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李希凡文集(第五卷):艺术评论集
6543700000003

第3章 弘扬文化传统 修筑“文化长城”

——199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传统文化保存东京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艺遗产丰富。不仅典章文献浩如烟海,而且广泛散落在民间的文艺资料更是不可胜计。为了继承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所属的文化部成立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院的管辖下,设置了文化艺术学科的专业科研所室,如戏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美术研究所、舞蹈研究所、话剧研究所、曲艺研究所、影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等,集中了各学科专家学者400余人,主要从事传统与当代的艺术学科的研究工作,并兼及中外各艺术学科的比较研究;院还设有研究生部,已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数百名,遍布全国各艺术学科的科研岗位和教学岗位上,出版了各艺术学科的史论专著数百部。十几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承担并已完成国家和院重点课题数十项,其中属于无形文化的抢救项目,有14卷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文字1000万,图版数千幅;《琴曲集成》14卷,文字1000万,曲谱数千;还有《中国民窑瓷绘艺术》、《戏出年画》、《中国戏曲脸谱》等,都发掘和保存了大量的民间艺术珍品。已定稿而尚未出版的项目有几十种。其中有一项《中国戏曲发展史(录像)》,集中拍摄了全国保存下来的戏曲文物,以及各剧种著名剧目和著名演员的录像片段,目前正准备发行。而尚未完成,属于抢救和保存性质的,有一项国家项目《中国当代舞蹈精粹(录像)》,是拍摄当代中国舞蹈大师一生创作的精品,并加以介绍评析,这是一项巨大工程,国家虽已拨款十余万,社会赞助数十万,经费仍然不足,进展缓慢。

为了加强艺术学科和科研工作的领导,中国政府还设立了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属文化部,规划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则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代管。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除规划全国各艺术学科的科研项目,还亲自领导了一个长期的重大科研课题,即发掘、抢救、整理、编纂、出版中国各艺术学科民族民间艺术总汇的集成志书:《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曲艺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在规划小组领导下,10部文艺集成志书设置了10个总编辑部组织实施,中国艺术研究院分担了其中四个总编辑部的工作,其他由中国各文艺家协会分担。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艺术品种众多,而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族民间文艺的特点,又是艺在人身,言传身教,人在艺存,人亡艺失。要全面、系统地保存下来,就必须首先进行普查、搜集。10部文艺集成志书,是按中国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立卷。全国除台湾省暂缺外,共编300卷,每省、区、直辖市各10卷,有些卷还要分上下册,全部约达450册,每册平均100万字,总计4.5亿字。自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培训,至今已有5万余人投入这项工作的普查、搜集、整理和编纂。他们深入到高山、草原、海岛、沙漠,把分散在各族人民身上的民间文艺、音乐、戏曲、舞蹈等作品和资料,用文字、曲谱、图谱、录音和录像等手段,一字字、一句句、一曲曲、一招一式,进行记录,并反复核实校对,按乡、县、省逐级筛选编纂,最后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终审定稿,交付出版。

“盛世治史”,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编纂集成志书,是有古老传统的,包括2000多年前的《诗经》,以及明清两代的著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类书,都曾成为一个时代文化繁荣的代表。但是,像今天的文艺集成志书这样,自上而下发动全国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和艺术家、民间艺人参加,全面地进行普查、抢救和系统地整理民族民间文艺遗产,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空前的,很多外国的专家,称赞中国同行们是在修筑“文化长城”。目前10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截止到1995年6月,各艺术学科的各省卷初审已近一半,148卷;复审120卷;终审107卷;已发稿91卷;已出版64卷。经过努力,在21世纪初,全部完成这项巨大工程,还是大有希望的。

10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目前遇到的困难,有两个方面:

一、10部文艺集成志书中的7部艺术集成志书,编纂经费和出版补贴已经解决,均由政府财政给予补贴,只有起步较迟的3部民间文学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出版经费,却未获得国家出版补贴的批准。因而,编纂工作的进展,较为缓慢。截止到1995年6月,《故事集成》初审13部省卷;复审为6卷;终审为5卷;发稿为2卷;出版为1卷。《歌谣集成》初审为12卷;复审为6卷;终审为6卷;发稿为2卷;出版为1卷。《谚语集成》初审为13卷;复审为10卷;终审为8卷;发稿为5卷;出版为3卷。因经费短缺,大大地影响了进度。我们正在努力,寻求社会赞助,以使这3部文学集成能得到经费的补充。

我这次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文化遗产保存振兴信托基金”1993年度实施项目中,有一项中国民间口头文学保存项目,1994年、1995年完成,得到信托基金赞助总额12万美元。实际上,这个项目就是3部文学集成中的一部分,我们很感谢“信托基金”给予的赞助。我想,如果3部文学集成也有这样的出版补贴,5年也大致可以完成20卷的出版任务了,那将不是50位中国艺人的创作纪实,而是上千位民间艺人的精品创作的保存了。

二、我国30个省(区)十几年来在10部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中,普查、搜集、采录、整理,形成了大量的音像资料的保存。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已采录保存下来的四五千盘磁带,因时间比较久了,又没有长久保存的相应设备,已开始消磁。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电脑录音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音像资料储存在光盘里。这样既可解决现在的资料保存问题,又使今后长期储存这类珍贵的资料,得到充分的保证,也避免了多年辛勤劳动抢救下来的文艺遗产再度遗失。而当前的难点是,集成志书的编纂,无论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都已在文化经费上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实难再有余资补充这部分较昂贵的设备。

我相信,10部文艺集成志书这项巨大工程的完成和出版,不仅对保存中国的优秀文艺遗产,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创作规律、审美意识特征的形成,研究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的特有形态,提供全面、系统、翔实可靠的资料,也对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国和各国文化的交流,丰富世界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宝库,有重要的贡献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