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6645100000017

第17章 又一次残忍的洗礼

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后,很快对汉中发起了攻击。一时间,汉中守将夏侯渊飞报告急。曹操急忙亲提大军,从邺城出发,西上长安救援。留守邺城的重任再一次落到了曹丕身上。司马懿作为太子中庶子,自然是陪在曹丕身边,帮他处理一应公干。

司马懿在得知刘备进攻汉中的消息后,嘴角不免露出了一丝难以觉察的微笑。刘备的进攻其实是帮了司马懿一个忙。当初,曹操在得手汉中后,因为对司马懿深怀偏见而拒绝进攻益州。现在,刘备大举来袭,等于是验证了司马懿的前瞻性和正确性。司马懿认为,这件事一定会对曹操有所触动,从而有助于提升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印象,也有助于改变自己的命运。

果不其然,曹操在进军途中,反思起自己的决策失误,觉得有必要对司马懿这个人重新加以衡量评定。

就在曹操坐镇长安,指挥汉中战局的时候,曹丕镇守的邺城却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叛乱。

曹操僭越称王后,激起了一大帮汉室忠臣的愤慨之心,纷纷想要刺杀曹操,为大汉锄奸,但都被曹操提前侦破。曹操对这些叛乱者决不容情,大肆杀戮,但却没能彻底平息。这一次曹操领兵出征后,一位叫做魏讽的官吏又动了杀机,决心杀掉曹丕,占据邺城,然后再号召天下,共同讨伐曹操。

魏讽纠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周密策划。但就在即将起事之际,却出现了一个告密者。

曹丕闻报后,先是大惊,随即稳定心神,亲自带兵,连夜行动,根据告密者提供的名单,将一众参与叛乱者在睡梦中尽数擒获!

为了向曹操及外界证明自己完全胜任接班人之位,曹丕这一次行动堪称果敢坚决。曹丕同时决定,要先斩后奏,将叛乱者全部斩首后,再向曹操禀告。

但是,就在曹丕核查叛乱者名单的时候,却陷入了困境。

原来,有两个参与叛乱的年轻人正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的儿子!

王粲是曹丕的文学密友,两个人私交很深。王粲与曹丕诗赋酬唱,陪伴曹丕度过了备受煎熬的艰苦岁月。大约两年前,王粲被瘟疫夺去了生命。

曹丕不胜伤感,亲自参加了王粲的葬礼。在安葬完毕后,曹丕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建议。他说:“仲宣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大家每人发一声驴叫来送别仲宣吧。”

于是,在王粲的墓前,此起彼伏,响起了一阵驴叫之声。

曹丕以魏王之子的身份,竟然屈尊降纡学驴叫,可见他和王粲确实是情谊深厚,连世俗礼仪都抛到了脑后。

按照常理推论,曹丕念及故人情分,应该对王粲的两个儿子网开一面,留他们一命才对。但是,曹丕却下令将所有参与叛乱者尽数斩首,绝不通融。

这样一个冷血无情的曹丕,和当初那个情深意重的形象判若两人,难道王粲尸骨未寒,曹丕就已忘了往日的情分了吗?

曹丕确实是变了,但导致这个变化并不是因为他的性格,而是情境时势使然。

曹丕费劲千辛万苦,刚刚得到了太子之位,自然十分谨慎小心,也十分注重他人(特别是曹操)对自己的评价,唯恐自己行事不当,会导致恶评如潮,最终导致曹操改变心意,更立太子。

于是,“反向歧视”的心理机制随之主导了曹丕的决策思维。所谓“反向歧视”,是指出于对社会评价的高度敏感,而对本该特别保护、照顾、优惠的个体或群体施予完全相反的措置,以维护自身的名誉或声望。

按照曹丕和王粲的交情,手握生杀大权的曹丕,是可以,也是有能力对王粲的两个儿子手下留情的。但是,曹丕担心自己会因此背上“枉顾私情”的恶名,而引来曹操的不满,于是硬起心肠,将王粲二子与魏讽等人一并问斩。

曹丕随即将自己措置叛乱的情况,派人飞报曹操。

曹操看了曹丕的报告,对儿子的当机立断,果决行事深感满意。但他感到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却是曹丕对于王粲二子的处置。

曹操长叹一声,说:“要是我在邺城,是不会让王仲宣断后的啊!”

王粲曾经契合曹操的心灵步伐,上诗颂德,请求曹操进爵为王。曹操牢牢记住了王粲的恩惠,因此对他颇有好感。而在当时的世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曹操出于对王粲的回报心理,才会有此一说。而曹丕则完全是从自己的利益立场做出的决断。

司马懿近距离目睹了曹丕处置叛乱的全过程,曹丕从一个温婉儒雅的翩翩佳公子变成了一个冷血无情的刽子手的的重大变化让他感触颇深。

人们往往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这就是“基本归因错误”。

司马懿也难以避免“基本归因错误”的影响。从他的角度来看,曹丕的变化再一次为“权力三问”做出了更为深刻的注解。

司马懿进一步总结出了:权力会彻底地改变一个人;要想获得或维护权力,残忍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权力往往只属于那些残忍的人。

当这些念头渐渐地融入司马懿的底层思维后,他始自夫人张春华的人生残忍课,在曹操、曹丕等“顶级大师”的言传身教下,已经可以“毕业”了。在情境和自性的双重作用下,司马懿已经被塑造成为了一个兼具坚忍与残忍的可怕人物。只是,为了得到可以让自己尽情施展的舞台,司马懿还必须付出极其漫长的等待。

曹丕铁腕平息了叛乱后,稳住了后方。但曹操亲自赶往汉中,战况却很不顺利。

曹操的亲信大将夏侯渊在定军山被刘备方老将黄忠斩杀,一时军心大乱。曹操只能在斜谷屯兵,进退两难。

一晚,夏侯惇进帐请示曹操晚间军中所用号令。曹操看了看晚餐刚刚吃过的鸡汤,不由随口说了一句:“鸡肋,鸡肋!”

夏侯惇于是以此为令,吩咐各营上下,夜间巡查均用“鸡肋”为号。随军出征的杨修听说当晚的号令为“鸡肋”后,立即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将杨修的所为报告给了夏侯惇。夏侯惇大惊,立即赶到杨修的帐中请教:“德祖公,你为什么要收拾行装?”

杨修微微一笑,说:“从大王今夜所定的号令来看,就能判断他是想要撤军了。你看,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我军进不能胜,退恐人笑,正如鸡肋。既然在此无益,不如早归。大王来日必然班师回都。所以我早做准备,以免临行慌乱。”

杨修向来对曹操的心理了如指掌,在曹营诸将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夏侯惇听了,顿时对杨修的判断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说道:“哎呀,只有德祖公才能知道大王的肺腑啊!”

夏侯惇回到自己的军帐后,立即吩咐部下收拾行装。夏侯惇是曹操的亲信大将,他这样一做,人人都以为他是秉承了曹操的心意,纷纷群起而效仿之。于是,曹营上下,到处一片收拾行囊的繁忙景象。

可笑的是,曹营将士们纷纷准备好了撤军,但三军主帅曹操却还蒙在鼓里。

曹操以“鸡肋”为号,是他潜意识的外显,但在意识层面,曹操依然纠结,并未下定决心。而心机灵动的杨修提前猜准了曹操的心思。

曹操心烦意乱,不能成眠。他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只好起来到营寨间巡查。这一来,曹操当场就震惊了!他一向治军极严,从戎几十年来,从未发生过主帅尚未下令,将士已经待归的情形!

曹操大怒,急忙将夏侯惇叫来,喝问缘由。夏侯惇说:“德祖公察知大王欲归之意,因此我等收拾行囊,早做准备!”

曹操素来看重、信任杨修。而杨修一向以自己能够猜中曹操的心思而自彰自得。这一次,杨修以为又可以像以往那样炫示自己的才智,于是得意洋洋地来到了曹操的中军大帐。

曹操面色已然铁青,杨修却没有丝毫觉察,当着曹操和诸将的面,将自己揣测“鸡肋”蕴意的过程又细说了一遍。

曹操勃然大怒,暴喝一声:“竖儒!敢乱吾兵耶!”立即下令,将杨修推出斩首!

杨修到死,都没有搞清楚,到底是哪里触怒了曹操,而搭上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杨修之死的消息传到邺城后,司马懿却为之一凛,陷入了沉思。

曹操到底为什么要杀杨修呢?

……

心理感悟:残忍是权力永不匮乏的衍生品。

反向歧视出于对社会评价的高度敏感,而对本该特别保护、照顾、优惠的个体或群体施予完全相反的措置,以维护自身的名誉或声望。

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往往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