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6645100000024

第24章 揭开权力的秘密

曹丕在无情打击了曹植后,并没有停下残忍的步伐。他的下一个目标竟然是自己的结发妻子甄妃!

曹丕称帝后,身为正妻的甄妃本是名正言顺的皇后人选。但继承了父亲曹操好色基因的曹丕却早已另有新欢了。

这位新欢是曹丕的一位姓郭的宠妾。这位郭氏宠妾名叫郭女王,自小就工于心计。甄妃虽然美色无双,但已渐渐人老珠黄,无法和年轻貌美,风情万种的郭女王相比。曹操死后,曹丕立即将郭氏封为夫人,与甄妃的地位完全一致。

甄妃自然心中有气,渐渐与曹丕疏远。曹丕称帝后,将长安、谯县、许昌、邺城、洛阳设为五都,并选择在中都洛阳垂拱而治,御宇天下。但甄妃出于对曹丕的不满,一直独自留在邺城。

曹丕陆续将母亲卞太后以及其他宠妾全部接到洛阳后,也想将甄妃接到洛阳。偏偏这时甄妃因怨气郁积,病体虚弱,不能成行,于是上表曹丕,拒绝远赴洛阳。

这对于刚刚新鲜出炉的大魏天子曹丕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曹丕早就感觉到甄妃对自己的疏远了。在“基本归因错误”的驱动下,曹丕判定,甄妃是故意以生病为由,抗命不遵,折损自己的天子威严。这个时候的曹丕,因为刚刚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登上了皇位,内心的自信严重不足,对于这样的冒犯极度敏感。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掩饰内心的自卑,曹丕悍然下令,逼甄妃自尽!

从曹丕的角度来看,他逼死正妻实是因为甄妃伤及了他的颜面,但在司马懿和一众大臣看来,却是暗自心惊。正如曹丕将甄妃的拒绝赴洛视为她是一个顽固僵化,不解风情之人一样,群臣自然也会将曹丕的逼妻自杀视为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而暗自心惊。这自然都是拜人类根深蒂固的“基本归因错误”所赐的认知偏见。

后来,曹丕召集各诸侯王入京觐见,又借着下棋之际,用毒枣将最有可能危及他皇位的弟弟曹彰暗杀了。这进一步强化了群臣眼中曹丕冷酷无情的性格特质。

那么,为什么权力会让曹丕从一个温文尔雅,风花雪月的诗人变成了残忍无情、猜忌狭隘的杀手呢?

加州伯克利大学所做的甜饼实验,也许可以给我们以明晰的启示。

实验者让三个陌生人在三十分钟的时间内谈论一个比较无聊的社会问题。为了便于开展讨论,实验者随机选择了三个人中的一位负责给其他两位打分。这个分数事实上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后果。谈论开始一段时间后,实验者端着一盘小田饼走入房间。这是西方人闲谈中惯常出现的情景,因此这三个正在交谈的人,并未觉得有任何干扰,非常自然地从盘子里拿取小甜饼食用。

在一般的社会场景中,每个人自然而然都会拿走一个小甜饼。但是那个被实验者临时赋予了打分权力的人,也更有可能多拿一个小甜饼。而且,在吃小甜饼的时候,这个人也更有可能不顾社交基本礼仪,张开大口嚼食甜饼。同时,他也更可能不拘小节,任由甜饼屑站在自己的脸上或洒落在桌子上而不加处置。

显然,是实验者赋予他为同组的其他两位成员打分的权力让这个人起了微妙的变化。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当这个人肆无忌惮多拿甜饼的时候,他甚至还没有机会来行使他刚刚被赋予的那份微薄权力!

伯克利大学的实验者们由此总结出了一条伯克利甜饼法则:拥有权力后的人们很容易进入“掌权心态”而表现出对他人的粗鲁、无礼,以及对一般性社会规范的不予遵从。

有了这条法则做参考,我们就比较清晰地理解曹丕的变化了。即便是并无实质影响的为陌生人打分的微薄权力都可以让一个人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更何况曹丕是掌握了天下至尊的第一权力呢?

对于手握重权的人来说,他人任何的微小冒犯,他人任何的潜在危险,都会被放大无数倍,从而激发出掌权者的强烈反应。曹丕逼妻杀弟的终极奥秘就在于此。而在古今中外的历史剧目中,曹丕并不是残忍大道上踽踽独行的孤单者,那些拥有封建极权的统治们几乎都是他“情投意合”的同行者。

司马懿对曹丕的变化虽感不安,但正值春风得意的他并没有太过在意曹丕的变化,直到蜀将孟达的来降才让他警醒过来。

曹丕是以禅让的名义得到帝位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他对汉献帝并未赶尽杀绝,而是改封其为山阳公,一应礼仪待遇均按天子旧制。但是,汉中王刘备得知曹丕代汉而立后,却立即借助了汉献帝被曹丕弑杀的谣言,在成都以延续汉祀为名,登基称帝,终于圆了他始自少年的皇帝梦。

刘备称帝后,决意要为惨死于东吴的关羽复仇。当初关羽兵败被围之时,曾向驻守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救。但刘封、孟达却因对关羽的飞扬跋扈非常不满而不予理睬。刘备秋后算账,首先杀了刘封,孟达担心自己也会被刘备所杀,于是率领部众四千余人向曹魏投降。

孟达来的正是时候。曹丕虽然反复粉饰自己的代汉而立的合法性,但毕竟是心虚的。而身为蜀将的孟达前来投降,正可以视为“弃暗投明,天下归心”的重大标志。

曹丕大喜,立即吩咐群臣商议如何封赏孟达。

司马懿身为曹丕的第一行政助理,却提出了言辞尖锐的反对意见。

在司马懿看来,孟达就是一个反复无常、唯利是图的小人。孟达原来是刘璋的部下,后来与刘备暗通款曲,帮助刘备攻下了益州。现在,一旦刘备可能对他不利,他就调转枪口,背叛刘备来向曹丕投降。这样行径无耻的人怎么能给予重用呢?要是让背主求荣的孟达如愿以偿了,又会给天下人释放出什么负面的信号呢?

在这一刻,司马懿自小深受熏陶的儒家理念成了主导型的评判标准。不忠不义的孟达自然引发了司马懿的极大反感。

不过,我们同时也可看到,“基本归因错误”又一次发挥效力了。司马懿认定孟达的品性大有问题,却不会想到孟达多少也是为了“自保”而无奈出此下策。司马懿自己为了自保,岂不是也做了很多违背本意的事情?

司马懿极力反对曹丕重用厚赏孟达。但是,一贯对司马懿言听计从的曹丕却脸色一变,坚定地否决了司马懿的意见。司马懿敏锐地觉察到曹丕对自己产生了一丝不满。

曹丕不听劝谏,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同时,曹丕还特意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重任。除此之外,曹丕还给了孟达远逾常规的超级礼遇。每当曹丕外出巡视的时候,经常让孟达和自己坐在同一辆车上出行。两人一路上欢声笑语,似乎不是等级森严的君臣,而是亲如手足的兄弟。

成功往往不是靠解决问题,而是把握时机。孟达就是靠着这一次投降,转眼间就成了曹丕跟前最为亮眼的大红人。而他的封爵也一下子追上了苦苦熬了十几年的司马懿。

司马懿内心充满了对孟达的反感与忌恨,并将这种负面情绪牢牢地存在心底。不过,司马懿却不再就此向曹丕进言了。他知道,已经被权力彻底改变的曹丕,很难听进不同意见了。如果自己再执意强谏,那就等于是直接指斥曹丕做错了。这必定会影响到曹丕对自己的看法。而自己今天的权势与地位,得来何等不易?可要是触怒了曹丕,失去却是易如反掌。

司马懿告诉自己,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只能顺着曹丕的意志行事,而决不是相反。当他下定这个决心后,此后东吴孙权上表称臣的时候,司马懿未置一词,任由曹丕率性行事。

孙权的这一次称臣投降,其实玩的还是老把戏。每当他与刘备关系吃紧的时候,孙权就会放下身段,用甜言蜜语蒙哄曹魏。当初曹操活着的时候,孙权就这么做。现在,曹丕继位后,孙权还是这么做。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倾尽举国之兵向东吴进发。孙权担心不敌,故而向曹丕称臣,指望曹丕能够出兵相助。

魏国群臣中有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对曹丕来说,孙权的上表称臣,比孟达的投顺更为意义重大。孟达不过是蜀国的一个太守级别的官员,而孙权则是鼎足而三的一方霸主。两相比较,显然是孙权的俯首称臣更能彰显曹丕君临天下的合法性。

曹丕大喜,当即决定封孙权为吴王,恩加九锡!但是,魏国大夫刘晔看懂了孙权的心理,却没有看透曹丕的心理,出言谏阻。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被曹丕强硬否定。

当然,曹丕也没有傻到出兵相助孙权。他此刻最需要的是孙权的归顺,哪怕仅仅是名义的归顺,也能让他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的称帝确实是天命所归,合法正当。

……

心理感悟:乌鸦即便看到了自身的黑,也还是只指责他人的黑。

伯克利甜饼法则拥有权力后的人们很容易进入“掌权心态”而表现出对他人的粗鲁、无礼,以及对一般性社会规范的不予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