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知乎·盐心理学系列(全8册)
6408100000006

第6章 开放的智力:采铜(6)

当我们评价一个事情值不值得去做、应该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应该抛弃单一的视角,而是分两个不同的维度来看,一是该事件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认知、情感、物质、身体方面的收益皆可计入),即“收益值”;二是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会持续得较久较长。

这两个维度正交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四象限图。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所有事情都可以放进这个图里面。这里我举几个例子:

1.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自己的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完成一次印象深刻的旅行、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2.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时髦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游、吃一顿大餐、看AV撸管;

3.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一首诗、背牢十个单词、看一本经典小说、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次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4.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网上闲逛刷微博、使用微信陌陌知乎等进行成功率很低的勾搭。

如果我们反躬自省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做得最多的、最喜欢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我们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备做的条件。

这个现象,就导致了一种结果,就是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在沙坑里,我们总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来,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已从指尖滑下,然后重新来过。即便这个过程重复再多次,我们还是得到相同的结果。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但是长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样,它的效益可以累积和叠加。即便每一次事件的可见效益微乎其微,但是只要它的半衰期足够长,这个效益就可以传递下去,成为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石。比如背单词,背一个单词,尽管可能过几天就淡忘,但是当你重新背这个单词的时候,第一次行动留下的底子还是在那里,它可以降低你再次记诵的难度。但是假使你在玩《神庙逃亡》这个游戏,一个连续奋战几十分钟的战果可能在一次疏忽中就前功尽弃、灰飞烟灭,虽也许会留下一个高分纪录,但是这个数字,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再举一个例子,中午去食堂吃饭,不免要排队等上五到十分钟,这时大多数人会拿出手机刷微博打发时间,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你拿出的不是手机,而是一本诗集,读上一首诗,又会如何呢?也许你会被旁人当成异类、呆子、文青,但是没关系,那首诗的美,已经种在你的心里,并会在某个时刻开始生根发芽。

我们知道乔布斯有一个著名的“人生三故事”的演讲,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他在读大学期间上了一门书法课,学习了很多字体设计的知识,这个经历锻炼了他的审美品位,从而使得他在后来的苹果产品中特别注重产品的美感,这件事情为其传奇式的成功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字体设计是个比较偏门的知识领域,这个领域知识的收益,在我们普通人眼中,恐怕都不会有多么重要,但是这件事对人生的影响却可以沉淀下来,在某个时空机缘的当口爆发惊人的力量。

所谓成功的人生,就是这样把无数个或大或小的收益累加起来的结果。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联想到时间管理中的“时间四象限法”,又称“艾森豪威尔法则”。该理论将事件从重要性和紧急程度两维度进行分类,分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四类,并特别指出人们常常忙于去做不重要紧急的事,却忽略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我承认这个观点非常精彩,但是现实中,人们却很难履行这个法则并从中受益,因为我们现代人常常陷入了“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

1.“选择无能”就是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更有价值我不知道,比如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更有前途我不知道。于是就成了布吕丹的驴子,在犹豫不决中寸步不行,直至饿死。

2.“执行无能”就是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其实对广大拖延症患者来说,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所以,与其死守“艾森豪威尔法则”而不入,不如放下,拥抱简单、易做的“采铜法则”:

尽量少做或不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除了字面意思外,这个法则暗含两层含义: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你就尽管去做,这个可以破除“选择无能”;

2.你不用去做那些宏伟高大的事情。即便是去做那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比如你现在抽一分钟出来练几个字都可以,这就赚到了,就这样开始,没错!这可以破除“执行无能”。

的确,读完这篇文章,你可能还是有点迷惑,你仍旧不知道你该干什么,以及到底干什么才能成功,但是你已经可以告诉自己——从现在这一刻开始——你可以不干什么了。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相同的,一旦你消灭了那些不该干的事,余下的时间,不管你做了什么,都会为你增添力量,积累动能,你就会一步步地、头也不回地走向成功。

警惕单因素模型

单因素模型、洗脑术与人生困局

我们先来想想以下几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我爸是李刚。

什么都看脸定律。

坚持就是胜利。

一万小时定律。

失败是成功之母。

一白遮百丑。

选胸大的。

……

这些话的背后,都是同一种思维模式,即“单因素模型”。所谓单因素模型,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复杂的事物或者现象归结到一个影响因素中,认为只要抓住这个因素,就能达至想要的成果。虽然可能很多人并不承认自己会这么简单地去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维模式更多的时候,是以以上这些流行句子的方式深入到你的潜意识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维、决策和行动的。

对“单因素模型”最为熟稔的其实是那些所谓的“营销大师”们,通过构建单因素模型实现营销对象的“认知窄化”是他们的常用伎俩,堪称现代洗脑术。

我曾经在“‘洗脑’利用了哪些心理学原理?人脑发生了哪些生理变化?”中写到,洗脑的技术,常见的有提供单一的信息源、提供群体压力、仪式化、身体力行等方法,但这些都是比较“硬性”的方法,只能在对营销对象有较强控制力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比如传销、黑帮等。而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由于信息的自由、快速流通,像提供单一信息源的方法实际上很难实施,因此忽悠家们擅长使用“软性”的洗脑方法,“单因素模型”就是其中之典型,即通过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的重新建构,实现“认知窄化”,来达到其营销的目的。

具体来说,这种“认知窄化”的实现常需用到以下三种套路:

·简化。就是把忽悠对象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麻烦,或者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大刀阔斧地简化,把它们解释成是一个“单因素”的结构,这种过度简化就奠定了构建“单因素模型”的基础。比如,有人把一类电子消费品的优劣简化为仅仅是一种审美问题;比如,有些保健品宣传,预防或治疗癌症关键是补硒;再比如,成功学大师说,你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你对成功的渴求不够迫切……在这种简化之后,忽悠家们就可以方便地祭出他们的“独门妙方”了。

·攻击。就是攻击其他竞争性的观点、模型,不惜故意扭曲。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宣扬自己观点的时候,把大多数的时间用来攻击其他人甚至是其他所有人的观点(这种情况甚至在知乎上也经常出现),那么就要警惕这个人是不是忽悠了。

·攀附。现实中有些东西是无法攻击的,那么忽悠家就会采用攀附的策略,把别人的观点扭曲之后归一到自己的单因素模型里去,同样起到了“排除杂音”的作用。比如有些保健品的宣传,总会加上“最新科技成果”、“某某院士”、“北大某某”、“哈佛某某”这样的头衔,其实就是一种攀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无法去攻击北大、哈佛,因此就自顾自把他们拉入自己的阵营中,假装为自己的模型站台。在知乎上,也有些人喜欢答题时动不动@高人气用户,引用他们的观点,但很多时候,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他引用的这些观点和他自己的观点,其实没什么联系,附会而已。

单因素模型之所以这么容易被忽悠家作为工具所用,就是因为人们内心中都有一种简化的倾向,容易被一种单一的执念所附着,骨子里还是人们思维上天生的局限性。

我平均每天会收到十几封私信,其中不少都是来向我咨询人生的问题的。他们在求学、就业过程中遇到了困局,来向我求助。这个时候我常常很无奈,因为一来,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我如何帮你分析,二来,问题其实大同小异,根本上是信了某种“单因素模型”,被自己的思路所困住了。

比如,有些人的苦恼,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对老师上的课没兴趣,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找啊找不到,然后来问,“采铜老师我对什么东西都没有兴趣怎么办?”这,其实是中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模型的毒。有些人的苦恼,是觉得自己很没用,这也不如人,那也不如人,陷入自卑之中,然后来问,“采铜老师我一点长处都没有怎么办?”,这,是中了“实力决定一切”的毒。有些人读大学,课也不怎么上,整天出去交际,参加社团,最后发现收获寥寥,这,是中了“人脉决定论”的毒。有些人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考了研,考完研又找不到工作,又去读博,可是读完博……这,又是中了“学历至上论”的毒。

要知道,这世间万物,千丝万缕,错综复杂,怎么可能有“单因素模型”发挥功用的地方。不论你的求学、还是工作,你的人生轨迹如何,都是各种各样显性隐性的因素共同施加作用所形成的合力。

以“单因素模型”为信念之所以会造成人生的困局,是因为它会让人“孤注一掷”,在一条道路上走到黑,而无法再估计其他的成败因素,失去了反思的能力,无法对现实状况进行反复深入的洞察,更不可能基于这些洞察和反思,找到之前被忽略的因素,之后重新改变自己的人生策略。

一个人的成长,绝不可能用一条简单的所谓定律或者法则来概括或者制约。由于影响因素如此复杂,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还没有想好所有这些因素,命运就推着我们往前走了。这反倒是一件好事。因为,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他和这个世界相互试探的过程。你对什么东西有兴趣,你对什么东西有天赋,你对什么东西有激情,不是你枯坐在那里,绞尽脑汁去想或者发封信来问别人,所能知道的。关键是,你要把自己的触角伸出去,去感知、去尝试、去实验、去体验、去失败,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兴趣、天赋、激情和弱点在什么地方。你只有纵身跳入大海的波涛里面,别人才不会知道你在裸泳,而这,不是“单因素模型”可以教会你的。

常识积累

如何在三个月内科学高效地积累常识?

先讲讲自己的故事吧。我对心理学的认识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以前,我和所有的心理学研究生一样,一天到晚埋头看文献,钻在一个窄小的知识领域做着与世隔绝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发paper。心理学有什么用,不是我关心的;或者,让我自豪的就是,心理学是无用之学,正如很多人骄傲地说“数学是无用之学”、“物理是无用之学”、“哲学是无用之学”一样。后来,我在网络上相继了解到了三个人,虽然他们都不是心理学科班,但是对心理学的认识和领悟却让我震撼,让我这个所谓的心理学博士自惭形秽,促使我不住地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掌握心理学?什么才是值得我探究的心理学?

这三个人分别是刘未鹏、陈星汉和张小龙。刘未鹏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开始对心理学、对思维和学习的方法感兴趣,在一年内集中读了很多思维领域的著作,一下子成为国内对此最有钻研的人,他的一系列博文改变了包括我在内很多人的思维方式;陈星汉求学期间接触到了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的《心流》(Flow)一书,立即把心流理论和他醉心的游戏创作结合起来,不仅他的硕士论文和发表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的论文提出了独创性的游戏设计理论,而且他的处女作也是以Flow来命名,其独特的游戏理念大获成功;张小龙在锻造微信时,思考的是人性的本源,人类的历史,何以为人,何以为女人(比如他推荐大家看《女人的起源》),他用这种穷究本质的对人性的思考创造了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微信。

如果心理学的造诣可以量化的话,十分里面我只能打三分,他们则至少可以打八分。是什么让他们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与众不同地出色?同样是看书,同样是自学,为什么他们就能学到这样一种高度?

这样的问题,你想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