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粽香在舌尖舞蹈
6593900000094

第94章 永远的琅琅书声

在众多的教室当中,有一间不起眼的简陋教室,注定将吸引追寻的目光,让人有不同寻常的回忆,甚至可以追溯耳闻到100多年前的琅琅书声,那就是铭新小学教室,而所有这一切只因为一个人——林语堂。

铭新小学教室在平和县坂仔镇林语堂故居旁边,和故居主体相连。当年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在坂仔镇传教,用教义播撒爱心启发教徒心智的时候,这个没有读过多少书的牧师把目光定格在小孩子身上。1900年的偏远山村坂仔,能上得起学对于相当部分的孩子是很阔绰的事情,更多的孩子是做游戏疯玩干农活,读书学知识离他们很遥远,甚至在梦里都很少出现过。于是林至诚决定创办一所小学,铭新小学就此诞生了。就在小阁楼旁边,1900年创办的这所小学吸收了教徒的子弟为学生,教师由林至诚自己担任,全部免费。在这些学生当中,有个6岁的儿童,那就是林语堂。

岁月风雨,当年的教室已经倒塌,我们看到的只是根据照片和当地老人描述复原的教室,历史不可复制,但也许可以用某种方式唤起历史片段的记忆。走廊上的木柱子漆黑老旧,从民间收集回来当年教堂原物石墩子都在无言地传递历史沧桑的味道。教室不大,12平方米左右,几张简陋的学生课桌,一张褪色严重,色彩有点儿斑驳的木制讲台桌重现了当年的室内布置。讲台桌是原物,当年教堂拆迁的时候,学校有个老师把讲台桌搬到学校杂物间的角落。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当时他并没有意味着自己的举动其实是在挽留某些记忆,因此搬过之后他就忘记了,这张讲台桌就在学校的杂物间寂寞了30多年,直到铭新小学教室复原,他才恍然想起,把讲台桌从蒙尘的角落找了出来,还原一份真实。

当年的林至诚就站在这张讲台前开始他“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生涯,为了让学生听得懂,他普通话和闽南话掺杂着一起上。“我是我”(后一个我是用闽南话念的),“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远”,琅琅的读书声就在坂仔的上空飘扬,因为年龄参差不同,读书声就像多声部的合唱。

林语堂就在这间简陋的教室开始他的启蒙教育生涯,直到10岁离开这里前往厦门鼓浪屿读书,渐行渐远。而铭新小学继续,学生一茬茬,教师也一茬茬,直到1950年,铭新小学和只有一墙之隔的官办宝野小学合并,成为宝南小学延续至今。

徘徊在铭新小学教室,现实中逼仄的空间却把记忆拉扯得悠远漫长。可以想象,这间简陋的教室给调皮聪明的幼年林语堂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成为他了解观望外界的神奇窗口。据说第二排靠右是当年林语堂读书时坐的位置,前去的人一个个轮流坐一会儿,想感染大师的灵气,像和大师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

走进教室,我们在触摸一段历史,教室无言,但当年琅琅的书声却在耳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