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桂学元研究
6638100000009

第9章 桂学理论研究现状(2)

桂学元研究亦包括这三方面内容,也可以说主要有三个研究视角:一是对桂学研究的研究,包括桂学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这不仅是摸清家底、传承传统、总结经验、探寻规律的需要,也是为了奠定研究基础、掌握文献资料、明确研究目标、提高成果质量的需要,更是提升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的需要。二是对桂学自身的研究,包括学科、学源、学理、学缘、文脉、学派及其学科对象内容、性质特征、价值意义等研究,亦可称为学科基础研究。三是桂学理论及其方法论研究,一方面旨夯实桂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学科理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另一方面是提供桂学研究的理论指导与理论依据;再一方面是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和经过实践检验而上升为理论,并能够指导和服务于实践。从这些研究内容及其研究视角而言,其理论性质特征及其理论视域所构成研究的理论性是显而易见的,故此,桂学元研究实质上也可谓桂学理论研究。

张利群《论桂学元研究及其理论构成系统的研究》认为:“桂学研究首先应该做好基础研究,也就是元研究,所指的是桂学本体性、本源性、本原性研究。这一方面是对桂学自身的研究,包括其学科、学源、学理、学缘及其对象范围、性质特征、价值作用等基础研究;另一方面是对桂学研究的研究,这不仅是总结经验、自信与自省的需要,也是探寻规律、提升学术自觉性的需要;再一方面是桂学理论研究的需要,理论不仅是为了夯实研究基础,而且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研究,使其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明确目标方向。”[48]并分别就这三方面研究内容进行阐发。容本镇《加大桂学研究力度,推动桂学快速发展——2012年桂学研究与发展概述》一文就桂学研究及其发展现状进行年度综述,分别从“《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首批成果问世”、“桂学课题立项与研究获重大突破”、“构建桂学研究平台取得重要进展”、“桂学学术活动丰富多彩”、“考察交流拓宽视野”、“自治区领导重视与支持桂学研究”[49]等六个方面进行现状综述与成果总结。王朝元《桂学研究需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一文认为:“桂学概论研究是基础的理论性研究,既要有微观的内容综合展示,更要进行宏观的理论探讨和把握。桂学研究除了运用基本理论,概括性阐述研究方法外,还需要吸收史学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史料的丰富性占有和材料观点准确,来源广泛;撰述的基础性、宏观性和理论概括性、指导性;丰富的史料梳理和基础性的理论提升;处理好撰写文体与陈述(史与论)的关系;注重地域性、民族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结合。”[50]这些理论认识与现状评述对于桂学自身建设及其基础理论研究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三、“桂学概论”及其相关研究

桂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编着一部较为系统、完整、全面概括与介绍桂学知识体系与知识谱系及其桂学理论构成的概论性著作——《桂学概论》。在广西桂学研究会2011年公布的第一批研究项目中,潘琦主持“桂学概论”项目列在首位。这从“桂学概论”的写作提纲大致可见桂学理论体系框架面貌。

第一章绪论:一、广西概况:(一)广西的地理环境;(二)广西的历史沿革;(三)广西的世居民族;(四)广西在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中的重要贡献。二、桂学的兴起及意义:(一)“八桂”的由来;(二)桂学的诞生;(三)桂学的定义;(四)桂学的特征;(五)桂学研究的价值意义。三、桂学研究的基础条件与发展目标:(一)桂学研究的基础条件;(二)桂学研究的发展目标。

第二章桂学的学科性质与特色:一、桂学的学科性质:(一)人文学科及其地域文化学的学科性;(二)跨学科的综合学科性;(三)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结合的学科性;(四)应用研究及其实践运用的学科性。二、桂学的学术品格:(一)学术性与科学性品格;(二)理论性与实践性品格;(三)经典性与普世性品格。三、桂学的学科特色:(一)地域性特色;(二)民族性特色;(三)边疆性特色;(四)岭南农耕文化特色;(五)文化资源多样性特色。四、桂学与相关地域文化的关系:(一)桂学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二)桂学与相邻省域文化的关系;(三)桂学与岭南文化的关系;(四)桂学与桂林文化的关系。

第三章桂学研究的对象与主要内容:一、桂地社会历史研究;(一)广西通史研究;(二)广西境内各地方史研究;(三)广西社会各专门史研究;(四)广西重大历史事件研究。二、桂地文化现象研究:(一)物质文化遗存;(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民族历史文化;(四)桂籍及旅桂名人活动;(五)桂地当代人文资源。三、桂地跨域人文资源研究:(一)邻省边界的跨域人文资源;(二)邻国边界的跨域人文资源。四、桂地历代文献典籍研究:(一)历代档案文书;(二)历代文人著述;(三)历代民间文化史料;(四)其他历史文献。

第四章桂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主要理论与方法:(一)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二)文化学理论与方法;(三)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四)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五)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六)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七)文献学理论与方法。二、相关理论与方法:(一)跨文化比较的理论与方法;(二)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三)边缘发展理论与方法;(四)地缘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五)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第五章桂学研究资源的历时性综述:一、桂地史前历史文化:(一)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存;(二)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存;(三)原始时期先民文化遗存。二、桂地古代历史文化:(一)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二)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三)唐宋时期的历史文化;(四)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三、桂地近现代历史文化:(一)近代历史文化;(二)现代历史文化;(三)当代历史文化。

第六章桂学研究资源的共时性综述:一、桂地自然环境:(一)天文地理环境;(二)自然生态资源;(三)区位特点和优势。二、桂地社会人文环境:(一)民族地区人文生态;(二)南疆地区人文生态;(三)沿海地区人文生态。

王朝元主持“桂学概论研究”项目获得2011年广西社科规划课题立项。他认为:“桂学概论应侧重在以下几个领域:桂学研究的性质;梳理和考查‘桂学’的本义,界定‘桂学’的本质内涵;桂学研究的社会历史渊源、背景和现状;广西的历史文化与广西文化历史底蕴的研究;桂学研究的主客观要素及其相互渗透、影响的辩证关系;桂学研究的内容、对象;桂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广西文化的地域特征研究,如桂北文化研究、西江文化研究、红水河文化研究、北部湾文化研究和刘三姐文化研究等;广西各个文化门类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及时代特征研究;广西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研究。此外,广西文化古籍的整理、非物质文化的集成、现代文化成果的汇编等等,也是桂学概论研究的主要任务。”他还谈到桂学概论研究思路:“研究地域性、民族性的历史文化,纵向历时是基础,也要关注横向共时的比较。作为基础理论研究,桂学概论首先要阐明桂学研究的性质,桂学研究的历史渊源;其次,根据现有资料,从词源学上梳理和考查‘桂学’的本义,界定‘桂学’的本质内涵;再次,阐明桂学研究的社会历史渊源、背景和现状;第四,分析桂学研究的主客观要素及其相互渗透、影响的辩证有机整体关系;第五,全面论述桂学研究内容、对象的各个方面;第六,总结桂学研究方法与途径;第七,凝练广西各民族历史文化标识性元素,研究各时期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历史文化内容,寻找广西各民族文化历史的特殊发展规律和文化特质;最后,探索桂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展示桂学研究的未来前景和历史走向。”[51]王朝元在其论文中大致描述了桂学概论研究重点、理论框架、研究思路,为桂学概论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四、桂学理论架构及其构成系统研究

除桂学概论的理论体系构建及其研究引起关注外,桂学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学界重视。张利群在《论桂学元研究及其理论构成系统的研究》论文中提出桂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桂学研究的背景、现状及价值意义:一是桂学研究的背景、桂学范畴的溯源与界定、桂学的学科定位、桂学研究的对象、桂学研究资源的历时性综述、桂学研究资源的共时性综述、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桂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桂学研究与其他地方学研究的关系、桂学研究的发展趋向等内容。张利群认为:“理论框架要求整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知识结构要求逻辑性、谱系性和基础性;理论知识也是积累、生成与建构的过程。因此,任何理论知识系统建构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应该在实践与理论探索中不断完善和更新。”[52]

2012年,胡大雷主持“桂学研究”获得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立项。项目申报书中着重从桂学之学、根、本、魂、用五个方面阐发桂学理论系统,所谓“学”,指桂学之“学”的基础理论与学科理论;所谓“根”,指桂学之“学”的学术史渊源传统;所谓“本”,指桂学之“桂”的文献典籍资料与历史文化资源;所谓“魂”,指桂地桂人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所谓“用”,指古为今用、学以致用的桂学学术品质及其现实实践应用价值。桂学之“学”的子课题论证内容主要在于构建桂学理论体系。大致框架为:一是“桂学”概念含义界定,包括桂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关概念岭南文化、粤西文化、八桂文化、广西文化的厘清;与壮学、瑶学、苗学、侗学等的关系。二是桂学历史渊源与文脉传统,包括桂学缘起、渊源、源流;桂学发展的阶段性与建构性;桂学传统与文脉传承。三是桂学发展现状及其桂学研究现状,包括桂学当代发展现状;桂学研究当下研究现状;桂学研究问题、原因与对策。四是桂学学科定位与跨学科研究,包括桂学的地方学学科性质与定位;桂学的跨学科综合研究特征;桂学学科构成与系统构成。五是桂学研究对象及其文献资源,包括历代桂学典籍文献;历代桂学研究资源;桂学研究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六是桂学研究内容及其特质特征,包括桂学研究内容的形态类型;桂学研究内容的特质和特征;桂学研究的特色和优势。七是桂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包括桂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学理依据;桂学研究的传统理论范式与现代理论模式;桂学研究方法及其方法论。八是桂学学术地位及其比较研究,包括桂学价值论与评价论;桂学与中华学术的交流;桂学与各省地方学比较研究。九是桂学研究环境背景及发展趋势,包括社会时代环境背景;文化强国与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目标;桂学研究发展趋势。十是桂学研究的意义,包括桂学研究的学术意义;桂学研究的应用价值;桂学研究的社会意义。

桂学理论框架设计还有待完善,桂学理论体系构建还有待桂学研究,包括桂学理论研究的深化发展。毋庸置疑,建构任何理论系统或体系都并非一蹴而就、马到成功的,而是在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过程中建设与发展的。因此,桂学理论建设任重道远,桂学理论研究需要拓展与深化,桂学理论体系建构更需要持之以恒。

综上所述,桂学理论研究初见成效,桂学理论建设逐步推进。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任何学科的理论研究除其基础理论研究之外,也都有其应用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及面对现实实践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因此,桂学理论研究应该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更为关注面对现实、实践、应用所产生的理论问题研究,立足于问题研究是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同时,理论问题研究也完善和丰富学科理论与基础理论研究,构成理论体系与知识结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