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简史
6583900000051

第51章 欧洲君主制 议会制 共和制的政治实验时代

当拉丁教会被分裂,罗马帝国的衰落也不可抑制。自从进入公元16世纪以来,欧洲的人们便一直在寻找一种更好的、有创意的,可以适应新社会的方法。回看人类历史,虽然国家不断更迭,语言、民族也不断变换,但以宗教、君主制度而保持的社会形态却始终最为稳固,人们的生活也因此而变得稳定。对于近代欧洲来说,朝代变化并不重要,这一时期,历史开始转入人们对政治、社会生活不断实验的过程中来。

自从欧洲进入16世纪,世界的政治都在不断变化,只不过,那种社会与政治相适应的格局并没有多少主观意识的变革。当历史条件变化加速,这种变革的适应是很不容易的。而且,这样不积极的变化、无意识的变革,远远不能适应历史的变动。所以,从这一世纪开始,历史中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在某种程度上总体现着不平衡,其中美好只占少数,而更多的则是无事生非。所有人都在期待全新的、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有所选择地进入变化中的社会模式。

那种用征服而获得的更新状态,在人类历史中持续了上千年之久。到底是什么条件发生了改变,从而打破了这种原有的平衡状态呢?原因非常复杂,而且各有不同,当然这是事物的本质。但就其最主要的变化来说,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因为人们对事物认知能力不断增长,最初身为知识分子的小群体,现在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而在近500年时间里,传播的速度得到增加,这让受到传播而接受影响的人口越来越多。

不过,人类生活的变化,多数来自于人们精神层次的变化。这种变化与知识传播的影响相适应,并进行了微妙结合。人类对于日常生活以及最低愿望的满足,已经慢慢不能感受到幸福,他们开始向往更开阔的生活以及个体的自我展现。从那些世界普遍认可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大宗教身上,就可以看出这相同的特征。它们利用旧宗教所没有的东西,使人们的精神层面受到影响。和过去那些通过迷信、血腥、祭祀等方式的宗教相比,这些宗教的影响与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于是,它们带动人们,开始对尊重、责任等问题产生意识,并慢慢从中得到发展。

文字书写的更进与运用,是人类政治、社会生活最为重要的进步表现,这让很多国家以及各种政治得到有效订立与施展。而运输工具则是政治、社会生活进步的第二重点。人们先是用马代步,再是向着骆驼、车辆、道路完善等的不断变化,最后形成的铁路更大大增加了人类各种事物的效率。第三个重点应该是货币的形成,这对人类经济、债务、贸易甚至是所有权都意义重大。而与这些重点相应的,则是国家领土的变化,人们开始不断想要扩张领土,这让地方神的信仰消失,而混合神、世界宗教的时代形成。如此,有关历史记录与地理知识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使人们大开眼界,深深感受到自我知识的不足,于是对知识展开全面的渴望。

亚历山大城的科学研究曾经被无情地中断,日耳曼人、蒙古人、宗教争端、传播性瘟疫,都让人类政治、社会生活受到巨大重创。当文明再一次从这些纷争中跳出来时,奴隶制的生活形态便被改变了。而造纸术和印刷术为人类提供了知识传播的原材料,于是,科学、知识在各地得到逐步恢复。

进入16世纪,研究成为必然,很多设计、发明被推到公众眼前,它们对人类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些设计与发明囊括了生活的很多部分,让人们了解了人际、合作等重要因素。同时,其他的设计与发明也加快了脚步。不过,人们对这样的生活似乎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这种感受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那场罕见的灾难出现,人们的思维才得到新的变化。在这之前,人们对不断出现的发明与设计,并没合适的应对方法,包括历史学家也是如此。在过去的400年时间里,人们好像是一直处于沉睡期的囚徒:当让他们得以容身的监狱着火时,他们并没有害怕,而是将不断飞溅的火花以及声响当成梦的一部分,丝毫没有想过,这是生活即将被改变的前奏。

历史的发展是整个社会产生的故事,它不属于个人,所以,历史记录的最重要发明就变成了对人类沟通所起作用的发明。在16世纪,历史新鲜事物的重点应该是纸质印刷品的发行,以及航海罗盘的发明。纸质印刷品让政治活动产生变化,让教育、信息、知识等都变得更加快速、普遍。而航海罗盘则将地球的形状进行证实。另外,与这两样东西一样重要的,还有来自中国人发明的火药与枪支。在这时,它们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战争中去了。这种应用,将人们赖以安全的城堡摧毁,同时也将封建思想进行了清除。君士坦丁堡因为它的出现而被土耳其征服,秘鲁、墨西哥也因它的出现而成为西班牙的手下败将。

到公元17世纪,科学出版物开始增加,虽然这种出版物并不是太抢眼,可却让人们产生更多的创新思想。在那些曾经走在时代前端的伟人中,弗朗西斯·培根的名字尤其引人关注。他曾经是英国的大法官,也曾与哲学家吉尔伯特一起学习,可以这样说,培根可以做吉尔伯特的代言人。他对实验、观察最为提倡,曾经在一本《新大西洋》的书里,通过趣味的乌托邦故事来鼓舞人们,并将自己一心为科研而努力的决心表达出来。

后来,伦敦、佛罗伦萨都相继成立学会,而其他国家也同样成立了专门支持人们对科学进行研究、交流以及发表成果的机构。正是这些对科学进行研究的群体,长时间以来,为欧洲以及整个人类创造了很多发明。同时,这些群体将一度主宰人类思想的神学进行全面颠覆与批评。

虽然公元17世纪~18世纪并没有出现比纸质印刷品和航海罗盘更轰动一时的发明,但这一时期,人们对科学知识有了大量的积累和认知。所以,在时间进入到19世纪后,科学发明的硕果才获得大丰收。而这时,世界地图已经开始进行绘制,探险也出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岛这3个地方最早在地图上出现。英国冶铁业在18世纪开始以煤炭为主要燃料,这让铁价得到有效降低,同时,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铁铸造工具。另外,机械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科学如同天堂生长的树木,不断茁壮地开花、结果。到19世纪,科学的研究硕果不断获得丰收,而这些硕果在日后依旧持续得到发展。最早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现代机械是蒸汽机、轮船,再就是与生活相关的铁路、钢铁、桥梁等。在这时,人们需要什么材料,就可以通过研究来获取。后来,被人们视为奇迹的、挖掘更多发明成果的电学,也被发现了……

我们说处于16世纪的人类社会及政治生活,就如同失火的监狱和沉睡的囚徒。在那时,欧洲人似乎还沉睡在想方设法延续拉丁帝国的美梦中不能醒来,他们心中,只有罗马帝国才是最神圣的。可是,这种想法被一些外在的荒诞所破坏,这就好像我们经常会做一些不受自我控制的梦一样。当查理五世的身影还在人们的梦境中出现时,亨利八世却与路德将这个梦撕成了碎片。

公元17世纪~18世纪,拉丁帝国的美梦最终变成了独立君主统治制度。这期间,每个国家的历史似乎都不能脱离对君主制度的创造与巩固,而且,每个君王都有扩展领土的野心。当然,这种想法或者行为总是遭到其他国家的抗议,随着贸易与工业时代的到来,这种想法也受到了国内商人、富人的反抗。所以,这种扩展君主地位及领土的想法并没取胜,它们之间,总是今天这个国家居首,明天那个国家称霸。而且,有的时候,这个国家的人民还在将国王奉为太阳与中心,可与他相邻的国家,却已经由商人阶级推动,让国家进入共和统治状态了。这种悬殊的对比,反映出这个时期的政体具有强烈的实验性质和浓厚的地域色彩。

当时的欧洲国家,大臣是国王身边重要的人物,如果这个国家是基督教国家,那主教则永远是国王不可缺少的支持者,他将担任着国家重要的职务。

在此,我们不会对那些频繁变动的国家政治进行全面讲解,只能大致讲几种情况。当时的荷兰,商人们开始信奉新教派,以共和党人自居,他们完全不再接受查理五世的儿子菲利普这个统治者的管理。此时的英国,虽然已经在亨利八世、伊丽莎白女王以及两位宰相的管理下,打下了君主专制的基础,但却因为詹姆斯一世以及查理一世而毁于一旦。其中,查理一世因为背叛国民,在1649年被砍头,从而让欧洲政治发生了大转折。于是,英国在1649~1660年这段时间,是以共和国制度存在的。当时的英王权威有名无实,经常被议会压迫。但到了乔治三世称王时,这种状况因他的不懈努力而有所好转。但此时的法国却成了欧洲境内成功实施君主制的国家,这除了国王路易十四的能力非凡之外,黎塞留与马萨林这两位宰相的作用也相当重要。

在欧洲的众国王当中,路易十四确实堪称典范。从权力方面来说,他非常能干,其野心也超过了对君王之位的热情。他利用现在仍然为人称道的外交政策,以及全力为国家树立的尊严,将国家推向破产。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扩展法国领土,而且要将荷兰、西班牙都纳入自己的领土范围内。另外,他有着重建神圣罗马帝国的愿望,而且未来罗马帝国的皇帝就应该是法国的国王。在他看来,收买永远比攻打更实用。所以,英国国王、波兰贵族都在他丰厚的贿赂中甘心臣服,关于此,后面我们将会进行再次讲解。路易十四将国家所有的钱,都用在了收买、贿赂他人及国家上。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对于奢靡生活的追求,他的凡尔赛宫的宫殿大厅、墙面、喷泉等,无不受到世界人们的恭维与羡慕。

路易十四这种做法,成为欧洲政治及社会的一种潮流。那些独立国家的国王,无不大量运用自己可以使用的财富,对自己居住的宫殿进行奢华建造,而其他贵族也想尽办法修缮自己的城堡。这种行为大大带动了欧洲纺织及家具业的发展,那些精美的艺术品随处可见,比如雪白的雕像、金属制品、镀金制品、皮革制品,包括油画、音乐甚至是餐具、酒水。在这些奢华的装饰空间里,很多看上去奇怪的人在不断穿梭,这就是当时被称为“绅士”的人。他们总是穿着镶了花边的衣服,头上戴着闪闪发光的假发,脚上的高跟鞋艳丽至极,当然,他们必须要通过好看的手杖来维持自身平衡。同时,那些被称为“贵妇”的女性,将头发都梳成塔状,绸缎的长裙被金属支架撑起。在这些人当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不断搔首弄姿的路易十四。他这颗法国的太阳,根本不会照向底层社会,他也看不到那些在黑暗中因痛苦而变形的面孔。

在君主制度与其他各种政治实验混合存在的时代,日耳曼人的政治始终达不成一致。不过,还是有一些王公贵族,对自己的宫殿进行了像路易十四凡尔赛宫式的修建。但是,日耳曼人在经历了与波希米亚、瑞典的30年战争后,在后来的100多年时间里,整个德国都因衰退而呈破碎状。通过1648年的欧洲地图就可以看出来,当时很多王国、公国都可以随便在这个国家存在,甚至有一部分土地已经被划在国家版图之外。我们能够看出来,当时瑞典已经侵入德国境内了。就在这样一片土地上,普鲁士于1701年建起的王国开始崛起,而且在战争中崭露头角。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也建好了自己的宫殿,他会在宫内讲法文,读法文书,一心想要与路易十四拥有相同的生活。

1714年,英国国王乔治一世登基,这样,在欧洲又多了一个君主制度的国家。

此时,生活在奥地利的查理五世的后代,仍旧以皇帝自居,而生活在西班牙的后代也保持着对西班牙的统治。在东方,另一位自称皇帝的人出现了,他就是莫斯科大公——伊凡。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伊凡便马上宣布,自己成为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同时,他将东罗马双头鹰的标志打造在武器上。至他的孙子伊凡四世时期,则开始以“沙皇”自称。不过,俄罗斯在欧洲人眼中一直被看成亚洲国家。直到17世纪的末期,俄罗斯的沙皇亲自带人参加了欧洲国家的事务,并在圣彼得堡建立了首都。至此,欧洲与俄罗斯取得联系。很快,他按路易十四的做法,在离首都不远的彼德霍夫为自己修建了克里姆林宫,整座宫殿的内部设计全由法国建筑师来主持,沙皇如同弗里德里希一样,在自己的宫内过着法式的生活。

而波兰此时仍处于混乱中,国家制度为地主制,君主完全由大地主们选举产生,而且权力也非常小。法国虽然很想让波兰独立,但最终却依旧逃不出被分裂的命运。那个时候,瑞士是共和制国家,而威尼斯则是共和国,德国与意大利都被分裂成多个小诸侯国。教皇此时虽然还如同从前一样权势盛大,不过,他们因为害怕各王公贵族反抗,所以对王室之间的纷争不再干预,更绝口不提各基督教国家利益相同这样的话。欧洲此时真的完全分裂了,政治理念再也不能统一,各国格局复杂多样。

不管是君主国还是共和国,所有的掌权者都想要将对方征服,因此,他们都采取结盟、联合的外交政策。现在,欧洲依旧处于这种政治策略的最后阶段,这一时代所产生的不信任、仇恨以及敌意还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对文化人而言,这一时代似乎充满着无聊的“八卦”,在这种“八卦”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因为一个女人而产生战争;两个国家的对抗仅仅因为宰相之间的一点忌妒,这确实让人非常厌倦,聪明的读者尤其如此。不过,有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虽然存在国界,但思想与知识却不受此约束,包括发明也同样自由。在18世纪,已经有很多对王室生活、社会政治带有质疑与批评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比如《老实人》这部作品,伏尔泰正是在这部书中,表达自己对当时世界的厌恶与反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