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新解(全译本)
6436100000010

第10章 求人之志章第三(1)

张氏注曰:『志不可以妄求。』

王氏点评:『求者,访问推求;志者,人之心志。此章之内,谓明贤人必求其志,量材受职,立纲纪、法度、道理。』

求人之志章第三

原典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张氏注曰

人性清净,本无系累;嗜欲所牵,舍己逐物。

王氏点评

远声色,无患于己;纵骄奢,必伤其身。虚华所好,可以断除;贪爱生欲,可以禁绝,若不断除色欲,恐蔽塞自己。聪明人被虚名、欲色所染污,必不能正心、洁己;若除所好,心清志广,绝色欲,无污累。

译文

禁绝无益的嗜好,克制贪婪的欲望,这样就可以除去人生很多缠累了。

黄石公智慧

红尘滚滚,很多人奔波劳碌,都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以此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让自己活得更好。挣钱、消费构成了许多人生活的无限循环的怪圈,这无形中就会让生活中少了一种清风明月的气象,多了很多烟火气。热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将舒适自然的生活抛在脑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黄石公指出,人生的智慧在于舍弃一些无益的嗜好,克制心中的邪情私欲,过一种简朴的生活,这样就可以不为物欲、色欲所奴役,从而保持精神上的自由。

明末文人洪应明在他的《菜根谭》中对这种身心上的自由做了一番精妙的描述: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度寒潭,雁度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这段话的意思是:当轻风拂过竹林的时候,竹子会发出刷刷的声响,但轻风过后竹林便变得寂静无声;当鸿雁飞渡清寒的潭面时潭水中会倒映出鸿雁的英姿,但鸿雁过后潭面上便不再有任何鸿雁的影子。所以修养高深的君子只有在事情到来的时候才显露出他的本性,表白他的心迹,事情一过去,他的内心也就立即恢复了空灵平静。

一个人达到了如此的境界,就会自得其乐,不会因得失荣辱而耿耿于怀。反之,就难以体验到工作与人生的乐趣;更严重者,则会执著于贪念,使人生面临着重重的危机。

原典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张氏注曰

禳,犹祈禳而去之也。非至于无,抑恶至于无,损过可以无禳尔。

王氏点评

心欲安静,当可戒其非为;身若无过,必以断除其恶。非理不行,非善不为;不行非理,不为恶事,自然无过。

译文

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就可以避免过失了。

黄石公智慧

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生活中,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无处不在。这些东西本身都是好的,只要用得合宜,都可以成为人生命中很大的福份。但是,如果用得不合宜,将其与人生的幸福和外在的功利直接挂钩,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但是富与贵的诱惑,力量实在太大了,许多人都想用毕生的努力达到的。因此他们就会因为抵挡不住“诱惑”和“要求”而不择手段,走上错误的道路。

可是,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必须以客户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重。如果总是想着歪门邪道,那必定不能长久。比如说,有许多商人为了赚取利益,常常使用“一锤子”买卖的做法,想要一脚上岸、一步到位,这种做法同样是不可取的。《庄子·列御寇》中有一个“纬萧得珠”的故事,说的正是第二种一锤子买卖的危害性。

古时候,在某地一条大河边,住着一户以经营草织品为生的商贩,他们每天把岸边人家用蒿草织成的草箱收购运到城里去卖,以此赚钱养家糊口,尽管生意不大,但也能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

有一天,商贩的儿子纬萧在河里游泳,偶然从河底捞到一颗价值千金的龙珠。一家人十分高兴,纬萧对父亲说:“咱们成年累月卖蒿箱,纵然是累断筋骨也只能是吃糠嚼菜,还不如到大河深处去捞龙珠,拿到市场去卖,必定发财!”但父亲却不同意他的意见,并对儿子讲了一通道理:做生意如同做其他事一样,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暂时的利益而忽略潜在的危险。一分生意三分险,对每一种生意,既要考虑到赚钱的结果,也要考虑到赔钱的下场,即使眼前效果十分诱人,也必须从坏处打算,掂量一下该不该冒这个风险。倘若觉得某一笔生意赚钱的可能性很大,即使赔了,损失最多只占资金的一部分,那么,这样的风险可以冒一冒;反之,一旦失败就全盘皆输的风险,是绝对不可冒的。比如所得到的那颗龙珠,长在大河深渊黑龙的嘴里,之所以能够得到它,是黑龙在沉睡的时候,不小心从嘴里吐了出来。一旦再下河去捞珠,遇见黑龙正愁不见偷珠的对象时,必然遭遇不测。不仅捞不到珍珠,还会把性命赔进去。

当然,这仅是一则寓言。在商战中,从来就没有“搏到尽头”的可能,聪明的商人总会客观分析事物,既能看到有利的一面,也会估计到不利的一面。商品社会中,市场经济永远充满变数,今天赚钱的东西,说不定明天就会赔钱,今天热销的产品,说不定明天就会变成“死货”。因此,赚钱就赚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钱,要走正道,要放眼长远,绝不损人利己,做那些愚蠢的一锤子买卖。

人都喜欢富贵而厌恶贫贱,然而富贵的求取,却是应该遵循正道的。那么,君子所应走的正道是什么呢?那就是从公理中去寻求,也就是在不伤及公众利益的基础上,通过专心、勤恳的方式求得利益。

富贵本身是中性的,只要求取方式得当,那就没有什么可以忌讳的。只是很多人想要的是一夜暴富,因此往往脱离正常的轨道来谋求财富,结果就会因为抵挡不住诱惑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原典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张氏注曰

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王氏点评

酒能乱性,色能败身。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聋之过。

译文

在酒色上有所节制,常常保持爽朗的精神,做人才不会招致污损。

黄石公智慧

玩乐不上瘾,饮酒不贪杯,好色而不淫,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但现实生活中喝酒误事的人却到处都是,好色而不淫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无论社会地位高低,无论贫贱还是富贵,人在酒色的迷误上并没有太大差别。

因贪恋酒色而亡国的皇帝,历史上更是不乏其人。

陈后主,名叔宝,是宣帝的嫡长子。由于当时的时局比较稳定,后主在继位之后便日益骄纵,不思外难,终日沉溺在酒色之中,不理朝政,结果致使朝局日益衰微。

隋文帝得知此事后,决定以替天行道之名兴兵讨伐。后来,后主与王公百官从建邺出发,来到长安。被宽赦后,隋文帝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几次引见,皆让他位列三品官员的行列。每次有后主参与的宴会,隋文帝怕他伤心,都会下令不奏后主家乡音乐。后来,监守后主的官员报告说:“叔宝说自己没有官职,每次参与朝拜时,没有人可以说话,请求能封一官号。”

隋文帝说:“这人真是没有心肝。”

监守官员又说:“而且他终日饮酒度日,很少有醒的时候。”

隋文帝问:“他每天喝多少酒?”

监守官回答说:“他每天和他朋友一起能喝100斤左右的酒。”

隋文帝听后大惊,然后说:“此人亡国难道不是因为饮酒吗?有在这里饮酒的功夫,倒不如思考时事。当在若弼渡江到京时,有人用密信向宫中告急,叔宝因为饮酒,就没打开看。高颖进到宫中时,那封密信还在床下,他都没有打开看过。这真是是天亡陈国,也是酒亡陈国啊。”

完全隔绝酒色,自然是无益于身心健康的,但酒色不加节制带来的伤害却是巨大的,像陈后主那样沉溺于其中,轻者伤其身,重者则会误事亡国。而对于现代人来说,沉迷酒色,自然难免会让生活和事业都受到重创。

原典

避嫌远疑,所以无误。

张氏注曰

于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王氏点评

知人所嫌,远者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不远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要省嫌疑道理。

译文

对周围环境有所疑惑,就要避开行事,这样才能避免失误。

黄石公智慧

做人应该德行纯厚,但是不能做毫无防人之心的烂好人,善良也该有分寸。把自己的仁义善良暴露在朋友面前不算什么,但是在恶人面前展露自己的仁爱,就是在自取伤害。

虽说人心向善,但因为各种各样的缘故在心灵上“病入膏肓”的恶人在没有回心转意之前,没有人能知道他们的内心会有多险恶。善人会倾向于把世上所有的人和事都看成是美好的,恶人恰恰会利用这一点,把人善良的本性当作他们取利的工具。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东郭先生看见受伤的狼,心生怜悯,结果险些送了命。生活中,如果我们行善不分对象,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伤害。

生活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严酷的一面。我们不能因为生活的严酷就去否定生活的美好,但我们也不能因为生活的美好而不去正视生活的残酷和丑恶。

活在世上,我们要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但是,如果缺乏对自己基本的负责态度以及对风险的防范之心,就可能给生命、财产、情感、事业等多方面带来破坏。

如何保护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事业等都得到必要保证,这就是基本的“生存智慧”。

战国时,楚王非常宠爱一位叫郑袖的美女。后来,楚王又得到一位新美女,便喜新厌旧,把郑袖冷落到了一旁。郑袖是个工于心计的女人,她不甘就此失庞,因此开始暗中筹划算计起来。

郑袖先是想尽办法与新美人亲近起来。新美人对郑袖的热情没有任何怀疑,反倒心生感激。有一天,郑袖悄悄告诉新美人:楚王心情不好时,如果看到女人掩鼻遮口的羞涩模样,就会开心。

新美人信以为真,所以每当楚王心情不好时,她便做出掩鼻遮口的羞涩模样来。楚王觉得奇怪,郑袖趁机告诉楚王说:“新来的美人私下说,大王身上有臭气,见面时得掩着鼻子才行。”楚王一听,怒不可遏,便叫人割掉了新美人的鼻子,并把她赶出宫外。就这样,郑袖又夺回了楚王的宠爱。

这就是心思单纯的害处,善良无论如何没有错,但做人应该披上一件自卫的外衣,尤其对那些和自己存在利益之争的人,更应该有所防范。人活世上,受伤是难免的,但无论如何不能让自己的善良反过来伤害了自己。

原典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张氏注曰

有圣贤之质,而不广之以学问,弗勉故也。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

王氏点评

欲明性理,必须广览经书;通晓疑难,当以遵师礼问。若能讲明经书,通晓疑难,自然心明智广。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诸事休夸说,行将出来,人自知道。若是先说却不能行,此谓言行不相顾也。聪明之人,若有涵养,简富不肯多言。言行清高,便是修身之道。

译文

博学而多问,这样的人学识将更加广博;身处高位仍然谦虚慎言,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修身。

黄石公智慧

谦虚,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尤其当学识得到众人认可以及在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之后。这时候,人大多会很自然地端起架子来。不过,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最终很可能会遭到众人的排斥甚至是唾弃。所以,一个明智的人,应该始终保持谦虚好学的品质。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他并没有固定的老师。

虚心求教,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修养和深厚的内涵,而且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让自己受益匪浅。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是自觉反省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能对我们起到借鉴作用。

很多人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能者为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长处值得学习,只要我们心存谦卑,就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

人们常犯的一些通病,比如,往往只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喜欢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比较,于是,与人相处时,对那些比自己优秀、比自己强的人就会很不服气;比如,往往会宽于责己而严于责人,容不得有缺点的人,这样做,既阻碍了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道路,也会让人际关系变得紧张,有时甚至会发生冲突。因此,黄石公在这里对我们的告诫,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原典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张氏注曰

管仲之计,可谓能九合诸侯矣,而穷于王道;商鞅之计,可谓能强国矣,而穷于仁义;弘羊之计,可谓能聚财矣,而穷于养民;凡有穷者,俱非计也。

王氏点评

恭敬先行礼义,俭用自然常足;谨身不遭祸患,必无虚谬。恭、俭、谨、约四件若能谨守、依行,可以保守终身无患。所以,智谋深广,立事成功;德高远虑,必无祸患。人若深谋远虑,所以事理皆合于道;随机应变,无有穷尽。

译文

恭谨自持,勤俭节约,所以才能守身不辱;深谋远虑,这样才不至于困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