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简史
6583900000030

第30章 孔子和老子

下面,我们要对中国的两位圣人进行介绍,他们分别是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圣人,就生活在人类历史的“青年期”,即公元前6世纪。

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对中国早期的历史发展进行过介绍,但这种历史到现在也并不明确。我们只能寄希望于那些考古学家以及探险家,但愿他们能够像解读欧洲历史那样,来对中国早期的历史发展进行全面了解与整理。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其最早时候的文明应该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国文明与苏美尔以及埃及文明相似,都有着日石文化的特点。遥远的原始时期,中国人的部族是以祭坛为中心的,君主兼理祭司职务,在祭坛进行季节性的祭祀仪式。那时最早的城市生活,可能与1000多年前玛雅人的相差不多,同时与六七千年前的苏美尔人以及埃及人也相似。

最初,中国人的祭祀也是以活人为祭礼的,但进入有史记录之前,便早改为了动物祭祀的习惯了。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之前[17],文字已经在中国出现,那就是象形文字。中国文明的发展也经历了北方游牧部落的不断侵略,这与欧洲西亚文明发展受到其他游牧民族侵略的发展过程几乎一模一样。那些习惯侵略他人的游牧民族,其生活方式和所使用的语言都有相似之处,将他们的出现进行排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匈奴人、蒙古人、土耳其人、鞑靼人。这些游牧种族总是处于反复的分化、混合过程中,就和日耳曼人差不多。所以,游牧民族的变化最多只是名称的不同,而实质却没多少改变。

最早使用马匹的游牧者,应该是蒙古族。公元前100年的时候,他们已经发现了铁矿的存在。于是,这些生活在东方的游牧民族最终取得政治上的合并,开始以征服者的身份向文明区域进军并定居。

对于最早的西方文明来说,他们并不是闪米特人文明,也不是日耳曼人文明。而中国最早的文明,应该也不会是蒙古人的文明。根据推断,中国早期的文明大概来自于浅黑色人种,这和苏美尔、埃及等文明是一样的。有历史记录显示,中国文明在初期便拥有了征服与混合的经历。至公元前1750年左右,中国已经有了非常庞大的国家体制,它们由城邦、诸侯组成。诸侯们各守自己的城邦,但必须臣服于拥有祭司权职的皇帝,按期向皇帝进贡。公元前1125年,商朝结束,而周朝迅速崛起,并把持着中国统一的政权,虽然周朝的力量并不是很强盛。周朝存续的时间,刚好是阿育王统治印度、托勒密统治埃及的这一段时间。周朝灭亡之后,中国的领土被分裂开来。那些臣服于皇帝的诸侯相继独立,中国境内多个诸侯国成立。此时,匈奴人正不断发起侵略,并且拥有了自己的领土与子民。根据对中国历史有所研究的专业人士的说法,在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中国境内约有五六千个诸侯国。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指这一时期了。

虽然各国都会经历战争、变化,但文化交流却是自由的,同时,区域性的文明、艺术也层出不穷。当我们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在中国,同样有着马其顿、雅典、佩尔加蒙等这样具有精神文明的城市。不过,我们对这些知识了解得还不够全面,至今还没能进行全面整理,只能这样大致进行说明。

早期中国的分裂,让一些具有学识、懂得哲理的文明人物相继出现,这就如同希腊、犹地亚等国家因为被征服而出现先知是一个道理。因为连年的争战,因为生活的不安定,激发了学者的智慧思想。孔子就是这样,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而且曾经做过鲁国的官员。后来为了给年轻人传播知识,他还办起了学校。对于当时纷乱、缺少秩序的社会状态,他非常不解。所以,在政治、生活各方面,他都进行了理想建构。为了让自己的建构成真,为了找到一个肯接纳自己思想并极力去实施的国家,他开始在各诸侯国之间进行游走。不过,孔子并没有如愿以偿,没有哪位君主想要按他的思想去治理国家。虽然他也曾经遇到过赞同自己思想,并有一定理想的皇帝,可最终,还是因为皇帝听信奸佞者的进言,而让他的理想建构化为了泡影。历史非常有意思,柏拉图在一个半世纪之后,就很幸运地遇到了这样愿意听从自己意见的迪奥尼修斯国王,最终他成了西西里岛叙拉古国的政治顾问。

孔子的一生非常不幸,他生不逢时,生活贫困,最终于郁郁不得志中离世。孔子死后,其主张与思想在中国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得到认可,并成为引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起源。儒教被中国人称为“三教”之一,而其他两教,则分别是道教、佛教。

孔子的思想主旨在于圣人君子之道的传播。他将精神修为看作个人的重要部分,这和释迦牟尼的教义主旨相似,与希腊人对精神的认知坚定不移相近,与希伯来人坚持追求真理相同。在所有的人类文明倡导者中,孔子是最看重公众精神的人。他因为人民生活的动荡和世界的不安定痛心不已,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为了让世界变得秩序、谦和,他极力主张人类应该从自身开始,加强修为的培养。他教诲人类,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把持,认为社会生活应该有着全面而完善的秩序。在他看来,一个堪称君子的人,必须要严于律己,并心底无私、言行知礼。也正是因为如此,君子应有的高大形象就这样出现在人类心目中,并成为中国人一生追求、苦修自我的最终人生目标。

老子出生于春秋时期,曾于周朝国家图书馆供职。相比孔子思想,老子的思想更加难以理解,也更富有模糊、玄奥感。但他思想的主旨大意是让生活于世俗中的人们,时刻保持对名利的淡泊态度。这与斯多葛主义[18]有所相似,即追求简洁、淡漠的生活态度。老子创作的作品虽然文字不多,但理解起来却并不容易,有如猜谜一样。他死之后,他的学说因为不能被人理解而产生曲误,也因此,老子学说被赋予了神秘、教条的色彩。这与释迦牟尼的教义有相同的遭遇。人类精神文明的“童年期”所产生的思想以及那些荒诞不经的传说,与后来人类“青年期”的新思想相比,总显示出矛盾。于是,人们会给这新思想加入很多并不合理的甚至奇怪的旧仪式混合,印度曾经如此,中国也是这样。现在中国的道教、佛教,同样是带有寺庙、僧侣、祭祀等内容的宗教样式。即使它不体现在精神上,但形式也和西方早期旧宗教的风格相似。但孔子的思想与它们不一样,其内容明确,语言清晰,目标直接,后人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在中国,对孔子与老子的认可带有地域性。通常,黄河流域,即北部地区,对孔子更加拥护。而长江流域,即南部地区,则对老子更有感情。这让南、北人民之间,形成鲜明的精神冲突,也就是地域冲突,甚至是北方人、南方人性格、为人方面的特征冲突。

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其内部分裂达到最尖锐时期,周朝逐渐没落,国家权威消失于无形。老子就在这时辞去了自己的职务,隐居于乡间,过起淡泊的生活。

那一时期的中国,齐国、秦国、楚国三国国力最强,而齐、秦两国居于北方,楚国则居于南方。这些国家都想要扩展自己的领土、强大军队,于是,齐国与秦国结为友好邻国,一起攻打楚国。很快,楚国不敌两国兵力,只得屈服于两国,并将自己国家的武力解除,从而走向和平。随后,秦国国力不断壮大,至阿育王统治自己国家的时期,秦国已经将周朝的权力据为己有,与此同时,秦国君主嬴政,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霸于全中国的帝王。

秦始皇嬴政相比亚历山大应该要幸运得多。他在位36年,在他的治理下,国家实现了真正的统一,而且中国也揭开了强大、昌盛的新篇章。秦始皇掌权时期,不但与匈奴人对抗,还依靠强大的国力,在边界修建了至今都让人叹为观止的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