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李希凡文集(第五卷):艺术评论集
6543700000004

第4章 源远流长 古今相承

——1995年在中印文艺传统研讨会上的致词

北京刚刚送走了印度文化节的各项展览和演出,又迎来了印度学者代表团的访华。我谨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热烈欢迎以拉玛坎达·拉特团长为首的印度学者代表团的来华访问。

中印两国都是有着几千年文学传统的东方文明古国,而且有着近2000年的相互交往、交流的历史。今天,中印两国学者将在这里研讨文学传统问题,对中印两国文学传统有着高深修养的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被聘请为本次研讨会的名誉主席,这不仅为研讨会增光,也为中印两国学者的交流创造了良好氛围。

中国现代的伟大文学家鲁迅曾经说过:“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要承受着先前的遗产。”

文学的历史继承性,是不可否认的客观规律。所谓“传统”,就是在历史的发展继承中逐渐形成的。而每个民族文学传统的形成,又必然是这一民族历史发展的社会心理、审美情趣、创作方法、欣赏习惯等诸种因素相互渗透与作用的结晶。因此,一个民族长久形成的文学传统,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方法到技巧,都是在前人成果的不断积累与丰富创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不管后一时代的文学,较之前一时代的文学有着怎样特异的思想艺术风采,只要它是这一民族的文学精品,就总能从中找到它从前代文学承袭创造的轨迹。当然,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又决不是孤立于世界文学发展之外的绝缘体。即使在长期统治我国的封建时代,也并非始终闭关自守,一贯排斥外国的影响。两汉魏晋,特别是唐宋以来,印度文化,就曾给予我国文化以深刻的影响。以我国民间说唱艺术兴起于唐宋之际来看,那最初的形式“变文”,就兴起于寺庙间,是僧人用来宣讲佛教教义的一种形式。它来源于印度佛教讲唱经文的传入。后来“变文”演化为“平话”,直到宋代的所谓“说话”的四家数,也还保留有“说经,说参请”这一家。中印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在座的专家学者,都有很深的研究,是用不着我赘言的了。

我于1990年年末,曾带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印度,在新德里和加尔各答,都曾与印度文学院的学者、作家进行座谈交流。我们也访问过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的两所故居,访问过尼赫鲁大学的中文系,参观过美丽的泰姬陵,还在几位不同民族的作家的家里进行过联欢聚餐,受到印度文学界的热情招待,直到今天,仍保留着美好的印象。回国后,我特别请我院外事处组织我院研究建筑艺术的专家学者访问印度,以开拓他们的眼界。

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部长阿琼·辛格先生和印度驻华大使达斯·古普塔先生,在北京印度文化节的告别宴会上,都曾向我表示,由我院来接待印度学者访华代表团,他们就放心了。我们努力不辜负他们的信任,把这次接待工作做好,让印度贵宾访问中国期间生活愉快。今天,我们请我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教授主持这次研讨会,他是研究中国文学、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学的专家,我们相信通过这次研讨会的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一定能促进中印两国文学界和学术界的友谊与合作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