都活得足够好,无执着地洒脱愉悦,那么,分分秒秒的总和,就构成了一条永恒延伸、幸福快乐的人生长河。每一个当下的脚步都走得好,走得正确坚实,不就积累出一个远大的前程吗?

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情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把痛苦当作爱的结果来承受,把它化为生命的财富。经历过巨大痛苦的人都能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的是同一种能力。

清扫心灵,简约生活

许多人常常会问:“我得到了什么?”“我拥有什么?”然而,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拥有“什么”的同时,已经被“什么”所拥有。正如一个人“有”的越多,就越不“是”他自己。因为他拥有的越多,需要担心和关注的外部事物就越多,他就越没有时间去做他自己。

存在主义有一句名言叫作“拥有就是被拥有”。比如,我拥有一辆汽车,也就等于我同时被这辆车所拥有,因为我必须时常担心:“我的车会不会被偷走?保险费是不是又该缴纳了?”诸如此类的问题伴随着拥有这辆车同时到来。

由此可知,拥有的东西太多并不是什么好事,人的生命内涵和注意力被分散了,最后反而使自己成了拥有物的奴隶,从而丧失了人生的意义。

当然,我们不可能什么都不拥有,而是不要去拥有一些不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要简化我们的生活。

许多西方人就倡导过这种“简单的生活”。他们试着离开汽车、电子产品、时尚圈子,看能不能活得快乐,这被称为“草根运动”。他们强调简化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抛弃物欲,而是要把人分散在身外浮华物上的注意力移出一些,放在人身上、精神上、心灵情感上,过一种平衡、和谐、从容的生活。

动物只要吃得饱,不生病,便会觉得快乐了。人也该如此,但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很多人忙碌于追逐事业上的成功,从而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活。他们在永不停息的奔忙中忘记了生活的真正目的,忘记了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这样的人只会看到生活的烦琐与牵绊,看不到生活的简单和快乐。

简单的生活是快乐的源头,为我们省去了许多烦恼,也为我们身心的解放开拓了更大的空间。简单生活并不是要你放弃追求,放弃劳作,而是说要抓住生活、工作中的本质及重心,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去掉世俗浮华的琐事。当然,简单生活不是自甘贫贱。你可以开一部昂贵的车子,但仍然可以使生活简化。关键是诚实地面对自己,想想生命中对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其实,简单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与哲学。简单生活是简单主义者的生活选择,无论是田园隐居,还是返璞归真,抑或是自愿选择一贫如洗。需要注意的是:“自愿”简单只是途径而不是目的。首先是外部生活环境的简单化,当你不需要为外在的生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时,也就为内在的生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平静。之后是内在生活的调整和简单化,这时的你可以更加深层地认识自我的本质。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身体被调整到最佳状态时,精神才有可能进入轻松状态;而当人的身体和精神进入佳境时,人的灵魂,也就是人的生命力才能更加旺盛。

每个人都会有清理打扫房间的体会,每当整理好自己最爱的书籍、资料、照片、唱片、影碟、衣物,把不需要的东西扔掉之后就会发现:房间原来这么大,这么清亮明朗!

其实,我们的心灵也是一间房,也需要经常清理。心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人就会变成它们的“奴隶”,得不到放松。

一个人,在尘世间走得久了,心灵不可避免地会沾染上尘埃,使原本洁净的心灵受到污染和蒙蔽。要知道,人是最会制造垃圾污染自己的动物之一。清洁工每天早上都要清理人们制造的成堆的垃圾,这些有形的垃圾容易清理,但人们内心诸如烦恼、欲望、忧愁、痛苦等无形的垃圾却不是那么容易清理的。因此,这些真正的垃圾常被人们忽视,或者出于种种的担心与阻碍而不愿去清扫。譬如,太忙、太累,或者担心扫完之后,又会面对一个未知的开始,而又不确定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是自己不需要的。

的确,清扫心灵不像日常生活中的清扫那样简单,它充满着心灵的挣扎与痛苦。不过,你可以每天扫一点,每一次清扫,并不表示这就是最后一次,而且没有人规定必须一次扫完。不过,至少要经常清扫,及时丢弃或扫掉污染心灵的东西。

简单是快乐,放弃是拥有。不为太多的外物所累,人才能感受到轻松,灵魂才有空闲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试着给自己的生活来一次大“清理”,看看哪些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哪些东西只会增加我们心灵的负担;哪些想法是推动生活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哪些想法只会让生命变得更累。留下真正需要的,摒弃那些没有必要存在的,简约生活,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更美好!

学会放下,不要太执着

让我们做个实验:拿起一枚硬币,想象它代表你正在执着的东西。握紧拳头抓住它,伸出手臂,掌心向下。这时,如果你打开或放松手掌,你将失去你正在执着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你要握住它。

执着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世间没有恒久不变的人和事,可是我们还是拼命地执着。我们害怕放下,事实上是害怕生活,因为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这就是我们拼命去执着的悲剧和嘲讽的所在:执着不仅是做不到,反而会带给我们最想要避免的痛苦。

执着背后的动机也许并不坏,但我们所执着的东西,本质上是执着不了的。就像人们在突然失去伴侣的时候,才了解自己是爱他们的。然后,人们就更执着了,当一方越执着,另一方就越逃避,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越脆弱。

人们总是把执着误以为是爱。即使拥有良好的关系,由于不安全感、占有欲等因素,爱也被执着所破坏了。一旦失去了爱,你所面对的就只剩下爱的“纪念品”和执着的“疤痕”。

一味执着也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距甚远。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着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

所谓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并不是专指那种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行径。占有的人生态度体现在学习、工作、交际、回忆、信仰、爱情等一切日常生活中。凡是过于看重人生的成败、荣辱、福祸、得失,视成功和幸福为人生第一要义和至高目标者,皆可归入此列。因为这样做实质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种占有物,误以为达到了这些目标就会享受到世间至高无上的快乐与幸福。

但人生是无法占有的。人生只不过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性的礼物,到了一定期限我们必须归还。与其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迷惑了我们,不如怀着一种从容闲适的心情去品味它。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从终极的意义上来看,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短暂易逝。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会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而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所执着的东西,二是得到了你所执着的东西。一个人的占有欲未得到满足的痛苦和已得到满足的无聊是一样的悲剧。对于一个占有欲极强的人来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必然会受到痛苦的折磨;而一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后,又会觉得无聊,于是又会有新的欲求,进而产生新的痛苦。

有的人因为喜爱花儿的美丽,就把它摘下来,放在手心。我们常常和这个人一样傻,喜爱一个人或是一件东西时就会想方设法地占为己有,以为这样就可以占有它的美。人们误以为把事物据为己有,就可以占有它的意义。可是,意义是不可占有的,一旦你试图占有,它就不在了。

无论我们和我们所钟情的人或物多么亲近,美始终在我们之外,不是在我们的占有中,这种美始终存在于人们对其的欣赏和倾倒中。正如海涅,他终生没有娶一个女人,但他把许多女人的美变成了他的诗,因而也变成了他和人类的财富。

既然如此,我们怎么做才能克服执着呢?

唯一的途径是了解人生的变化性。只有切身地体会变化,才可以让我们慢慢摆脱执着的观念,以及错误的永恒观、盲目的追逐。慢慢地,我们就会恍然大悟,我们因为执着不可能执着的东西,而去体验一切痛苦,这是没有必要的。也许在开始体会变化时,会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这种经验是如此生疏。但只要我们不断省察自己,我们的心就会逐渐有所改变。“放下”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容易。也许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够让我们的愚痴沉没,但我们反省得越多,就越能够深刻体会放下的必要性。那时候,我们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会有所改变。

我们可以眷恋生命,执着人生。但一定不要忘记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这样的执着有悲观垫底,就不会走向贪婪。有悲观垫底的执着,实际上是一种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