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心静的力量:和南怀瑾一起读禅
6391800000002

第2章 人生需要真正的信仰

心不同,眼也不同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金刚经》

这是佛学里佛法的五眼,五种眼睛的分类,文字都差不多。都是佛先提出来问,“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呢?佛有没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须菩提就相应地答应世尊:如来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这是三藏佛经十二种分类之一种,“自说”,就是佛祖他自己开始讲,不是人家提出来问的。

南怀瑾先生说,《金刚经》这里没有讲“佛”字,而讲“如来”。“如来”这个名词代表形而上的道体,一切众生同于诸佛菩萨心性之体,就是生命的根源。他说这个里头有五种功能,所以叫作五眼。

听了南怀瑾通畅的解法,我归纳之:人有身体的肉眼,魂的心眼以及灵里的天眼。这三眼在笔者看来正对应黄龙三关的山水之境:在肉眼看来,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在心眼看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在天眼看来,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人生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上虽是三种不同角度的分法,却暗藏共同的道理。能给我们人生很多新的启示。

道家的《阴符经》就说:眼者心之机。肉眼跟心是连带一起的,所以很多的经典,心与眼同论,在讲到心的道理时,先提到眼。譬如儒家亚圣孟子讲到观察人,特别要观察眼睛。

肉眼为父母所生,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眼睛。眼是心的开关,肉眼能看见物质世界,我们一切的感觉、知觉,都经由它而来。所以心与眼的关系非常密切。

任何人都有眼睛,但是每一双眼睛所看的都不同。因为有人是散光,有人是近视,有人是一只眼睛近视,一只眼睛散光,有人是色盲,各种各样不同。一切众生的心不同,眼也不同。

中国有句古话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思想不同,就像人的面孔不同一样。世界上的人类,没有面孔相同的,因此说明世界上的人,心里想法也没有相同的,眼睛的看法,也没有尽相同的。

肉眼牵连着我们的心眼,我们的心眼若放宽了,肉眼也就能见到美妙的禅境。但超越肉眼和心眼的则是天眼,心眼太狭隘,就会蒙蔽我们的天眼。佛教塑像表现天眼,是把塑的佛像多塑一只眼睛,以代表天眼,也代表了慧眼。天眼对接的是真理的光。

天眼能见肉眼所不能见,天眼的能力是超乎物质世界的,譬如说看到鬼魂,看到天神,甚至于看到其他的世界。

天眼不是多长出一只眼睛来,是肉眼的本身,起了另一种功能。得天眼通的人,也与我们普通人一样,但他自然会看到多重的世界。

肉眼是观看物质世界通常的现象,天眼则能够透视到肉眼所不能见到的世界;所以天眼是定力所生,是定中所得的神通力量。当人的生命功能充沛到极点时,可以穿过一切物理的障碍,就是所谓的神通。

有一次,道吾禅师问云岩禅师:“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你,哪一个眼睛是正眼呢?”

云岩禅师说:“如同你晚上睡觉,枕头掉到地下去时,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来了,重新睡觉,请问你,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喔!师兄,我懂了!”

“你懂什么?”

“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一笑,说:“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禅师疑惑地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通身是眼!”

“遍身是眼”,这是从分别意识去认知的;“通身是眼”,这是从心性上、无分别智能上体现的。我们有一个通身是眼的真心,为什么不用它彻天彻地地观照一切呢?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就说道:

“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洞山禅师不客气地说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地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洞山禅师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洞山禅师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地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受不了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洞山禅师并不讶异,仍非常诚恳地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前面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醒悟。

洞山禅师向别人要眼珠,这是很怪异的事,就算高明如云岩禅师,起初也只能告诉他眼睛长在自己额头上,为什么向别人要呢?最后知道洞山禅师要的不是“肉眼”,云岩禅师提示出“心眼”的妙道,洞山禅师才有所悟。

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的,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天眼能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如一的,难怪洞山禅师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面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目,即成佛的目标,当云岩禅师告诉他心眼的妙用,洞山禅师就醒悟了。

佛眼与天眼是相通的,是智慧的醒觉,看到众生平等。但佛眼不只是平等,而是观一切众生只有慈悲,只有慈爱。慈悲是两个观念组合起来的佛学名词,慈是父性,代表男性的爱,至善的爱;悲代表了母性至善的爱,慈悲是父母所共性的仁德。是至善,是无条件的、平等的,所以叫大慈大悲。

佛眼看来,一切众生皆值得怜悯,所以要布施众生,救众生,这也就是佛眼的慈悲平等。肉眼、心眼与天眼,佛眼一通则百眼通。关键是你要睁开了眼看。

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

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镜高悬未照时。

——唐·龟山智真

心灯是无形的智慧

南怀瑾先生讲,在他小的时候,有一位老前辈就问他,你晓不晓得世界上有一个吹大牛讲大话的人是谁。他说不知道。那位老前辈说:是释迦牟尼佛!他所说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数字,无量无边,谁能够把它对立破得了?那真是摸不到边,大极了。

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呢?一千个太阳系这样的世界,叫作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作一个中千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作一个大千世界。

释迦牟尼佛说这个虚空中,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那样多。

三千大千世界,无穷无尽,不可想象,有无数奥秘神奇的事物,其实,我们的内心更是一个极其神秘的世界。心灵的空间有无限大,穷尽一生之力,我们也不能探出个究竟。

可是说到这大小之辨,果真有那么玄乎吗?我们的心既然像个小宇宙,是不是只能永远空虚呢?不,我们有的仅仅是小小一间心房,一根火柴,一支蜡烛,足以让亮光充满。

有位禅师为了测试他的三个弟子哪一个最聪明,就给了他们三人每人十文钱,让他们想办法用十文钱买来的东西装满一个巨大的房间。

第一个弟子反复思考了很久之后,心想:“什么才是市场上体积最大、价格最低的东西呢?”最后他跑到市场上,买了很多棉花。但棉花买回来以后,只将这个房间装了一半多一点。

第二个弟子与第一个弟子的思路非常相近,他也在反复寻找市面上体积最大、价钱最便宜的货物。最终他挑选了最便宜的稻草,但十文钱的稻草也只能将房间填满三分之二。

轮到最后一个弟子了,前两个弟子和禅师都等着看他的答案。只见他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地回来了。前两个弟子感到非常奇怪,禅师却在暗暗点头。这个弟子请禅师和另外两个弟子走进房间,然后将窗户和房门紧紧地关上。整个房间顿时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了。

这个时候,这个弟子从怀里取出他仅花一文钱买的一支蜡烛。他点燃了蜡烛,顿时漆黑的房间里亮起一片昏黄的烛光。这片烛光虽然微弱,但是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照到了。第三个弟子成功地仅用一文钱填满了整个房间。

禅就是我们内心的火柴和蜡烛,当我们用智慧点燃这盏禅灯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也会被光明和温暖充满。心灯是无形的智慧,是活泼的响应能力,是能克服烦恼、使人自在的积极心志,我们需要这样的温暖和光明。

人最忌讳的就是失去光明的心智,渐渐被黑暗的罪恶所包围;对人来说最可怕的是贪婪、暴力和痴迷。这使人失去理性和情性。保持一颗清净的心,知足常乐,才是得平安、收获幸福果实的道路。

一青年活得十分痛苦,总觉得生活给予自己的太少,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是难以得到。

一天,他去访问一位高僧。高僧见青年口渴,便端来一杯水给他,青年喝完水后,高僧问:“这杯水给你解渴了吗?”

“解渴了。”青年回答。

高僧指着门前的一片池塘,问:“与那片池塘相比,这杯水少吗?”

“当然少。”

“这一小杯水,能给你解渴;而那一大片池塘,却不能解除天下的干旱啊。”

青年听后,恍然大悟。自己之所以活得痛苦,就是因为自己的心眼太大,这也想要,那也想要,而生活给予每个人的都是有限的,有时仅是一杯水,而一杯水不能满足人生过多的欲望,便心生出来许多痛苦。

其实,人生有时仅需一杯水就够了。一杯水可以解渴,可以清心,可以映出我们快乐的笑脸。

不要被南怀瑾先生讲的内容的精深博大所吓倒,你所拥有的禅意禅感,足够你欢喜快乐,赶快擦亮你心中的火柴吧。让自己发光,胜过埋怨一切黑暗。

一条青竹杖,操节无比样。

心空里外通,身直圆成相。

——宋·汾阳善昭

信仰是生命的主心骨

信仰就是你人生的暗夜灯塔,照耀你心乡返航的路。有了灯塔,就不会迷路,你将一帆风顺朝人生目标前进。

南怀瑾说,这就是信心不逆。要做到信心不逆,不是理论而是绝对的信心,这样去修行,这个人所得的福报,才是最大的福报。

人生需要真正的信仰,信仰是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只有真正拥有坚定的信仰,才不致迷路走失,才能克服人生一切困境。在信仰里,摆脱黑暗和恐惧。

每天晚上,云居禅师都要去荒岛上的洞穴里坐禅。

有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想捉弄一下他,便藏在他必经的路上,等他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云居禅师必定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云居禅师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云居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这几个年轻人一起到云居禅师那儿去,他们向云居禅师问道:“禅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没有的事。”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夜晚走路的时候被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什么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云居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啊!”

他接着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悟’字。连生死都超脱了,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是啊,连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呢?信仰是穿透生死迷雾的。云居禅师是真正拥有信仰的人,所以他不再有对死亡的恐惧感了。寻觅那座高耸的灯塔,让你的人生充满亮光,你一定能顺利到达港口。

弟子们疑惑地问禅师:“师父,您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直的?”

禅师笑着说:“这其实很简单!你们插秧的时候,眼睛要盯着一个东西,这样就能插直了!”

弟子们于是挽起裤管,喜滋滋地插完一排秧苗,可是这次插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弯曲的弧形。

禅师问弟子们:“你们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是呀,我们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弟子们答道。

禅师笑着道:“水牛边吃草边走,而你们插秧时也跟着水牛移动,怎么能插直呢?”弟子们恍然大悟,这次,他们选定了远处的一棵大树,果然秧插得都很直。

不要只看着脚下,而应该给自己制订一个固定的目标,像仰望满天星斗一样,收纳那来自天上的光。信仰是一条返回心灵故乡的路,体现在一点一滴的信心不逆上。

盲目地崇拜敬仰而不能体会所信仰的真义,是一件可悲的事。信仰,应当体现在用行动来实践教义上,而不必拘泥于表面形式。真正的信仰是活出来,让自己发光。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有一个乞丐来找荣西禅师,哭诉道:“禅师,我的妻儿已多日粒米未进。我想尽我的一切努力给他们温饱,可是始终无法办到。连日来的霜雪使我旧病复发,我现在实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我的妻儿都会饿死。禅师,您帮帮我们吧!”

荣西禅师听后颇为同情,但是身边既无钱财,又无食物,如何帮他呢?不得已只好拿出准备装饰佛像的金箔说道:“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急吧!”

听到荣西禅师的这个决定,弟子们都很惊讶,纷纷表示抗议:“老师!那些金箔是准备装饰佛像用的,您怎么能轻易地送给别人?”

荣西禅师非常平和地对弟子说:“也许你们无法理解,可是我实在是为尊敬佛陀才这样做的。”

弟子们一时无法领悟老师的深意,愤愤地说道:“老师!您说是为了尊敬佛陀才这么做的,那么我们将佛陀圣像变卖以后用来布施,这种不重信仰的行为也是尊敬佛陀吗?”

荣西禅师不再辩解,只是说:“我重视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狱,我也要为佛陀这么做!”

弟子们仍然不服,还是嘀咕个没完。荣西禅师于是大声斥责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么对待众生的?你们真的了解佛陀吗?”

迷茫的人生需要信仰的天光,真正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外界条件而改变。信仰是你生命的主心骨。

看清了信仰之灯,就会处变不惊,稳操航向;宠辱看淡,就会获得一份洒脱的心情。这份洒脱自在就是你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故乡了。在你人生的暗夜,你仰望到那座灯塔了吗?

遇事详观察,勿行莽撞事。

否则恩爱隔,终生不堪苦。

——释迦牟尼

真理合一,殊途同归

南怀瑾先生说,耶稣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个才是道?哪个道大一点,哪个道小一点呀?真理只有一个,不过呢,佛经有个比方,如众盲摸象,各执一端。瞎子来摸象,摸到了那个象耳朵,认为象就是圆圆的;摸到尾巴的时候,认为象就是长长的。所以一般讲众盲摸象,各执一端,都是个人主观的认识,以为这个是道,那个不是道。

那么什么才是道?你心中秉持的是哪条道?

有一位僧人向从谂禅师询问真道是什么。

从谂禅师答道:“院墙外面的道路就是。”

僧人说:“我不是问这个。”

禅师反问:“你问的是哪个?”

僧人说:“大道。”

从谂禅师回答说:“大道通长安。”

西谚有云:条条大路通罗马。真理就是这座神圣之城罗马,道路四面八方,各不相同,但最终还是通向一个中心。这就叫真理合一,殊途同归。

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在拜访峨山的时候问道:“你读过基督教的《圣经》吗?”

“没有,试读给我听听。”峨山答道。

学生打开《圣经》,翻到“马太福音”,挑了数节读道:“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田野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织,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所戴的,还不如这一朵花哩!……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峨山听了说道:“说这话的人,不论他是谁,我认为他是个已有所悟的人。”

学生继续读道:“求则得之,寻则见之,叩则开之。因为,不论何人,皆可求得,寻见,叩开。”

峨山听了说道:“很好。说这话的人,不论是谁,我认为他是一个已距成佛不远的人。”

所以,南怀瑾先生告诫门外汉们说,学佛的人不应该犯这个错误。因为是无有定法可说,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含一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不过他认识真理的一点,认为这一点才是对的,其他就是错的——其实是他错了。

盲人摸象时,心中都在暗想一个问题:大象是什么?只是,每人各执一点,都以为自己摸到了“大象”。真正到达了佛境界是包容万象,也否定了万象,也建立了万象,这是佛境界。

释迦牟尼到了晚年的时候,达到了极高的修为境界,其面容娴雅而平静,好像是皇家的象牙雕像。他的眼睛深邃、澄澈,显露出他言行举止所恪守的信条。他的智慧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他是一个王子,却没有任何一个王子能和他相比。因为在他左边行走的是般若,右边是爱,周围是一片阳光。他的言辞睿智、犀利,即使那些原来抱有讥讽之意的人见到他后也会为之倾倒。没有一个见到世尊的人不是这样,而且,在他的面前人人都会沉溺于爱的大海里。

有一次世尊托着大钵,来到一块正犁着的田边,远远地站着等候施舍。犁地的是个婆罗门,一见到世尊那乞食的样子,就说“我又耕地,又播种,然后才得食。你也应该耕地播种,闲者不应得食”。

“婆罗门,我也耕地,也播种。”世尊这样答道。

“但我们怎么看不见尊敬的乔答摩的犁呀!”那个人轻蔑地说道。

世尊回答说:“我播下的种子是信仰,犁是理解,鞭子是温柔,果实则是不生不死。这样种地的人绝不再受痛苦的折磨。”

那个婆罗门倒了一碗奶糊(米粉和牛奶的混合物),递给世尊,说:“请吃了这碗奶糊,因为您是一位伟大的播种者。”

这个人听到真谛以后,再也无忧烦之事打扰,从此一心悟道。

不管是耶稣的道、佛陀的道还是孔子的道、老子的道……揭示的都是宇宙间的大智慧,他们都是伟大的播种者,像蒲公英一样,逢风一起,就四处飘落。

他们播撒的是一颗颗有生命力的种子。这些本是同根生的种子,就是亘古以来,让人离开黑暗,进入光明的信仰世界的种子。

我路碧空外,白云无处闲。

世有无根树,黄叶送风还。

——唐·疏山匡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南怀瑾先生说,佛并不是权威,也不是主宰。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自我心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

又说,如果你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做法;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

云门禅师对上堂的众人说法:“我对你们只说一句话,乃是教你们直下承当。即使拈一毫而顿悟山河大地,也不过是剜肉作疮。别去抓捞那些空洞的东西,要在自己脚下寻找,不做丝毫的理会,也不带丝毫的迟疑。大丈夫做事应当独自承当,不可受人欺慢。”

他又说:“你们不要只知道吃别人的口水,记住一大堆废话,担着无数老掉牙的古董到处行脚,而且不管驴唇马嘴,四处夸耀自己什么都懂。就是你能从早说到晚又怎么样?死后阎王面前他可不会听你说。你们都是舍离父母、师长而出家,踏破草鞋,千里迢迢,在外面经冬历夏的人。你们要小心,不要因为图人一粒米而失掉半年粮。”

云门禅师的话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只有自己来承当自己,才能真正走上解脱之路。没有别的路了,你剩下的只有向你自己求救,打开自己的心门,点燃那盏心灯,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避难所。

有一个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

说完,他便扔下这个人独自走了。

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应该不被魔迷。雨天不带伞想别人助我,平时不找到真如自性,想别人度我——自家宝藏不用,专想别人的,岂能称心满意?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禅师不肯借伞,这就是禅师的大慈悲了。

不禁想起释迦牟尼佛在涅槃前,曾说:“以自己为岛屿、为舟航、为明灯。”是多么肯定“自皈依”和自己拯救自己的力量啊。

如果我们不能回到自身中来,反求诸己,认识、接纳自己,转而肯定、提升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道及安心的法则,哪里又有真正的皈依处呢?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几次三番地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着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哪五件事呢?”

道谦非常自然地说道:“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

宗圆终于言下大悟,从此再也不说辛苦了。

谚语说:“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你也应该早起把它捞起来!”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从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烦恼,别人丝毫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啊!即使是天皇老子,也不是要你什么都不干,眼巴巴等待援助之手啊。

天帝对一人讲:“在你危难时,我可以救你三次。”事后这个人果然遇到了危难,他被困在洪水之中。

突然,一条渡船经过,船上的人说:“上来吧!”他说:“天帝会管我的。”过了一段时间,漂来一段圆木,上面有人喊:“上来吧!”他说:“天帝会管我的。”

又过了好长时间,一只大木盆远远漂来,他想去抓,转念想:“天帝会管我的。”

最后,他终于支撑不住落水淹死了。他的灵魂去找天帝,问:“你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天帝讲:“我讲话是算数的,已救你三次,可惜你缺乏悟性,在劫难逃。”

南怀瑾说,没有一个方法可使一切众生皆入涅槃中,因为自性自度,佛也不能度你。佛不过是自度的过来人;一切明师只是把整个经过的经验告诉你。人毕竟要自度,一切众生皆要自度。

中国古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即是自己拯救自己,有了自救的愿望,才会奋起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征服所有阻碍,老天自然就会暗中帮助你了。

归根结底,还是要你先发起自助的这个愿心。自我承当,直面现实,那才是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伟丈夫的作为。

四威仪内不曾亏,今古初无间断时。

地狱天堂无变异,春回杨柳绿如丝。

——唐·香严智闲

积极撒播真理和爱的种子

南怀瑾先生指出,佛学里有净土,有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算秽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他又解释常寂光土说,这个土已经不是土地,不是物质,而是说,在那个境界里,永远都是快乐的、清净的、寂灭的。

这是心灵境界上的土,是人人都渴望居住其中的桃花源。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烦恼,有快乐,有悲痛,有洒脱,百味丛生。

阳春三月,弟子们坐在禅师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奥秘。

禅师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们问道:“怎么才能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说:“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微笑着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禅师脸上还是那样的微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能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从明天起,你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到这个地方相聚!”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早早就来到了这里。原来杂草丛生的地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弟子们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杂草,只有在杂草地里种庄稼这个方法取得了成功。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禅师却已经仙逝了,那是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弟子们无不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要想心灵不荒芜,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心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岁月的车轮如翅膀一样扇过之后,你将收割一茬茬金黄稻谷。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下良善的种子,即使遭受误解、屈辱,也不要放弃。真相必将大白于天下,从来没有纸包得住火的。时时给我们的心灵后花园浇水施肥,让人生无论在任何风暴挫折之下,都能展示美丽的图景。白隐禅师就是心灵花园的一位辛勤守护人。

白隐禅师一向受到邻居的称颂,说他是位生活纯洁的圣者。

有一对夫妇,在他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个漂亮的女儿。不经意间,两夫妇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了起来。

这事使两夫妇颇为震怒,免不得要追问来由。女儿起初不肯招认那人是谁,但经一再苦逼之后,她终于说出了“白隐”两字。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禅师理论,但这位禅师只有一句话:“就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就被送给了白隐。此时,他已名誉扫地,但他并不介意,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舍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一切用品。

事隔一年之后,这个没有结婚的妈妈再也忍不下去了。她终于向她的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亲生父亲是一名在鱼市工作的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也只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

白隐禅师太令人赞叹景仰,环视芸芸众生,能做到遭误解、毁谤,不仅不辩解、报复,反而默默承受,还甘心为此奉献付出、受苦受难者有几?

白隐禅师时刻不忘护理他的心灵后花园,所以他的人生是如此美丽。心灵这个品类繁多的花园,需要我们时时垦殖翻耕。这个花园中有秽土,也有净土。所以不可能永远都是快乐清净的。

只要是花园,就要衍生杂草,四处蔓延。不能放任,而要及时除去这些占用花木营养的野草。不过,与其等待野草来疯长,不如我们积极撒播下真理和爱的种子。

无乐小乐,小辩小慧;

观求大者,乃获大安。

——《法句经·安宁品》

真正的信仰在于心灵的恭敬

信仰对应的是我们的心灵,是性命攸关的生死大事,本来就该整个身心去恭敬虔诚。不过南怀瑾先生指出,真正的个人信仰不是迷信,不是盲目礼拜,求求保佑,祈祈福气什么的。

而是什么呢?是深解义趣,把道理彻底了解了来学佛,是真正的学佛。这样的信仰贯穿整个的生命,是心灵的律动,是绝对的正信。心中有佛的人哪里都有佛,佛已经进入他的心灵里面。

一次,有个禅师在佛殿里随众课诵,忽然咳嗽了一声,就将一口痰吐在佛像身上,纠察师看到以后就责骂他道:“岂有此理!怎么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呢?”

这个吐痰的禅师又再咳嗽了一下,对纠察师说:“请您告诉我,虚空之中哪里没有佛?我现在还要再吐痰,请问哪里没有佛?”

这个吐痰者,他已经悟到“佛性遍满虚空,法身充塞宇宙”的道理,纠察师怪他把痰吐在佛身上,自以为对佛尊敬了,其实,这正表示纠察师还不懂什么是佛,佛的法身是遍满虚空,充满法界的,所以这个禅师说:“请您告诉我,哪里没有佛?”

真正的信仰不拘泥于形式,不需要造多少佛像来跪拜,口里念念有词,满足自以为有的信心。这还是在拜偶像啊。一休禅师就尖锐地挑出这根扎在信者心中的刺。

有一个年轻的和尚跑来看一休,一休问他说:“你对我有什么欲求?”那个年轻的和尚说:“我来找寻成道的方法。”

一休说:“你曾经去过哪里?你是否曾经找过别人?”

他说:“是的,我曾经跟过一个师父。”

“你在那里学到了什么?”

那个和尚说:“我表演给你看,我学到了瑜伽的姿势。”他以佛陀的姿势坐着,眼睛闭起来,一动也不动。

一休笑了出来,重重地敲了一下他的头,说:“你这个傻瓜!我们不需要更多的佛,在这里我们已经有很多石头佛像,你走吧!你在这里我们需要照顾更多的石头佛像!”

他是说真的,因为他所住的那座庙有一万个石头佛像,他说:“我们照顾那一万个佛像已经够累了,现在我们已经不想要更多的佛像,你走!”

真正的信仰不在于拜了多少佛,念了几多经,而是发自内心的虔诚与敬重。佛像并不能代表佛的真精神,真正有信仰的恰恰是不拜佛的。他用整个身心来敬拜,常常在佛前忏悔,让生活的本身成为一种祈祷。让不逆的信心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敬钟如敬佛,敲钟就散发出佛之梵音了。

钟,是佛教丛林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放逸沉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出来时,刚好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地聆听,待钟声一停,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道:“早晨司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就要侍者将这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司钟呢?”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心情!只为打钟而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道:“不见得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正心诚意的人,才会敲出的声音。”

沙弥想了又想,然后说道:“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打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如入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司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地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不可以忘记,都要保有今天早上司钟的禅心。”

这位沙弥从童年起,养成恭谨的习惯,不但司钟,做任何事,动任何念,一直记着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司钟的禅心,他就是后来的森田悟由禅师。

奕尚禅师不但识人,而且能从钟声里听出一个人的品德,这也由于他自己是有禅心的人。谚云:“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从小一看,到老一半”。森田悟由那时虽小,连司钟时都晓得敬钟如佛,难怪长大之后,成为一位禅匠!可见凡事带几分禅心,何事不成?

真正的信仰,不是仅仅挂在嘴上的,更不是顶礼膜拜的。它应该存在于具体的事情之中,甚至存在于一件极普通、极平常的小事之中,比如雪中送炭。真正慈善的人,不会拘泥于礼节和形式,他们会将自己的善念化为一汪清泉,让其流进所有干渴的心灵。

兜率从悦禅师,参访密行的清素禅师,非常礼敬,有一次因食荔枝,经过清素禅师的窗口,就很恭敬地说道:“长老!这是家乡江西来的水果,请您吃几个!”

清素禅师很欢喜地接过荔枝,感慨地说道:“自从先师圆寂后,不得此食已久了。”

从悦禅师问道:“长老先师是何大德?”清素禅师答道:“慈明禅师,我在他座下忝为职事一十三年。”从悦禅师非常惊讶地赞叹道:“十三年堪忍职事之役,非得其道而何?”

说后,便将手上的荔枝全部供养给清素禅师。清素禅师即以感激的态度说道:“我因福薄,先师授记,不许传人,今看你如此虔诚,为此荔枝之缘,竟违先师之记。将你的心得告诉我!”从悦禅师具道所见。

清素禅师开示道:“世界是佛魔共有的,最后放下时,要能入佛,不能入魔。”从悦禅师得到印可以后,清素禅师教诫道:“我今为你点破,让你得大自在,但切不可说是承嗣我的!真净克文才是你的老师。”

“要学佛道,先结人缘”,荔枝有缘,即能悟道。“佛法在恭敬中求”,从悦禅师对前辈恭敬,恭敬中就能得道。古人一饭之思,终生不忘,如清素禅师,一荔之赐,竟肯道破心眼,此乃感恩有缘也。

心灵缺位的信仰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信仰,是思维、知识、头脑上的信仰,若信仰流于表面的形式,就是信仰的危机,距死期也就不远了。这死指灵魂的死亡,行尸走肉。

所以要从心底崇仰,让心灵成为道场,以虔诚为香炉,恭敬求佛法,佛自应汝求。

无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

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

——唐·轶名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