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心静的力量:和南怀瑾一起读禅
6391800000001

第1章 序言

人整天忙碌,为的是生活,生活离我们很近,不管如何逃避,现代的繁华、都市的诉求、漂泊后的迷茫都纷至沓来。任凭你躲闪有术,也很难擦身而过,总是被生活琐事牵绊,让心灵不由自主。

人生的痛苦往往源于对物质的贪欲,然而物质可以丰富起生活,却也会枯萎了心灵,闭锁了智慧。每天的生活,完全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推动着。善恶是非的标准,都是社会共同的约定,没有个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人们往往感觉到,虽然拥有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这无疑是现代人类的悲剧。

人们逐渐地觉察到这一危机,也曾设想了许多补救的办法,社会哲学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虽有部分改善,但对整个泛滥的洪流,似乎仍无济于事。

事实上,人生的烦恼都是自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倘若人的心灵能无分别心、爱憎心、取舍心、得失心,便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快乐、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禅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并证入自性。其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于自我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问题的。也就是说可以把禅理解为一种最为简单也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禅,这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着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类生活意志的萎靡。

作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禅宗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曾对古代社会的朝野人士,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产生极为深广的影响,使之与中国思想文化史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禅宗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探求它在各个时期的特点,也因而成了学术研究领域的一大课题。

一代国学宗师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近年来享誉国内外。

南先生少时习武,曾去四川、西藏等地拜师学道,路遇各种奇人异士。后弃拳学禅,于峨眉山中峰大坪闭关三年,研读佛家藏典。南怀瑾先生的学说,恰如春风化雨,深入浅出;从精深的儒释道思想入手,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式及成果,层层揭开了禅宗、净土、禅净双修等诸多修行法门的神秘面纱,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向普通大众讲述了禅与生命的真相及意义:修炼自身,清洁内心,内心有了一定的广度与深度,才能和别人相处得更好,自己的幸福也因此而来。

于艰难困苦处我们平静生活,在繁华精彩中我们独自沉思。禅并不是弃置生活上的情趣,确切地说,它超越了“五欲六尘”,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他一样地穿衣,一样地吃饭,“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如有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吃茶去!”吃饭、洗钵、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何须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凡圣相通的。禅,不是供我们谈论研究的,禅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有了禅,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

人生在世,烦恼不断,何以解忧?虽不必人人吃斋念佛,但修心养性确是普遍伴随人一生的。禅恰是我们内心的火柴和蜡烛,当我们用智慧点燃这盏禅灯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也会被光明和温暖充满。本书融汇典籍中的各类故事、南先生的发散点评等自成一文,从人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出发,为迷茫的人们指出心灵的归宿。

心灯是无形的智慧,是活泼的响应能力,是能克服烦恼、使人自在的积极心志,我们需要这样的温暖和光明。让我们追随南先生的脚步,感悟新的人生,体会平凡背后无尽的绚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