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里讲“修禊事也”,是指春禊,古代称上巳节,意在临水祓除不祥。原先是要下水沐浴的,后来慢慢变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类似祓除不祥的节日还有重阳节。重九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消灾、辟恶气。与驱除坏运紧紧相联系的逻辑,自然是祈福,除夕元旦不必说了,春秋社日是古时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大约在春分秋分时节。
说这些节日,我的乐趣却不在保古,这可能和一些文化专家的态度并不相同。世异时移,风俗也随之变迁,不可强为继用。尽管我也不很赞同目前之节日仪式的粗鄙,节日的精神性被彻底消解,吃喝之消费构成了所有节日的庆典礼。
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并不在于激活旧风俗,而在于重新打量。节日是被文化系统加了着重号的日子,一方面它是文化的“果”,另一面它又是参与未来生活构建之“因”——也就是在这层意义上,节日是我们反思的好机缘。沐浴洁身,我们暗示给自己的是消灾;登高饮酒,我们仍然给自己同样的暗示;春天的祭祀,我们祈年;秋天的祭祀,我们还是怀着一样多福的欲望。我们过于依赖外力了,过于依赖赐予了,在我们的节日文化里,你看,我们是这般的脆弱。为什么不把消灾祈年之心转换成勇敢的心?写作需要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