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松堂自序
6544100000009

第9章 民国时期(4)

美国人赚钱的方法,也真是无孔不入,而中国人则是有孔不入。有个中国同学,在街上被一辆汽车撞倒了,受了一点微伤。第二天就有律师找上门来,对他说:“照法律你可以提出诉讼,叫车主赔偿你的损失。你要是愿意起诉,你也不必操心,一切手续全由我们办。等到赔偿费要来了,给我们分几成就可以了;即使得不到赔偿费,我们也不向你收费。你可以坐在家里拿钱好了。”这位中国同学照中国的规矩,想着既然没有大伤也就算了,觉得不必起诉了。当时我在美国东部,景兰在美国西部,相距很远,到美国后还没有见面。暑假到了,我就到景兰住的地方过了一个暑假,又回纽约。回到纽约以后,看到在暑假中寄来的一封信,那是一家铁路公司寄来的。打开一看,里面写着:“听说你要到西部去旅行,请你坐我们的火车,可以买来回票,价钱打八折。”我心里奇怪,他们怎么会知道我要到西部去?而买来回票价钱八折,可以省不少的钱。我当时不知道有这个办法,来回都是买单程票,没有占到这个便宜。我想,铁路公司为什么叫买来回票而且打折扣呢?原来美国有许多铁路公司,到一个地方不只靠一条铁路线,要是在一家公司买了单程票,将来回来时是不是再走这条铁路线就不一定,很可能旅客要换一条铁路线。要是买来回票,那么旅客回来时就非走原线不可了。这家公司卖出了一张来回票,就等于它卖了两张单程票,虽然是打了折扣,但总比只卖一张单程票好。而旅客呢,虽然来回都必须走这条铁路线,不能再走别的铁路线换一个样子,但是也可以少花一点票钱,这就是两得便宜。各种交通工具在卖票的时候,都是这样打算盘。旅客也都知道买一张来回票,比买两张单程票便宜,不过我们这些不会做生意的人不知道而已。

在当时的美国,种族歧视是普遍的现象。听说在美国南部,这种现象更是显著。他们先把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白色人,一种是有色人,凡不是白人,都是有色人。黄人也是有色人。但是他们又把黄人分为中国人和日本人。日本强盛,美国人认为日本人要比中国人高一级。他们看见穿戴比较整齐的黄人,都先问:你是日本人吗?如果说不是,是中国人,他们的敬意就差得多了。他们对于中国人,有两种称呼,一种是Chinese,这是一般的称呼;一种是Chinaman,这是含有侮辱性的称呼。我们在街上走,在有些地方,往往有小孩子跟着叫:Chinaman!Chinaman!遇见这种情况,我们只好赶紧走开。往往有些房间出租,下边写着:“不租给有色人”或者“不租给中国人”。有个日本朋友告诉我说,他有个朋友到理发店去理发,刚坐在椅子上,那个理发师就问:“你是哪个民族的人?”他说:“我是日本人。”那个理发师说:“我不给日本人理发。”这个日本人就问:“你是哪个民族的人?”那个理发师说:“我是犹太人。”这个日本人说:“我的发也不让犹太人理!”站起来就走了。

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碰到一次美国的总统大选。到了投票的一天,我到附近的几个投票站看了几遍,也看了他们的选票。选票上印了一大串各党候选人的名字,选民只许在名字上打上同意或不同意的符号。原来美国选举总统,并不是直接选举,而是间接选举,选民所直接选举的并不是总统,而是总统选举人。各州的选举人都选出来以后,他们再到华盛顿开会,选举总统。所以选票上印出来的,是各党派所提名的总统选举人的名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间接选举慢慢地改为直接选举。不过没有改变选举的形式,在形式上还是间接选举。但是在各党所提名的选举人的旁边加上几个字:“为某人”,这个“某人”就是这个党的总统候选人的名字,就是说,这些选举人都是要投那个“某人”的票的。这样,这个间接选举在实质上就变为直接选举了。可以说是形式上没改,而内容上改了。中国有句话说:“换汤不换药”,说的是只改形式,不改内容。美国的这种办法,可以叫作“换药不换汤”。他们讲究的是实际不是形式,而中国这一方面倒是只讲形式不讲实际。我想这也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一种不同吧。封建主义办事,靠官僚。官僚主义有一个办事的方法,叫“瞒上不瞒下”。因为掌握官僚升降的人,是上,而不是下。官僚们只需在形式上作一点布置,瞒住上面的眼就可以了。下面有什么意见,他是不管的。“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这是官僚们做官的一个妙诀。当然也有上下都瞒的,叫“欺上瞒下”。美国大选时的选举票上,把两大党所提名的选举人的名字都印上,也印有几个小党所提名的候选人的名字。听说,新出现的小党,要想把它们所提名的人的名字印在选票上,是很不容易的,要通过许多的限制,经过许多的手续,还要交一笔保证金,保证这个党能够得到选民投票数的百分之几,如果得不到,保证金就被没收了,而且在下一次选举中,也没有印在选票上的资格了。所以选举基本上为两大党所垄断,所操纵。在投票和开票的时候,都有两党的代表监视,谁也不能在其中作弊。这就是互相监督。

在我去美国的时候,北京大学的“五大臣”也到美国了。有一个中国资本家名叫穆藕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办纺织业发了大财,他捐了一笔款给北大,叫送五个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出国留学,所给的费用,比一般官费学生都多。我们那时候的官费是每人每月九十美元,穆藕初给的费用是每人每月一百二十美元。北大选出了五个人:段锡朋、罗家伦、周炳琳、康白情、汪敬熙。当时称为北大“五大臣出洋”。清朝末年曾经派五位大员出国考察宪政,时称“五大臣出洋”,现在是戏用这个典故。还有一个孟寿椿,本来也可以去,但是因为名额限制,不能去。这五个人都自愿每月只要一百美元,把多余的钱凑起来增加一个名额,叫孟寿椿也去了,实际上是“六大臣”。在这六个人中,段锡朋和周炳琳都在纽约上了哥伦比亚研究院。罗家伦上了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两下距离不远,罗家伦一有空就到纽约来。我们这些北京大学毕业的和其他经过五四运动的人,同当时别的中国留学生显然有些不同。不同的是,对于中国的东西知道得比较多一点,对于中国政治和世界局势比较关心。缺点是英文比较差,社交比较差,穿戴比较随便。在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中,显然有两大派。一派就是像方才说的那些人,这一派以北京大学毕业的人为典型。还有一大派,不仅专业学得好,英语也流利,社交活跃,衣冠整齐,但对于中国的东西知道得比较少,对于政治不大感兴趣。这一派以清华毕业的人为典型。还有些人讲究搞恋爱,学跳舞,以及吃喝玩乐之类,这些人毕竟是个别的,是很少的一部分。当时的中国学生,男的多,女的少,女的不到男的十分之一,在恋爱问题上竞争是很激烈的。当时就有一个笑话,说是搞一次恋爱,要有一年睡不着觉。先是看中一个满意的对象,闹单相思,这要三个月想得睡不着觉。以后是进行追求,这要三个月忙得睡不着觉。追求有点成功,看起来有点希望,这就要三个月喜欢得睡不着觉。最后是吹了,前功尽弃,这又得三个月气得睡不着觉。这虽然是夸大其词,但是搞恋爱确实是极其麻烦的事。

在中国留学生中,大部分还是好好学习的,但是对于学位的态度很有不同。有些人不要学位,随便选课。有些人认为,只要个硕士学位就够了。因为要想得到博士学位,就要选一些学校要求选而实际上没有多大用处的功课。例如外国语,英文在美国当然不能算外国语,要得博士学位,必须要学第一外国语、第二外国语,那就是在英语之外还要再学两种外国语。有些学校承认中文也算是一种外国语,有些学校不承认。所以很多留学生,只要得一个硕士就够了。我是想要得个博士。我的想法是,学校所规定的那些要求,就是一个学习方案,它所以那样规定,总有一个道理。照着那个方案学习,总比没有计划,随便乱抓,要好一点。

在我上学的最后一年,景兰也从他所在的学校毕业了,也到纽约来上哥伦比亚研究院。这一年,河南的官费不能按时寄来了。当时在华盛顿,有两个留学生监督。一是清华的留学生监督,专管清华学生;一个是中国教育部的留学生监督,管各省去的中国学生。各省都按期把它们所负担的经费寄给教育部的留学生监督,他按期分发给学生。这时候各省都不能如期寄款给留学生监督。我们的学费和生活费都发生问题了。留学生监督向各学校作了保证,学费可以缓交,但是生活费他无法解决。这些留学生可以自想办法,各谋生路。办法之一,就是在附近找些小事,得一点报酬。比较普通的是在附近的饭馆内做侍者。这在美国是普通的事,做事的人并不觉得难为情,别人也不另眼相看。美国的学生这样勤工俭学是常事,有些人是因为父母的收入不多,不能供给他上大学;有些人是特意不靠父母,靠自己的力量上学。他们的想法是,只有独立,才能自由,经济上的独立,是一切独立的基础。我觉得,这种思想也表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不同。认为劳动可耻,能上不能下,这是封建主义的等级思想。不以劳动为耻,能上能下,这是资本主义的思想。我也在附近的一个饭馆里找了一点工作。任务是把顾客用过的盘子收拾起来送到洗盘子的地方。每天做一点钟,可以在那个馆子里吃一顿“正餐”,包括一汤一菜,一份咖啡,一份甜食,面包随意吃,当时定价美金五角。有一天,纽约中国城内有一个什么会,找一个中国留学生去讲演,他们叫我去了。讲的有点长了,耽误了上工的时间,我出了地下铁路的站门,赶紧往饭馆里跑,到了那里,营业已经开始了。老板大怒,说你以后也不必来了!我失业了。可是也得到一种补偿。不久我那次讲演的一个听众,写信给我说,他很喜欢哲学,现在正在读哲学史教科书,可是英文生字太多,查起来很费事。他想把每天的生字写下来,标明书的页数,叫我填上相当的中文字,每个字给报酬若干,他想叫我当他的“活字典”。我想这倒不算困难,即使有些字我这个“活字典”不行,还可以替他查“死字典”。我记不清每个字的价钱确切是多少,但是总的说起来,一天也不少于五角之数。后来我又到另一家饭馆找到一点工作。任务是刷盘子。这个工作比我原来那个工作还要省力一点。原来那个工作需要来回走动,在顾客多的时候,来回跑还来不及。这个工作不需要来回走,只是站在一个地方,等别人把用过的盘子送来以后,把盘子竖在一块木板上,然后把木板推进到一个水箱里,拧开水龙头,就有开水放出来冲洗,过一两分钟把水箱打开,盘子已经被冲得一干二净了。然后把盘子取出来,放在一起,等着别人来取。

我也向哥伦比亚大学请求过奖学金。杜威先生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信相当的长,最后一句话说:“这个学生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材料。”这个请求没有成功。据说是送进去的时间太晚了。不过他们也给了我一个闲差事,任务是管图书馆里面的中国报纸,工资每月八元。图书馆也订了几份中国报纸。所谓管中国报纸,就是中国报纸到了,由我到收发信件的地方把报纸取出来,送到图书馆中文书籍阅览室,把报纸上了夹子,放在架子上。这样简单的工作,也不是每天都有,因为当时的邮政交通靠邮船,不可能每天都有邮船从东方来,平均每星期有一次。我看到同学们中间有人收到新从中国来的信,就到学校收发室取出中国报纸送到图书馆。这样轻松的工作,大概也就是照顾吧。当时我有这三个财源,每月收入三十多元,再加上断断续续的官费,维持生活也就够了。

像这样对付,总算是把生活问题解决了。到了1923年暑假,我的论文答辩通过了,景兰也得到了硕士,我和景兰同别的同学一道,经过加拿大回国了。我们回到开封,母亲已经先到开封等候我们,把家都安置好了。我在出国前已有一个女儿,景兰已有一子一女,都跟着我母亲在老家,由我母亲抚养。这时这三个小孩都跟着祖母到了开封,全家大团圆。

这时候,河南的教育界也起了变化。原先的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升级了,改为河南的省立大学,定名为“中州大学”。师资缺乏,要靠我们这一批留学生回来补充。我们在回国之前,中州大学都已经同我们取得联系。我被内定为文科主任(相当于后来的文学院长),回到开封以后,就走马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