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Ⅲ(第13卷)
6430600000012

第12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一个新时期(5)

马克思和恩格斯努力向德国工人灌输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因此,马克思为他的小册子《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的第2版写了一个跋,在这里他引导德国工人注意自己历史上的革命传统,并证明了德国工人党从共产主义者同盟直到社会民主工党这一发展进程的连续性。[54]恩格斯在他的《〈德国农民战争〉一八七○年版序言的补充》以及《普鲁士“危机”》这两篇文章中研究了普鲁士的资产阶级革命史、德国资产阶级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普鲁士德意志军事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恩格斯还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害怕无产阶级”而放弃了自己的政权。[55]“普鲁士资产阶级不想要政权;就像远在伏尔泰时期的官方俄国一样,尚未成熟就已腐朽了的普鲁士资产阶级,还没当政就已经堕落到法国资产阶级经过80年斗争和长期统治之后所达到的那种退化的地步。”[56]恩格斯指出了使德意志民族国家具有特别反动的性质的那些外部和内部发展条件。他看到,德国接受了法国波拿巴主义的国家形式,但由于普鲁士****极富侵略性质,这种形式在德国就具有了特别反动的特性。[57]

恩格斯在《帝国军事法》和《半官方的战争叫嚣》这两篇文章中论述了普鲁士德意志国家日益加强的****化。自从1871年德意志民族国家建立以来,容克和大资产者就把普鲁士的****当做他们政权的最重要的支柱。在以后的几年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并深入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统治阶级认识到,他们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有效地维护他们在“自上而下的革命”中所建立起的民族国家的政权。恩格斯的文章使人们注意到,这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容克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权和人民民主力量的利益之间存在的客观矛盾更加尖锐化。

工人阶级的任务不是取消“自上而下的革命”,而是要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运动使之得到必要的提高。争取德意志帝国实现民主化以及渐进地向前发展,首先就要反对普鲁士德意志国家的****。恩格斯要求德国工人运动的革命领袖能意识到这种联系。德国社会民主党遵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议和指示,把****看做现存的阶级国家的最重要的支柱,并且同它展开坚持不懈的斗争,这是该党的历史功绩。

这一卷中收入的为计划要写的一部著作而写的札记,即《关于德国的札记》,是在本卷首次以原文的形式全文发表的。恩格斯在这篇手稿中特别研究了德意志帝国的历史根源以及德国很晚才在普鲁士统治下进行资产阶级变革的原因。这部计划要写的关于德国史的著作[58]显然是为了启发德国工人党更深刻地理解现实的任务。我们在本卷中第一次对其中涉及的事实作了内容丰富的注释,它将使读者对该手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于德国的札记》这一手稿对于科学论述德国史具有原则上的意义。这不仅仅因为它对历史事件作了准确的分析和评价,而且还因为它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对德国历史作了分期。恩格斯研究了9世纪以来的德国历史。他得出的结论是,德国不同于法国和西班牙,它没有在公元1500年左右新时代开始时就建成民族国家,造成这种情况的最早的历史根源之一是封建主义的形成较晚,特别是由于中世纪德国的王权与万能的权力——皇权和教皇统治结合在一起了。

恩格斯对中世纪的皇权政治和意大利政治作了否定的评价,进步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早在三月革命前的时期就已经这样做过。但是,与这些历史学家不同的是,恩格斯从经济关系中看到了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同时他重申了他早在1850年的著作《德国农民战争》[59]中所持的观点。

恩格斯指出,政治力量不可能克服经济上的分裂。他还以这个观点评价了宗教改革的进程和结果,认为它是灾难性的,“真糟糕”[60],并且把它看成是德国分裂成北部和南部、分裂成小德意志和奥地利的起点。[61]恩格斯后来在谈到世界历史时完全肯定地评价了宗教改革,把它看做是反封建主义的三次重要决战之一。[62]

恩格斯认为,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关系和状况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特点。恩格斯就这样从总体的角度去看待德国历史并把它纳入世界历史之中,这正是他研究工作的独到之处。

本卷收入了恩格斯为刊登在《科隆日报》上的《关于厄·勒南〈反基督者〉一书书评的短评》所作的一个笔记,该笔记清楚地表明,根本不是布鲁诺·鲍威尔的死(1882年)促使恩格斯再次回到他对原始基督教形成过程的研究,而是他一直断断续续地更新和扩大着自己在这个方面的知识。这就使他能够立即对已经发生的事件作出反应,例如1873年勒南的书一问世时立即作出反应。1894年7月28日恩格斯就《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一文写信给卡尔·考茨基谈了他的研究工作:“1841年我读了弗·贝纳里关于《启示录》的讲义之后,就对这个题目发生了兴趣。从那时起我才明白,这是《新约全书》中最古老、最重要的部分。这篇文章的酝酿构思已经五十三年了,出版无须过于着急。”[63]

本卷中收入的关于马克思的简要传记材料证明,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特别在巴黎公社社员的斗争之后在国际工人运动中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因此资产阶级理论家更加紧了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争论,于是人们期望进一步了解《资本论》的作者。因此当时出现了许多有关马克思的传记材料,其中一部分是出自恩格斯的手笔或是在他的帮助下完成的。本卷发表了一篇流传下来的关于马克思传记的草稿和一篇已经发表的传记。[64]

本卷的所有资料证明,从理论上分析巴黎公社经验的工作已进入一个新阶段,而马克思对哥达纲领草案的批判[65]使这一阶段达到了高潮。

(原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1部分第24卷第13—41页)

(佐海娴、张为民 译 王锡君 校)

注释:

[1]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研究》1992年总第10期。

[2]《列宁全集》第2版第23卷第382—383页。

[3]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7卷第533—66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567页。

[5]《列宁全集》第2版第6卷第24页。

[6]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566页。

[7]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299页。

[8]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288页。

[9]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289页。

[10]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313页。

[11]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318页。

[12]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246页。

[13]《列宁全集》第2版第31卷第60页。

[14]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344页。

[15]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342页。

[16]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344页。

[17]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336页。

[18]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1部分第24卷第155—156页,该篇第一次用原文发表。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591—592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609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5卷第167页。

[22]参看《列宁全集》第2版第10卷第130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522页。

[24]《列宁全集》第2版第10卷第239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540页。

[26]有关撰写这组文章的原因以及它们的传播情况,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1部分第24卷第1068—1078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585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585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585页。

[30]《列宁全集》第2版第17卷第389页。

[31]参看《列宁全集》第2版第2卷第10页。

[32]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642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577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2部分第9卷。

[35]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1部分第26卷。

[36]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3卷第82—86页。

[37]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1部分第27卷。

[38]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736—737、738—739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1部分第24卷第459—463页。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1部分第24卷第464—466页。

[41]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353—355、363—364页。

[42]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3卷第647—648页。

[43]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1部分第18卷第650—655页。

[44]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517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543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169页。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4卷第727—733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180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3卷第608页。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3卷第643页。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3卷第644页。

[52]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1部分第24卷第681—683页。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564页。

[54]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624—627页。

[55]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564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329—330页。

[57]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562—563页。

[58]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828—829页注释473。

[59]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7卷第383—483页。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648页。

[61]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第649页。

[62]参看恩格斯:《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1892年伦敦版第5—39页。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9卷第264—265页。

[64]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1部分第24卷第295—298、314—317页。

[65]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1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