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香中别有韵
6544600000007

第7章 胜日寻芳翰墨中——悦读悦写(6)

先来看看影片中的“小家”。江浩是一个海归高才生,他愿为国家出力而参与了南水北调工程,也正因如此,他的女儿迫不得已只能在农村念书,与爷爷两人相依为命,这对江浩来讲,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愧疚。后来在工程的重要阶段,父亲病重,令他陷入了困难的抉择中,而他只能默默承受。另一个重要人物董望川,是工程的一线负责人,因为工作,长时间与家人两地相隔,在家也总是谈论工作,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他与妻子的婚姻也是危机重重。

这些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会面对的问题,也是关乎个人幸福生活的根本,我们不可能忽视这些,因为和谐社会的前提就是个人幸福,没有个人、家庭生活的幸福就谈不上和谐社会。

令我们最感动的就是影片中的“大家”情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民族精神。它体现在小人物与国家的关系处理上,江浩作为海归,没有选择更能赚钱的行业,而是认准了南水北调这一利益少、投入大但为百姓谋福祉的工程。也体现在家庭与国家利益的轻重先后上,董望川把他大半的时间花在了这项工程上,牺牲了与家人共处的时间,他对丈人的崇敬更能体现这点。还体现在师生的情谊上,当董望川得知学生江浩要为利益退出这项工程时,他毅然决然地断绝了师生关系,而当他看到江浩只是进企业参与工程时,他便坦然放下了责怪。这种“大家”情怀在影片中还有很多体现,不一一赘述,但中国人正是靠这种精神,创造了众多世界第一的奇迹。

这部影片是喜剧的,原因在于它成功地结合了小家与大家的联系。现在人们越来越趋于共赢的时代追求,于是小家与大家的结合也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也要求人们要处理好小家与大家的关系。这便联系到了我们所说的中国梦,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这既是层层递进,也是密不可分的,下一级是上一级的目标,上一级是下一级的基础,而国家富强说到底也是为了人民生活幸福,它们就这样环环相扣起来。

毋庸置疑,中国梦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目标,我们的职业观与价值观也因此形成。较之于上个世纪,在国家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了个人的幸福,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人性的完美呈现,这将带着我们向更大的幸福前进。

同学点评:《天河》这部影片感动了很多人,晓宇在这篇文章中探讨了影片中关于“家”的话题。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幸福,其背后有着很多为“大家”而牺牲“小家”的伟大之人,在国家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幸福不只来源于“小家”的和谐,更来自“大家”的强大。

(马晓薇)

英雄谁属——观《天河》有感

董秀梅

在那一刻,我深深地被震撼,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一条大河,沿着丹江北上,一路逶迤,经河南穿河北到北京!

碧波荡漾,一条清水长廊;两岸欢腾,一条绿色长廊!

这是影片《天河》带给我的最强烈的感受。南水北调,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福祉的战略性工程。为了此项事关人民生存与发展大计的伟大工程,无数工程建设者和沿线移民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董望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副总指挥,他与妻子周晓丹为工程忙于各自工作,聚少离多,原本稳固的感情渐渐暴露出问题。在技术攻坚阶段,董望川的学生也是最得力的助手江浩竟然离他而去,跳槽到一家高薪企业。同时住在库区的亲属坚决反对移民搬迁。种种压力纷至沓来。为了确保工程如期保质完成,董望川亲自坐镇一线,并推荐妻子周晓丹负责移民工作。在最关键的穿黄工程中,大型盾构机突然出现严重故障。当众人一筹莫展之时,江浩挺身而出,化险为夷。北京五棵松地铁站下,一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被创造。通水日期即将到来,所有人都在为工程的顺利竣工做着最后的努力……

这是一个是英雄的传说!英雄谁属?

英雄谁属?是像董望川、江浩那样千千万万为南水北调工程付出无数心血的水利人。当年大禹治水为了泄洪,改堵为疏,使万千民众免于洪水灾害,而今南水北调的“大禹”们同样为了万千民众饮水,日日夜夜奋战在水利工地上,有家不能回。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精神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如期竣工。我们不会忘记电影中江浩冒着生命危险修复大型盾构机的勇气与智慧,我们会记得董望川在妻子周晓丹仍在手术室时,他因为要坚守工程阵地愧疚而无奈离去的坚定的背影。

英雄谁属?是像周晓丹那样为了做好搬迁移民工作,面临村民的刁难、亲人的指责与工作的压力,仍然带病坚持工作的人民公仆。他们从做好自己亲戚的工作开始,以理服人,以爱暖人,以情动人,搬迁移民工作生动再现党民鱼水之情,官民船水之爱。周晓丹在滂沱大雨中的一跪,跪的是答谢黎民的恩情,跪的是人间大爱的至情!

英雄谁属?是千千万万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千秋万代而舍弃故土,牺牲个人利益的老百姓。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普通老百姓,虽然一度不理解,甚至以各种理由刁难,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还是牺牲个人利益,停办工厂,离开故土。“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没有老百姓的舍小家为大家,就不会有工程的顺利开展。老百姓对土地的浓情,对烈士的深情,爱感苍天,情涌大河。

电影《天河》中通过水的流动变化和工程竣工的雄伟姿态,来衬托工程背后那些大公无私、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之人。其实,“饮水思源”下的镜像世界,是一个有爱的世界,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世界,是一个人性的世界,正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爱感苍天,情涌大河,英雄谁属,属于每一个为国家作贡献的黎民苍生。不信,请听:

今天我要对你说

地上有条年轻的河

清澈倒映两岸花

迷醉彩蝶水中落

天上的河

地上的河

天地大爱谁懂得

大爱谁懂得

一个是神仙神仙的故事

一个是英雄的传说

……

“浪淘尽”的壮阔与“清风徐来”的安静——《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的感情变化

安荻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便是苏轼在游黄州赤壁时写下的诗句,画面是那么的安静和谐。这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再往下看,你会发现苏轼心中的一些秘密。

1082年7月中旬,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的苏轼正驾着一叶扁舟游览赤壁。微风拂过,水面荡起涟漪,举起酒杯来吟诗,眼前的景色壮阔优美,他,还在幻想着自己脱离了人世,升入了仙境。多么舒适惬意的生活呀!但是,一个身怀抱负却无处施展的人,此时此刻就真的能如此洒脱吗?他的心里究竟是怎样想的呢?

客人开始吹箫,这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他问客人箫声为何如此悲凉,客人觉得自己太渺小,生命又太短暂,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羡慕长江的水无穷尽,所以只能把这些悲凉融在箫声中了。

苏轼却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变化,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羡慕的呢?我们不如赏赏这景色,看到了,就是自己的了。

客人笑了,再次饮酒,酒酣睡去,天已经快亮了……这便是前《赤壁赋》。全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人说,其实文中的这个“客”就是苏轼自己,全文便是他自己的一个心理斗争。先由景色写出心中欣赏美景之乐,用箫声引出自己心中怀才不遇的苦闷,把自己的无奈与哀伤写得淋漓尽致。读罢不禁让人心中生悲。但到最后,笔锋一转,安慰自己道:天地万物瞬息万变,而它们却又都是永恒的,何必羡慕滔滔不绝的江水呢?不如让自己过得闲适一些啊!

他的心里从喜到悲再到喜,让人读着不觉心酸。有人评价他是个“乐天派”,依我来看,谁会在人生遭受这么大的挫折后依旧随性洒脱呢?苏轼只不过是很会调整自己的心情,让自己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过得舒适一点罢了。

同样也是被贬后游赤壁,心里,确是另外一种想法。这就不得不说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了。开篇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幅壮丽的景象便呈现在眼前。诗人的心境,也不复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安静了。下面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更是何等的壮观,苏轼这个旷世奇才用他的笔,写出了他心中的豪迈与洒脱。

词的下阕便是“怀古”了。周瑜,年少有为。羽扇纶巾,谈笑间,便可让敌人的船只灰飞烟灭。可是苏轼呢?遭人陷害,被贬黄州,满腔的热血和抱负无处施展。所以,他的一点愁思,一丝怒气,便都在这词中了。

在词的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让人读着不觉有些哀伤,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这首词的豪迈之气。他广阔的胸襟在他的笔下展现了出来。

对比这两首诗文,前《赤壁赋》中,诗人从安静又有些淡淡哀伤的心境转为释然,让人读起来平静又有些感伤。而《念奴娇》词风豪迈,前面的语句丝毫看不出伤感,给人一种站在山巅傲视一切的感觉,让人读起来不觉振奋。

豪迈也好,哀伤也罢,苏轼总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是别人无法涉足的一片乐土。无奈他频频被人陷害,一贬再贬,让这位才子饱受折磨,令人不觉心酸啊!

一朝风雨,满地残红,湿了花香,几许悲凉,奈何世间无常……

同学点评:豪迈是他,婉约是他;豁达是他,悲观也是他。世事的无常造就了他复杂的心理,而苏轼将这种复杂的情感寄托在了他的文章中,也许这才是他文章的精华之所在。

(刘晓晓)

我看黄州时期的苏轼

张眸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

最后的最后,情愿相信东坡的释然。面对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情愿相信黄州的美景足以使他沉醉,忘记那些心酸,着手创作诗文,也许那一段时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他最风光的时期,最起码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他的诗歌从那时起最为鼎盛。

许是苏轼站在赤壁之上,遥望江水拍打着赤壁那红色的岩石,历史的风浪滚滚而来,此情此景,使他想起了周瑜,赤壁之战,周瑜在谈笑之间,便使曹操的战船灰飞烟灭,周瑜英姿勃发,从容指挥战争的样子更加重了苏轼怀才不遇的苦闷,于是将酒洒下江中,祭奠明月,也是祭奠自己怀才不遇的那颗心吧。

苏轼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此时的江水已不再是“惊涛拍岸”而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如此静谧的夜与几个故人在水中荡漾,真是十分惬意。不知不觉,传来幽怨的箫声。苏轼便忧伤起来,当他再次经过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时,没有了往日怀才不遇的忧伤,也没有了曾经郁结在心中的苦闷,而是引发思索,如此一代名将,也早已不复存在,何况如今的自己,像是沧海一粟,与鱼虾麋鹿作伴,何必还要苦苦纠缠于怀才不遇呢,将所有的一切释放到大自然中,当一个真真正正的农民,即使日子过得艰苦,但轻松,岂不快哉?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何苦执着于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此时的苏轼,真的愿意寄情于山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了。乌台诗案的过错也一样会随着时间渐渐淡去,一切也终究会成为历史。

还记得周瑜说过这样一句话:与其车尘马足,高官厚禄,不如乘轻舟,赏垂柳,笑看人生,一世风流。是啊,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我更喜欢说苏轼先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再创作了前《赤壁赋》,他的内心从郁结愤怒逐渐趋于平静,对也好,错也罢,一切都会随着时间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能做的,只有依靠时间,抚平伤口。芸芸众生,一切都需放下。

同学点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啊!张眸同学对苏轼黄州时期诗文的深入解读,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题目虽简单,但是写得很详细。正文部分结合苏轼的文章写出了他从苦闷到放下的过程,很是精彩。但是,苏轼是否真的放下了呢?即使他多次劝过自己,但是他真的能摆脱世俗,过自在的生活吗?值得思考哦。

(安荻)

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

王文欣

失意苦闷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得皇帝赏识,才华出众,可谓是旷世之才,未来充满辉煌,一切正春风得意。然而纵观中国历史,太多优秀的人总是被驱逐,正义使他面对政治的弊端时选择直言不讳,自然会得罪损害一些人的利益,就这样遭人妒恨,背负着“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带着官场与文坛泼给他的脏水走向了这个肮脏贫苦的黄州小镇。

平静旷达

到黄州,昔日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艰苦的生活环境。体味了人生的大落之后,苏轼虽觉得人生虚幻,但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在积极探索,逐渐化为超然旷达之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中的风雨既属寻常,那自己的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这是在经历了人生沉浮,千帆过尽后归于平静的淡然。

了悟释然

黄州的经历给苏轼带来的绝不止流传千古的佳作,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自我剖析反省,把儒家的浩然之气,道家的虚无、看穿顺逆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达观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