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综合知识(2016-2017)
6505600000006

第6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4)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就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基础上进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追加生产,使再生产在扩大基础上进行。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如果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那就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即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为了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就不能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和动力。因此,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高低、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无产阶级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这必然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资本积累不但是导致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和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样就形成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实质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了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如果有一些商品生产者在出卖了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同时,在商品买卖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的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有某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就会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但是,这仅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尖锐激化时,必然造成普遍的买卖脱节,即生产的供给和需求之间脱节,致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导致再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或决定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则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第一个发现是唯物史观

在1845—1846年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在研究黑格尔哲学时,马克思发现了“合理的内核”,即辩证法,又看到了其“唯心主义的荒谬”,于是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合理成分,并加以革命的改造,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用他的哲学世界观去研究历史,发现了唯物史观。这个发现,解开了人类历史之谜,是唯物主义的最终完成。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唯物史观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在于:(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2)运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学说,提出要从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求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冲突的途径,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3)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说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解放自己,无产阶级必须从“自在阶级”上升到“自为阶级”。“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2.第二个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哲学转向经济学领域,用20年时间,写出了被称为“工人阶级圣经”的《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发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学说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在于:(1)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彻底弄清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2)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和对立的经济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不了解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缺陷。(3)剩余价值学说展示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指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获得彻底解放,从而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所鼓吹的宣传、示范和劝导富人改邪归正的和平途径,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指明了现实的道路。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唯物史观从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剩余价值学说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社会主义一定要取代资本主义,从而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这两大基石之上耸立的一座宏伟大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次真正的革命,它推动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变革进程。

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它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也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强调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取向。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社会的进步,既是社会财富增长的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纠正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始终坚持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了实现这种统一,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永远也离不开劳动。而人作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因此,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够创造出高水平的生产力和更多的社会财富。同样,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为前提的。可见,人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力资源的利用,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即劳动者的素质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地位和作用无疑会更加重要。

(2)劳动者自身的发展和劳动者对社会财富占有的关系。劳动者对财富的占有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也就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劳动者和财富占有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劳动者本身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劳动者才能的充分发挥,是同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相联系的。如果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不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就不能更好地创造社会财富。因此,正确地处理劳动者和财富占有的关系,既有利于人的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长。人的解放首先是经济上的解放,人的发展离不开对财富的占有;否认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就谈不上人的解放,更谈不上人的发展。

(3)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社会的发展,而忽视人的发展。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离开人本身的发展,也就无所谓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在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并以科学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努力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总之,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不是主导和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也要研究人的发展规律,真正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要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不断满足人的需求,服务于人的发展;并通过人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