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6645100000026

第26章 一场家庭绝食风波

曹丕一意孤行,一定要发兵讨伐东吴。

这再次给了司马懿“展示自我”的机会。司马懿对曹丕说:“东吴有长江之险,没有战船很难进攻。陛下要是御驾亲征,可以先备好大小战船,从蔡、颍入淮河,取寿春、至广陵,渡江口,直取南徐,此乃上策。”

司马懿的积极献策让曹丕深感满意,司马懿很快就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曹丕下令日夜开工,打造龙舟,收拾战船。一切准备停当后,曹丕会集诸将,起水陆大军三十余万,令曹真为前部先锋,其他张辽、张郃、文骋、徐晃、曹休等大将随同出征。

曹丕亲自出征,后方必得有可靠之人镇守。此前曹操出征,只在曹丕、曹植之间选择一人担任邺城留守。被选择留镇后方的人,往往代表着最高统帅对他的高度信任。所以,当后来曹操改选曹植留守邺城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曹植将会被立为太子。

此时的曹丕尚未册立太子,那么,他将会选择谁来镇守后方呢?

曹丕的选择竟然是司马懿!而且,曹丕担心司马懿的职权不够,压不住阵脚,还越格擢升他为扶军大将军,假节,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同时,将他的封爵也提升了一级,由河津亭侯进为向乡侯!

代表皇帝留镇后方,这是一个人臣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耀和最高权势。曹丕的这个任命简直震惊朝野!司马懿一夜之间爆红,其地位与权势顿时凌驾于地位最为崇高的三公之上!

这一个出乎意料的任命,不但让元老重臣们的心中醋海翻腾,就连司马懿本人也吓得不敢接受。这是一个典型的过度合理化效应。司马懿很清楚,自己并未立什么大功,只不过是顺着曹丕的心意出谋划策而已,实在担不起这样的丰厚赏赐以及留守重任。

司马懿连忙上表请辞。但是曹丕根本不想改变自己已经做出的决定,他不容置疑地对司马懿说:“我处理各种政务,夜以继日,没有片刻的休息时间。我让你担任重任,并不是让你以此为荣要,只是想让我分忧罢了。”(曹丕原话为: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曹丕的这句话说得非常高明,一下子抽掉了司马懿用于推辞的支撑基石,司马懿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

但是,曹丕这样做和这样说所表现出来对司马懿品行上的高度信任和能力上的高度倚重,还是让元老重臣们对司马懿的不满急剧升温。

司马懿的能力早在曹操后期就已崭露头角,至此已无可置喙。那些对他不满的人只能在品行上大做文章。在这样的氛围下,曹操生前的“鹰视狼顾说”自然就应运重兴了。

司马懿就这样骤然走向了他迄今为止的权力巅峰。但与此同时,关于他的流言蜚语也随之迈入了众声鼎沸的高潮。

曹丕领兵出征后,司马懿留镇许昌,全权处置一切军政大事。这个时候,他才知道曹丕所说的“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并不是一句客套话。魏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军政要事是何等繁剧复杂!而司马懿虽然蒙曹丕委以全权处理的职权,但他毕竟只是代理皇帝,决不能像真皇帝那样率性而为。司马懿只能以如履薄冰的心态,殚精竭虑,反复权衡掂量,加以稳妥处置。但同时,他还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来处理如雪片般飞来的公文要件,以免堆积如山,既影响了效率,又影响了声誉。

对司马懿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历练与提升,但他的体力与精神也渐渐处于严重透支的危险边缘。

高处不胜寒的重重压力终于击倒了司马懿。司马懿深感身体衰弱,四肢乏力,只能暂停处理国事,在家中休养几天。司马懿唯恐耽误大事,心情变得极为焦躁不安。

就在司马懿养病的这几天中,他的家里出了一件大事。

这时,司马懿和正妻张春华的关系已经非常淡漠了。他后来新娶了几个侍妾,眼下最得他宠幸的是年轻貌美的柏夫人。

司马懿累倒之后,都是这柏夫人忙前忙后,嘘寒问暖。正妻张夫人虽然与司马懿颇为隔阂,很少见面,但毕竟是多年的结发夫妻,不可能不关心夫君的健康。

张夫人急匆匆地过来探望司马懿的病情。心烦意乱的司马懿见了张春华,非但毫不领情,反而恶狠狠地斥骂道:“你这个令人憎恶的老东西,谁要你到这里来凑热闹?”(司马懿的原话为:老物可憎,何烦出也!)

张春华一番好意,却被司马懿劈头盖脸一顿羞辱,不由气得浑身发抖,转头就走。回到自己的房中后,张春华越想越生气,痛哭流涕不止。

张春华实在想不通,一开始是气得吃不下饭,后来心意一决,干脆就开始绝食自杀。司马懿得知后,只是冷冷一笑,不置可否。

司马懿为什么对自己的发妻如此绝情,如此厌恶呢?

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因为张春华年老色衰,司马懿喜新厌旧,另有新欢所致。但这样的判断并不完全准确。

张春华这一年是三十五岁,虽然年岁渐大,但一直以来养尊处优,保养不错,远没有到人老珠黄,不忍卒看的地步。而且,张春华并未阻止司马懿纳妾,所以,司马懿尽可以在享受年轻美色的同时,与张春华保持良好的关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司马懿对自己的糟糠之妻如此残忍呢?

司马懿在这件事上的反应,其实暴露了他潜意识中隐藏最深的秘密。

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说过一句名言:“几乎所有的人都能承受逆境。但是,如果你想试出一个人的真实性格,那么,赋予他权力吧。”

司马懿在被赋予了巨大的权力之后,他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也在他本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经由这一家庭风波而释放了出来。

所谓“内隐态度”,是指就连个体本人也不能准确识别的,深藏于潜意识中的某一种情感认知或反应。内隐态度往往建基于过往某一经验在潜意识中留下的痕迹。

耶鲁大学的马西娅·约翰逊和她的同事找来一群失忆症患者。这些患者在患病以前的记忆都很正常,但患病之后,对于刚刚发生的事情无法形成有效的记忆。

马西娅对这些失忆症患者展示了两个人的照片,并且分别介绍了这两个人的相关信息。其中一个人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不遗余力地帮助了很多人。另一个人却是个品行恶劣的人,犯下了累累罪行。随后,马西娅对他们进行了记忆测试。不出所料,这些失忆症患者完全忘记了他们刚刚听到的对这两个人的介绍。

但是,当这些患者被问起照片中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时,他们的回答正确率却高达89%!尽管他们忘记了这两个人的详细信息,但是关于他们的好坏印象却已经深深刻入了潜意识,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内隐态度。

那么,司马懿对张春华又有着什么样的内隐态度呢?

十几年前,司马懿假装风痹而被家中的小婢女无意间撞破。张春华在这一事件中的应对给司马懿留下了深刻的内隐态度。

当时,张春华反应极快,下手决绝,立即将小婢女扼死,避免了泄密。司马懿自小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一直将残忍视为负面品质。张春华的举动,虽然事实上对司马懿是最有利的选择,但张春华的残忍也被司马懿的潜意识记录在案,并形成了一种负面的内隐态度。

此后,司马懿一直被动地熏陶在残忍的环境中,渐渐地对残忍脱敏。他自以为已经能够完全接受残忍了,但他并不知道,他的内隐态度依然深度排斥残忍。

美国的一项关于种族歧视的内隐联想测试发现了一个令人惊撼的结果。很多坚决反对种族歧视的黑人,其内隐态度竟然也是歧视黑人的。这足以说明,人们通过后天的学习或反省而形成的意识层面的态度,往往不能改变潜意识中与之相反的内隐态度。

司马懿对于残忍的内隐态度也正是如此。尽管他一度和张春华相敬如宾,两情相悦,但他的潜意识中充满了对张春华残忍的行为的反感与厌恶。同样,司马懿在潜意识中对于曹操曹丕父子的残忍行为始终也是持反对态度的。

这潜伏着的反感与厌恶,在司马懿大权在握且又心烦意乱之际,终于机缘契合,摆脱了意识的束缚“脱颖而出”,最终酿成了这一场不经意间的家庭风波。

司马懿起初对张春华的绝食并不在意。但是很快,事情的进展超过了他的预料……

……

心理感悟:能够让一个人原形毕露的也许只有权力。

内隐态度就连个体本人也不能准确识别的,深藏于潜意识中的某一种情感认知或反应。内隐态度往往建基于过往某一经验在潜意识中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