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依然“活”在英国舞台上
伦敦有一座重建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露天剧场、茅草屋顶,完全按照16世纪的样子建造。时值深秋,环球剧院没有演出。不过,伦敦绝不会缺少莎士比亚的故事。我的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同学陈冰定居伦敦,她告诉我,阿波罗剧院正在上演《第十二夜》。我说,一定要看,于是,便和她前去看了一场。
演出7点半开始,我们大概提前20分钟到了。让人惊讶的是,舞台竟然灯火通明,也没有幕布,演员正在舞台上穿戏服、化妆。只见一个时尚的小伙子,穿上长长的袍子,套上假发,然后再在脸上涂脂抹粉,一点一点变成了16世纪的意大利人。舞台上左右两边放了两排木制的双层座位,一边可以坐20多名观众。在订票时就发现有一种“Stage Seat”(舞台座位),价格是最贵的,70英镑。原来,这就是舞台座位,和演员近在咫尺。
戏开场了,又发现一桩奇事,奥莉薇亚、维奥拉和女仆玛莉亚等几个女性角色都是男人演的,样子扭扭捏捏,说话粗声大气。尤其是那个伯爵小姐奥莉薇亚,一袭黑色的拖地长裙,头戴金冠,颧骨突出的脸涂得煞白,动作十分夸张。
过了一会儿,我恍然大悟:这完完全全回到了莎士比亚时代啦!当时都是男演女,因为没有女演员。另一个证明是舞台两侧的座位。这出《第十二夜》本来是夏天在环球剧院演的,天冷了才搬到这里,所以观众席也是按照环球剧院的样式设计的。
打开节目单细看,得知这的确是最正宗的“莎士比亚风格”:按照当时的惯例,剧团中只有男性演员,所以所有女性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台上所有的舞台布景、服装、音乐、舞蹈,都全部照搬伊丽莎白时代的传统。布景很简单,舞台后面高高搭起了一层楼板,上面站着一排乐手,根据剧情需要弹奏各种乐器。演员都不用麦克风,但声音可以清晰地传到最后一排。
扮演女主角奥莉薇亚的演员马克·莱兰斯,是一位名演员,是英国奥利弗奖和美国托尼奖的获得者。他个子瘦高,除了声音有点粗哑外,根本看不出已经52岁了。从1995年到2005年,他一直担任环球剧院的艺术导演。作为一名曾演过哈姆雷特、罗密欧、亨利五世等的男演员,此次出演一名少女,也很有特点。为表现贵族少女的矜持,他走路时竟然上身纹丝不动,像脚踩溜冰鞋一样在舞台上“滑行”,可能是借鉴了中国戏曲中的“碎步”。莱兰斯通过丰富的动作、表情,将一个既羞怯、柔弱又大胆追求爱情的贵族小姐,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在这个演出季,莱兰斯还同时出演莎剧《理查三世》中的理查三世,在男性和女性的角色中自如转换。
在伦敦看到了正宗的莎剧,还是几百年前原汁原味的样式。这让我们非常兴奋。这是一出忠于原著的戏剧,没有恶搞,没有穿越,而剧场里笑声不断。400多年前的大师,和今人对话毫无隔膜,陪伴上千观众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夜晚。演出结束后,演员三次谢幕,全体观众起立鼓掌,长达五六分钟之久。
在英国,莎士比亚没有成为书架上的经典、博物馆里的偶像,而是依然生机勃勃地“活”在今天的舞台上。
(本文刊于2013年3月31日《新民晚报》夜光杯)
环球剧院的前世今生
在伦敦,我们继续追踪莎士比亚的足迹。
穿过泰晤士河上最古老的伦敦桥,就来到了泰晤士河的南岸。拐过几条小巷子,一座勾勒着褐色木线条的白色“谷仓”式圆形建筑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环球剧院。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她在位的45年间,英国的文学艺术呈现出繁荣景象。莎士比亚和他的环球剧院成为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心脏。莎士比亚从1591年开始创作剧本,他加盟了博比奇剧院的“大总管剧团”。这个剧院没过几年就搬到了泰晤士河畔,名为环球剧院,其声望逐渐赶超河对岸的玫瑰剧院,成为伦敦最大的剧院。莎士比亚也成了环球剧院的股东,他的历史剧、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天天在此上演,说不尽的帝王将相,唱不完的惊世爱情,演不光的人间喜剧。
环球剧院外墙全部用红砖砌成,粉刷成白色,灰褐色的木结构在白墙上勾勒出横的、竖的、斜的均衡的线条。走进剧院里面,只见整个建筑是极高极大的三层木质回廊,大部分是露天的,只有舞台上方和回廊顶部覆盖着茅草屋顶。这也是世界戏剧史上很有名的一座剧院,有着古希腊圆形剧场的风范,剧场内部有一个高出地面1米左右的平台,突出地伸向中心地带,这就是舞台。除了中间露天的一大片座位外,周围回廊还有三层圆形座位,并用廊柱隔开,观众可围绕站在舞台的三边,或坐在回廊里观看演出。
带领我们参观的女讲解员似乎也很有表演天赋。她依次带领我们参观剧院的每一部分,并绘声绘色地给我们描述其特征和作用。她说,当时的舞台就十分先进,上下藏有机械装置。上方的天花板被称作“天空”,由两根粗大的柱子支撑,这柱子是用橡树树干制成,被称作“赫拉克勒斯之柱”。“天空”上边有一个阁楼,扮演天神和天使的演员可以利用绳索或其他装置通过活板门从空中降落到舞台。下面的地板也有个活动门,通向舞台下方的一个房间,演出时这个房间就称为“地狱”,可供魔鬼、女巫出入。天花板和地板下也可以用来设置烟火和特效。后台还有化妆间,演员可以在那里换衣服、化妆,演出结束后从那里退场。
露天的部分被称为“院子”,在莎士比亚时代,这个院子可容纳1000多名观众,这是最便宜的座位,票价只要1便士,代价是忍受日晒雨淋。“买这种廉价票的观众被成为‘Penny Stinkards’——‘一便士的臭家伙们’!”听了有趣的讲解,游客们无不哈哈大笑。
舞台背后的回廊是乐队演奏者的楼座,有时候也用来布置一些场景,比如城堡的城墙、朱丽叶的阳台等。面对舞台和两侧的回廊则是贵族包厢和绅士包厢,绅士包房票价6便士,无论刮风下雨,比较有钱的观众就可以在屋顶下安心看戏。而贵族包房则是最佳位置,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贵妇人在这里观剧、社交。值得赞赏的是,在环球剧院,上流社会和平民百姓可以在同一个空间欣赏艺术。
整个剧院足可容纳3000多人,不过由于是露天的,所以演出必须避开严寒,从4月一直演到10月,并且在白天演出。
但人们或许想不到,我们面前这座看上去非常古老的剧院是1987年重建,1997年才建成开放的,至今只有17岁!
1613年6月,莎士比亚最后一部剧作《亨利八世》在环球剧院上演时,道具爆破引燃的一个火星溅到了环球剧院的茅草屋顶上,从而引发一场大火,剧院被毁,幸运的是全场3000名观众无一伤亡,所有的舞台道具、服装和剧本手稿也被抢救出来。很快,剧院又被热爱戏剧的人们重建起来,但是1642年剧院又被清教徒关闭。
直到300多年之后的1987年,美国人山姆·华纳麦克成立了莎士比亚环球信托基金会后,环球剧院迎来新生。人们在离剧院原址约200米处重新奠基,并从15世纪遗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文献中拼凑出剧场的结构原貌。重建工作持续了10年之久,人们用昂贵的橡树木和大理石精心装饰剧院的每一个角落,外形遵循莎士比亚时代的草屋顶和木结构,甚至剧院的后墙都被精心雕刻上早期的古典图案。1997年6月12日,重建后的剧场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主持下正式开放。首演季节从当年的6月29日一直持续到9月21日。此后,剧院每年夏季都上演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剧作家的作品。
在泰晤士河南岸,距环球剧院不远,有一座南华克大教堂。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我和同一培训团的朋友丁琛在探访南岸的古迹时,无意中发现了这座外观朴素的灰色哥特式建筑。它在教堂林立的伦敦并不起眼,更非旅游景点。但事实上,这是一座非常古老的教堂,有近1000年历史,而且这座貌不惊人的教堂,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它是哈佛大学创始人约翰·哈佛受洗的地方,因为约翰·哈佛出生于伦敦的南华克区并在这里长大。同时,这座教堂,还与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以及剧院的重建有着不解之缘。
当年,莎士比亚也常来这里做礼拜,教堂曾留下戏剧大师的足迹。如今,在南廊中也有一个建于1912年的莎士比亚纪念堂,由当时发行的公债筹资建造。纪念堂内安放着一尊莎士比亚侧卧雕像,身后的背景为16世纪的河畔一带的浮雕,塑像的上端是多幅彩色玻璃绘画,描绘了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故事,绘制于1954年。
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纪念堂内还有一块纪念碑,是山姆·华纳麦克纪念碑。纪念碑上写着:“纪念那些给予我们珍贵文化遗产的人士,并且在这里为那些对文化艺术有贡献的人而祈祷。”原来,伦敦人没有忘记山姆·华纳麦克,这位为重建环球剧院而付出毕生心血的美国人。
(本文刊于2014年6月4日《文汇报》笔会)
行走苏格兰高地
圣安德鲁斯是大不列颠岛北部的一座海边小城,东临北海。
我们到了苏格兰高地,圣安德鲁斯是此行的第一站。11月的苏格兰高地,秋意浓浓。连绵不绝的高山和峡谷、一望无际的荒原和密林、波涛翻滚的湛蓝大海,远处飘来的苍凉的风笛声……苏格兰高地那雄奇而独特的景观,如同电影《勇敢的心》中的一幅幅画面,徐徐地在我面前展开。
古老的小城圣安德鲁斯
苏格兰高地由古老的、分裂的高原组成。古老的岩石被水流和冰川分割成峡谷和湖泊,留下来的是一个非常不规则的山区。苏格兰高地人烟稀少,虽然它位于人口密集的英伦三岛上,但这里的人口密度甚至少于瑞典和挪威。圣安德鲁斯小城虽不大,却是苏格兰历史上最著名的城镇之一。它坐落在东海岸法夫行政区,距离爱丁堡仅半小时的车程,曾是中世纪时苏格兰王国的宗教首府。城里有一个非常壮观的教堂遗址,以巨大的石块层层叠起,虽已是断壁残垣,但极有气势,尖顶直插云天。它虽没有那些欧洲著名大教堂的精致,但从残存的遗迹上,仍可想见当年的辉煌。这座圣安德鲁斯大教堂(Saint Andrew's Cathedral)建于12世纪,曾是苏格兰中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两座塔尖千年屹立不倒,成为这片风云变幻的高地的最好见证。
小城的名字源于圣徒安德鲁(Andrew)。圣安德鲁斯大教堂便是纪念圣安德鲁而建。苏格兰的旗帜是蓝底白交叉(斜十字),白色的斜十字象征苏格兰的守护圣人圣安德鲁殉道时所用的X形十字架。
虽然圣安德鲁斯名不见经传,但高尔夫球爱好者都知道,这里有世界上第一个高尔夫球场,被称为“高尔夫故乡”。高尔夫博物馆就在海边。海边怪石嶙峋,石缝里生长着绿色的苔藓,海浪拍打着海岸,白色的海鸟成群飞过,远处是童话中的城堡尖顶,景色壮美,是许多电影的天然取景地。
小城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圣安德鲁斯大学。虽然圣安德鲁斯仅10万人,但大学非常有名。圣安德鲁斯大学创立于公元1413年,是苏格兰最古老的大学,其悠久的历史仅次于牛津大学及剑桥大学。目前在英国大学排名中位于第三、第四位。英国王室的威廉王子就是圣安德鲁斯大学毕业的。
离开圣安德鲁斯往北,经过一个比较大的城市邓迪,又到了小镇珀斯,然后前往印弗内斯——苏格兰高地的首府。
印弗内斯
印弗内斯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不太有名的地方。印弗内斯(Inverness),是苏格兰当地盖尔语,即尼斯河河口的意思。尼斯河连接着尼斯湖和北海,因此,这座英国最北端的城市,在历史上因为处于交通要道而变得十分重要。现在它是苏格兰高地区议会所在地。虽然是首府,但却是英国最小的城市之一,仅6.2万人。
小城的中心有一条河,即尼斯河。入夜,位于河畔的银行街,一些餐厅和咖啡馆依然闪耀着灯火,古老的印弗内斯城堡、两座教堂极其瘦削高耸的尖顶、横跨两岸的优雅精美的铁桥,宛如一幅剪影。桥上垂下一幅六叶草的图案。城堡是印弗内斯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地方,有着浅红色的结实外观和锯齿形的围墙,印弗内斯就是从最初的城堡逐渐扩大为小镇和今天的城市。
我们入住印弗内斯的皇家高地酒店。这座酒店原来是一位贵族的宅邸,后改造成了酒店。进门就是一座宽大的扶梯,到二楼向两边分开,如同电影中的贵族开舞会的大厅。房子里到处雕梁画栋,前台挂着伦勃朗风格的油画。房间里挂了三幅画,都是炭笔素描。家具都是欧式古典的,柚木色,抽屉上还镶着金边,中间还嵌有另一种花纹的木板,铜质拉环。窗帘的造型也是古典的,浅黄底子暗红和绿色的花、叶子,顶部有“裙边”,绿色镶边,两把椅子也是包着同样花纹的布面,但花色要纤细些。台灯也是古色古香的。
第二天上午,我们离开印弗内斯,前往尼斯湖。中午11点到达威廉堡,也是一座小镇,有着尖顶的教堂,十分古朴。我们在那里吃了午餐。威廉堡的主要街道宁静安详,都是可爱的小店,服装店、糖果店、古董店……
苏格兰人口稀少,自然环境保护完好,小镇风光如画,朴素安静,如果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定能让一颗心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