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先秦卷
6545300000018

第18章 远古至战国道德生活的基本状况(2)

2.尧舜鼎立中华道德的架构与规模

尧,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古代传诵的道德榜样。尧为黄帝之曾孙高辛即帝喾之子,名放勋。尧13岁时被分封在陶,15岁时改封在唐,古时人们以地为氏,故号陶唐氏,故又称唐尧。18岁时取代挚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崇尚火德和白色,即位后定都平阳的安邑即今山西平阳县。尧的时代,是部落与部落联盟林立的时代。尧即帝位后,非常注重处理部落内部之间以及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关系,主张用道德来治理天下。在位期间,选贤与能,协和万邦,平章百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德治,被后世许多学者和政治家认为是中国古代德治仁政的奠基人。《尚书·尧典》载: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柔远能迩,淳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尧处理政务敬慎节俭,明察四方,善于治理天下,他思虑通达,宽容温和,对人恭敬,唯才是举,他的功德泽被四方,至于上下。尧治理天下注重发扬传统美德,使氏族内的各家族均能亲密团结,和谐与共。家族和睦以后,还能明辨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明辨了,又能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于是天下众人也就和睦协调了。尧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总是身体力行崇高道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生活十分节俭。据《韩非子·五蠹篇》载:“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养,不亏于此矣。”尽管生活十分菲薄,但他一心为公,对民众很负责任。“尧存心于天下,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说苑·君道》)尧本人十分热爱人民,有爱民如子弟之说。同时他还注重在人民中树立道德典范,教导孝慈仁爱。《淮南子·修务训》载:“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都,南道交趾。放讙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鲧于羽山。”尧年老后,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肖,到处访求贤能的人,最后接受众人的推荐,并经过慎重的考验,把职位禅让给了舜。尧很清楚,“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可是尧“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记·五帝本纪》)。

由于尧功业卓著,品德高尚,后世子孙对他备加推崇。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司马迁赞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史记·五帝本纪》)尧的仁德像天一样没有尽头,智慧像神一样深不可测,接近他如太阳般和煦,远望他如云彩般绚丽。尧克明俊德,平章百姓,他以“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的伟大人格,“照临四海,经纬天地,宽容覆载,推贤尚善,不懈于位。其为治,不仅过着‘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之羹’的素朴生活,而且其削心约志,‘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更有奖励农桑,表彰孝慈,‘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存养孤独,赈赡祸亡之家诸多举措。‘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3]尧凭借其高尚道德品质与伟大人格赢得了后世诸多敬重与推崇,成为儒家道统的先驱人物和开启山林的关键人物。

舜,姓姚,名重华,属有虞氏,故又称虞舜,排在五帝之末,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古代传诵的道德榜样。舜是黄帝、颛顼之后世子孙。发展到舜之父亲瞽瞍时已经变成庶民。舜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其父瞽瞍又娶壬女为妻,不久生下了象。舜的父亲糊涂固执,后母泼辣凶悍,弟弟象骄傲粗野。瞽瞍受后妻及象的蛊惑与胁迫,他们联合起来多次想杀掉舜。有一次,他们叫舜修补谷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瞍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不知去向。幸好舜当时戴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于是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到地上,一点也没有受伤。瞽瞍和象并不因此罢休。又有一次,他们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后,瞽瞍和象在地面就把一块块土石投下去,想把井填满,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里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了家。舜屡次死里逃生,然而他并不计较父母及弟弟象的凶狠残酷,反而对父母更加孝敬,对弟弟更加友爱。舜以孝敬双亲、友爱弟弟闻名乡里,他对弟弟象的照顾十分周到,达到了“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的程度。正是由于他道德品质高尚,所以深得乡党朋友称赞和爱戴。《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到了哪里,就把勤劳谦让的美德撒布到哪里,哪里的人们就受到感化。人们爱戴他,拥护他,以至到了热烈的程度。人们完全自觉自愿地追随着他,人数之多,一年就成村落,二年就成乡镇,三年就成都市。可见他高尚道德和人品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汉代刘安编撰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对舜之德行影响的论述:“昔舜耕于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墝埆,以封壤肥饶相让;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当此之时,口不设言,手不指麾,执玄德于心,而化驰若神。使舜无其志,虽口辩而户说之,不能化一人。”舜之德行纯粹,人品高尚,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功效。

舜30岁的时候,正遇到尧寻找继承人。许多人向尧推荐了舜。尧也听说过舜的孝行,便决定考察舜。“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还赐给他很多衣服与乐器,马匹与牛羊。舜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后更加勤勉修德,待人以诚,与人为善。尧还用各种方法考验舜,舜都能经受住各种考验。《尚书·尧典》记载,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五典”指五种伦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将其概说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百揆”指管理百官的官。舜重视和赞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民众都能因他的重视和赞美而自觉地遵从信守这五种伦理道德规范。舜后来被提拔到管理百官的职位,由于他勤于政务使得各种政务而变得有条不紊。舜在明堂四门迎接来自各地的宾客,所有的宾客都对他的接见肃然起敬。舜担任主管四方山林的官职,由于他自己的亲历考察和多方巡视,能做到在大风雷雨中行走山林不迷失方向,使得“虎狼不犯,虫蛇不害”。

舜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后,不念旧恶,以德报怨,不仅使父母双亲和弟弟深受教育和感动,使他们改变了原来丑恶的品质,而且也改造教育了不少部落联盟的成员,形成了一种“德化”的局面。舜在当政期间,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以此来赢得人心,形成合力。从前高阳氏有富于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得到他们的好处,称之为“八恺”,即八个和善的人。高辛氏有富于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称之为“八元”,即八个善良的人。这十六个家族的人,世世代代保持着他们先人的美德,没有败落他们先人的名声。到尧的时候,尧没有举用他们。舜举用了八恺的后代,让他们掌管土地的官职,以处理各种事务,都办得有条有理。舜又举用了八元的后代,让他们向四方传布五教,使得做父亲的有道义,做母亲的慈爱,做兄长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谨,做儿子的孝顺,家庭和睦,邻里真诚。舜的儿子商均不成材,舜就禅位给禹。

在舜的时代,出现了天下太平、凤凰来仪的景象。也正因为如此,舜在中华民族道德发展史上,受到后世多方面的推崇。孔子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舜帝用自己对德行的身体力行和拳拳服膺成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始祖。《史记·五帝本纪》中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正是舜帝作为中华道德鼻祖的历史记载。舜帝“勤于民,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他齐七政,定五年巡狩之制;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行厚德,远佞人;惩恶扬善,举贤任能,是早期中国社会公仆的杰出代表。他以德化人,以德感人,以诚待人的精神,数千年来一直为中华民族所敬仰和尊崇。

唐虞之治是一个“以道设教,圣德达于天的时代”[4],人性自然素朴,天下归于大治,正如王阳明所说:“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传习录》下)一代伟人毛泽东挥笔写下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壮丽诗篇,深切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道德始祖尧舜的景仰敬崇。

三、诸神崇拜、禁忌显示的道德生活画面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和道德生活的萌生时期,是一个生产资料公共占有、人们共同劳动、劳动产品平均分配的社会。其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是以血缘亲属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由几个近亲氏族联合起来组成的部落,是原始社会组织的最高形式。原始社会的道德同原始宗教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二者是相互交融、未及分化的。原始宗教的全部历史,由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个阶段依次演进所构成,自然崇拜始于氏族社会之前,祖先崇拜延续到文明时代之后。在没有权力意识的人类社会初期,原始宗教作为氏族向心力的精神纽带,团结全氏族成员同心同德,克服和战胜自然力、社会力。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当时主要是部落战争)培养和造就了一个个具有杰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技艺高超、智慧出众、英勇无畏的部落领袖。这些部落领袖兼任宗教领袖,受到人们的神化与崇拜,成为集体意志的表征。

1.原始诸神崇拜及道德意蕴

原始时代的精神意识笼罩在巫术或诸神崇拜之中。在氏族社会生活中,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包括人自身的肉体与灵魂均缺乏认识,无法解释,于是产生了诸神崇拜和巫术。“在原始人类看来,外在于人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充满神奇的力量的存在,它们仿佛随时随地都可能给人类带来难以招架的厄运。出于对这种神秘存在的无知,泛神论的思想充斥着人们的头脑,一种对于外部世界的恐惧情绪弥漫在人们的心灵深处”[5],基于恐惧心理而产生的诸神崇拜和巫术成为原始人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崇拜是一种观念形态,也是一种精神信仰,它反映了人们的精神状况和认识水平。崇,本义是高山,引申为神秘高大之物。《说文解字》指出:“崇,嵬高也,从山,宗声。”《诗经·周颂·良耜》有“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之说,“墉”指高大雄伟的城墙。拜,倾倒般的敬仰。被崇拜的对象往往具有高大雄伟甚至不可思议的特点。我国是多神祇信仰的国家。数千年来,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土生土长了形色各异的神祇,它们相互对立、融合,汇成了庞杂的神祇世界。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