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桂学元研究
6638100000003

第3章 绪论:桂学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2)

其四,桂学兴起于地方经济文化与区域经济文化高速发展时期,相应形成地方与区域经济文化研究热潮,桂学可谓应运而生。桂学地方学学科形成有赖于广西地方研究、地域研究、区域研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民族、宗教、民族、民俗、教育、文艺等多学科形成发展,建立在文史哲政教等传统学科与经商法旅等应用学科,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宗教学、生态学、环境学、传播学等学科群蓬勃发展基础上。地方研究的多学科发展早已铺垫桂学兴起的学科基础,作为广西地方学的桂学总体性概念提出及其综合性学科形成势所必然。

三、桂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定位问题

将桂学定位于广西地方之学,是广西区域研究及其广西地方各学科研究的总称,也是广西地方学科学术、学问、学说、学派的统称。因此,桂学学科性质可以确定为广西地方学,是广西地方研究、地域研究、区域研究的综合学科及其学科群,具有学科研究与跨学科、多学科研究的综合性,也具有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结合的学科特质与特征。尤为重要的是,桂学有别于其他地方之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因其特定的区位优势与民族特征,在立足于广西地方研究基础上而进一步扩展为区域研究与跨区域研究,这既与当前全球化与区域化语境下往往打破作为地理空间与行政区域空间的范围限制,而以经济、文化、历史、自然的关联度作为节点的跨域、跨境、跨界所构成的区域范畴含义及其内涵外延拓展延伸的意义。诸如历史上的百越地区,包括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广西等广大区域范围;史称岭南地区,包括彼此联系紧密的广东、广西区域范围;广西沿边、沿海地区,无论南海海域还是北部湾地区也都具有区域与跨区域的更大范围,或者说不仅具有区域战略地位意义,而且具有国家战略以及国际区域性战略地位意义。如同“藏学”就不仅限于西藏区域地方之学含义,而且因其藏族分布范围扩大到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跨省域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藏族地区,其藏学还应包括海内外的藏学研究,使藏学具有区域与跨区域之学的更大范围与意义。因此,桂学含义应在其内涵基础上扩大延伸其外延,应以广西地域为核心,逐层扩展为与广西相关的更大区域范围,如水中涟漪围绕圆心一圈圈荡漾开来,向外扩展而又不离核心,其聚合力、向心力、影响力推动其内涵外延统一。故此,桂学研究应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既立足于广西地方之学的学科、学术、学问、学说、学派之根本,又应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

四、桂学的基本特征问题

桂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决定了桂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四个主要特征。

其一,桂学的地域性特征。桂学作为广西地方学概念有其特定对象、范围、内容以及文化身份标识,关键在于具有地域性特征,是广西这一特点地域,即地理空间自然人文的产物。这是区别于其他省域地方学概念界限所在,也是区别于以往广西地域空间概念界限所在。广西历代所称“百越”、“骆越”、“西瓯”、“岭南”、“岭西”、“南岭”、“粤西”、“八桂”等地区概念,何以最后都归称于“桂”,何以称“桂学”而不取“百越学”、“骆越学”、“西瓯学”、“岭南学”、“岭西学”、“南岭学”、“粤西学”、“八桂学”呢?首先,“桂”历来作为广西简称,具有历史与现实的传承性与连贯性,与其他省域地方学一般采用本省简称一样,具有地方学命名的普遍性与约定俗成性,当然也不排斥某些地方学采用历史范畴,以其彰显历史文化优势与特色,如湖北地方学称“楚学”而非“鄂学”,因其具有鲜明突出的楚文化历史传统缘故;其次,广西历代所称“百越”、“岭南”、“岭西”、“南岭”、“粤西”概念大都依据地理空间位置而形成,但彼此之间存在地理交叉性、跨地域性、历史阶段性、边界模糊性等问题,如“岭南”、“粤西”等既有省际交叉与交界问题,又未能涵盖广西所有区域,“粤西”并非仅仅指广东西面邻省的广西,亦可指广东省内之“粤”西;再次,这些概念大都作为历史范畴使用,历史阶段性较为明显,未能联结至今使用,不像“桂”、“八桂”概念可贯通历史与现实一直沿用至今,而相对于“八桂”而言,“桂”不仅更为简洁明确,而且也更为约定俗成,影响力更大、更广泛、更深远;最后,“百越”、“骆越”、“西瓯”等概念主要用于指称族群范围,如古越族、壮族先民等,受制于族群及其民族身份限定,同时也受制于历史概念使用时间的限定,未能涵盖广西历史文化所有内容。因此,无论从地理空间范围来说还是从历史延续的时间性范围来说以“桂”表征广西、以“桂学”表达广西地方学命名是合情合理的,由此构成桂学的地域性特征。同时,基于广西地域特点形成广西历史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并影响桂学的地域性特征形成。这一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沿边、沿海、沿江的区位特征;二是南方亚热带风貌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地文化与稻作文化地区特征;三是南方少数民族及其多民族聚居地区特征;四是从史前新旧石器时期到文明时期各历史阶段衔接而从未断裂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地区特征;五是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的生态环境特征。地域性特征的作用意义在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孕育滋润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而且也是桂人的精神与灵魂,当然更是桂学研究的根基,由此构成桂学的重要特征。

其二,桂学的综合性特征。地方学一般都应该具有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的综合性。正如俗话所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具体所指的每一地方都会形成庞大系统的社会结构及其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其地方学研究当然也会具有跨学科综合性。从历史上看,历代所谓地方研究主要表现为地方史志研究,从学科类型而言,地方史志属于历史学范围;从其研究对象、资源、内容而言,则是地理、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宗教、民族、民俗、教育、交通、文学艺术、人物、事件等无所不包的综合性百科全书。从现代学科研究角度看,现代学科研究则是分门别类的不同学科研究角度,分别从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教育学、文学等不同学科研究角度着眼于分门别类的研究。这有些类似于中医的综合性治疗方式与西医的分科治疗方式的区别,不可妄论孰优孰劣,其实各有优势与特点,尽管方法路径不同,但还是殊途同归,以治病救人为目的。因此,应该提倡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之策。地方学研究亦如是,分门别类的学科研究是必要的,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也是必要的。如果将地方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看的话,那么这一学科必然应该是综合性学科,具备多学科或学科群构成条件,当然也就具有综合性特征。由此可见,桂学作为地方学应该将学科研究与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有机统一,使其综合性特征凸显。从现代学科发展及其学术模式转型看,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是发展主流和趋向,桂学研究的综合性特征形成当然也是大势所趋。长期以来,广西学界在地方文史哲研究以及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成果丰硕,具有地方性学科研究优势和特色。陈学璞认为,桂学研究应该确立“特色优长学科视角”,才能形成桂学的特色与优势,他列举了“广西地域与民族文化研究”等十一个广西特色优长学科[4]。这些特色优长学科在“刘三姐研究”、“花山崖壁画研究”、“铜鼓研究”、“歌圩研究”、“太平天国研究”、“临桂词派研究”、“桂林抗战文化城研究”等地方性专题研究方面,在全国学界具有重要地位与影响力。但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就像散珠碎玉,需有一根将其贯穿一体成为精美项链的线索。以桂学作为贯通链接的线索,以纲举目张方式提挈各分门别类的研究,以总体性与综合性思路统领各学科研究,从而形成广西地方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显然是十分必要与重要的。胡大雷等学者在论及粤西文化研究思路时提出“加强对作为一个整体意义上的‘粤西文化’研究”的观点,这就需要加强将桂学作为整体研究意义的总体性观念。他们认为:“粤西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粤西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文化氛围、粤西文化形成、发展和演进的规律、粤西文化的发展阶段、粤西文化的特点、粤西文化的内部结构及其各个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状况、粤西文化在近现代的发展变化、粤西文化的现代化等等。当然,整体研究有待具体研究的深入才能实现,但整体研究对具体研究有着指导意义,使其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共同完成对粤西文化的纵深研究。”[5]桂学研究也应该具备粤西文化研究的这一加强整体研究的思路,在综合性基础上加强整体性,在整体性基础上深化综合性,由此才能更好指导具体研究,深化和提升桂学研究意义。因此,桂学的综合性特征既表现为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结合的综合性,又体现桂学研究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优势与特色,更能发挥地方学学术的综合作用及其整体实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