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先秦卷
6545300000016

第16章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总论(16)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中华民族的无数优秀分子、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就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对国家强盛、文化繁荣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彰显了对道德软实力的重视。老子《道德经》提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古代的明君贤臣认为要实现国家意志和赢得他国的尊重,应当行“王道”而弃“霸道”,取得他国的认同和理解。处理国家的矛盾主张“和为贵”,反对以强凌弱;解决与他国的冲突强调“以德服人”,“攻心为上”,反对穷兵黩武。即使在硬实力对撞的战争中,也强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道德文化的熏陶、价值观的导向,使得“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70]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主张人与人应当仁爱和谐,崇尚“己欲立而欲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观点,这对培养中华民族的人道精神,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许多仁人志士,在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下,关心国家和民间的疾苦,生发了“先人后己”的价值取向,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原则,增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沧桑巨变,我们的民族总是坚守着一份对于真善美的崇高而纯粹的追求,孜孜不倦地实践着道德生活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原则,有一种道德的韧性和不屈的志节,充溢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价值坚执和视死如归的民族正气,这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实力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只有这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当我们为祖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的同时,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加强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研究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清理总结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传统,开掘其源头活水,发现中华民族道德文化进化演化的规律,这无疑有助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促进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伟大复兴。

注释:

[1](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概论》,何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3~184页。

[2](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概论》,何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4页。

[3]参阅(美)罗伯特·所罗门著:《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张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页。

[4]孙利天:《死亡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5](法)勒维纳斯著:《上帝、死亡和时间》,余中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9页。

[6](德)包尔生著:《伦理学体系》,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7]参阅高兆明:《道德生活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William Edward Hartpole Lecky, History of European Moralas: From Augustus to Chalemagne, Longmans, Green, And Co. London 1905, p.130.

[9]张岱年:《生活理想之四原则》,《张岱年文集》第1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页。

[10]同上书,第195~196页。

[1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7页。

[12](德)豪克:《绝望与信心》,李永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2页。

[13](英)勒基著:《西洋道德史》(6卷),陈德荣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著者序”,第4页。

[14](法)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7~158页。

[15](英)勒基著:《西洋道德史》(6卷),陈德荣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著者序”,第2~3页。

[16](英)奥克肖特:《巴比塔:论人类道德生活的形式》,张铭译,《世界哲学》2003年第4期。

[17]同上。

[18]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3页。

[19](苏)季塔连科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愚生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96页。

[20]参阅(英)奥克肖特:《巴比塔:论人类道德生活的形式》,张铭译,《世界哲学》2003年第4期。

[21](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78页。

[22]高兆明:《道德生活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23]同上书,第8页。

[24]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载《王国维学术经典集》附录,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5]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参阅《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6]转引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1页。

[27](美)范德(Edward L.Farmer):《朱元璋与中国文化的复兴》,参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5页。

[28]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29]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30]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31]章太炎:《革命之道德》,《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21~322页。

[3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317~318页。

[33]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言治》季刊第3册,1918年7月1日。

[34]《艾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95~197页。

[3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36]参阅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该书多处言及新的轴心时代,并认为21世纪的新文明将是人类第二个轴心时代的文明。

[37](德)弗洛姆:《人的境遇》,参见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页。

[38](苏)科恩:《自我论》,佟景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44页。

[39]黄建中:《比较伦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40]《十六世纪的中国》,转引自《中国传统道德·德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

[41]参阅黄建中:《比较伦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2~92页。

[42]参阅程凯华等编著:《中国传统美德》,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7页。

[43]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杂志》第13卷第10号,1916年10月。

[44]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杂志》第13卷第10号,1916年10月。

[45]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46](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14页。

[47]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9~650页。

[48]同上书,第650页。

[49]《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4页。

[50]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9页。

[5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9页。

[52]方志敏:《死》,《方志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页。

[53]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54]罗国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罗国杰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页。

[55]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56](法)弗朗索瓦·于连、狄艾里·马尔塞斯:《(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远西对话》,张放译,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57]陈赟:《中庸的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2页。

[58]同上书,第13~14页。

[59]同上书,第14页。

[60]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1页。

[61]Robert Redfei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56.

[62]余英时:《从史学看传统》,《史学、史家与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63]余英时:《从史学看传统》,《史学、史家与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64]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65]恩格斯:《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4页。

[66]罗国杰:《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9页。

[67]李泽厚:《试谈中国的智慧》,《中国思想史论》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308页。

[68]同上书,第308~309页。

[69]冯天瑜:《中国古文化的伦理型特征》,《江海学刊》1986年第3期。

[70]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29~4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