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他人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和美德,它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他人面子,维护他人的尊严。
瑞德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某单位的杂志评审工作,这个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确实是一项荣誉,很多人想参加却找不到门路,也有人只参加了一两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瑞德年年有此殊荣,让大家都羡慕不已。
他在年届退休时,有人问他其中的奥秘,他微笑着向人们揭开谜底。他说,他的专业眼光并不是关键,他的职位也不是重点,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会给别人面子。
他说,他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鼓励,而少批评。
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来杂志的编辑人员,私底下告诉他们编辑上的缺点。
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个人都保住了面子。也正是因为他顾虑到别人的面子,因此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和杂志的编辑人员都很尊敬他、喜欢他,当然也就每年找他当评审了!
年轻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为有见解,自以为有口才,逮到机会就大放厥词,把别人批评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他自己则大呼痛快。其实这种举动正是在为自己的祸端铺路,总有一天会吃到苦头。
可以说故事中的瑞德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的做法既维护了他人的面子和尊严,也让他人明白了杂志的不足和缺点,所以当然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
1960年当选牛津大学校长的英国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曾提出过人际交往的四点建议:
(1)尽量让别人正确;
(2)选择“仁厚”而非“正确”;
(3)把批评转变为容忍和尊重;
(4)避免吹毛求疵。
这些建议可以说都是围绕着尊重提出来的。
在某种意义上,不加掩饰,直接表露或宣泄是无能、自私的错误表现,它只会恶化事端,造成大家都不愉快的结局。掩饰并非虚伪和造作,只是选择适当的语言和时机做适当的事情;相反,没有任何掩饰的人必然不能与其他人愉快和睦地相处。不要不顾别人的感受对他人的缺点大肆批评,也不要用尖刻的语言去伤害他人,不要取笑他人或是对别人感到不屑,这些都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表现,是你与他人愉快沟通交流的一大障碍。
1953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军。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苏军中尉翻译总理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
我方代表团的一位同志当场做了纠正。这使周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使司令有些丢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显得非常紧张。
这时,周总理及时地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恰到好处地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并慢慢重述了被译错了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并准确地翻译出来,缓解了紧张气氛。总理讲完话在同苏军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地同翻译单独干杯。
苏驻军司令和其他将领看到这一情景,在干杯时眼里都含着热泪,那位翻译被感动得举着杯子久久不放。
为什么在社交场合要特别注意为对方留面子、注意给对方“台阶”下呢?这是因为在社交场合,每个人都展现在众人面前,因此都格外注意自己社交形象的塑造,都会比平时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
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会因你使他下不了台而产生比平时更为强烈的反感,甚至与你结下终生的怨恨。同样,也会因你为他提供了“台阶”,使他保住了面子,维护了自尊心,而对你更加感激,产生更强烈的好感。
因此,我们不但要尽量避免因自己的不慎造成别人下不了台,而且要学会在对方可能不好下台时巧妙及时地为其提供一个“台阶”。否则,很可能会由于方法不当,本来是帮助对方下台,结果反而弄得对方更尴尬。这里也有几点应注意:
1要不露声色
既能使当事者体面地“下台阶”,又尽量不使在场的旁人觉察,这才是最巧妙的“台阶”。
有一则报道很能启发人。一次,一位外国客人在天津水晶宫饭店请客,请10个人要3瓶酒。饭店女服务员小叶知道10个人5道菜起码得有5瓶酒,看来客人手头不那么宽裕。
于是,她不露声色地亲自给客人们斟酒。五道菜后,客人们的酒杯里的酒还满着。这位外宾脸上很光彩,感激小叶给他圆了场,临走时表示下次还来这里。如果小叶想让这位外宾“出洋相”太容易了,但那样就会失去一位“回头客”。善于交往的人往往都会这样不动声色地让对方摆脱窘境。
2巧妙借助幽默语言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一句幽默语言能使双方在笑声中相互谅解和愉悦。作家冯骥才在美国访问时,一位美国朋友带着儿子到公寓去看他。他们谈话间,那位壮得像牛犊的孩子,爬上冯骥才的床,站在上面拼命蹦跳。如果直截了当地请他下来,势必会使其父产生歉意,也显得自己不够热情。于是,冯骥才便说了一句幽默的话:“请你的儿子回到地球上来吧!”那位朋友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结果既达到了目的,又显得风趣。
3要注意尽可能地为对方挽回面子
有时遇到意外情况使对方陷入尴尬境地时,你在给对方提供“台阶”的同时,如能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帮助对方挽回面子,及时为对方面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也会使对方更加感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