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6645100000028

第28章 心灵扭曲的报复

曹叡继位的这一年虽然只有二十三岁,但他的人生早已经历了大起大落。

曹叡从小就表现出了聪慧过人的才华,深得祖父曹操的喜爱。曹操甚至夸赞他说:“有了你,我们曹氏就能有三世的基业了。”

十五岁的时候,曹叡就被封为武德侯。一年后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曹叡又被加封为齐公。但是好景不长,曹丕称帝后,与曹叡的生母甄氏琴瑟失和。甄氏被逼自杀,殃及曹叡也不受曹丕待见了。曹叡被贬为平原侯。

曹丕随后立郭女王为皇后。郭皇后一直没有生育,膝下无子。曹丕下令让曹叡侍奉郭皇后。郭皇后此前为了争宠,多次在曹丕面前进谗言,挑拨甄氏与曹丕的关系。甄氏被逼自杀和郭皇后大有干系。曹叡对母亲的惨死耿耿于怀,心怀怨懑,不愿意侍奉郭皇后。

曹丕见状,深感不满,决定立另一个儿子曹礼为太子。曹叡担心失去太子之位,硬生生地忍下了这口气,开始好好侍奉郭皇后。这个刚刚十七八岁的莽撞少年,在人生的重要关头,在没有任何外力援助的情况,竟然能够自己转过弯来,这一份早熟的生存智慧,实属不易。对比一下司马懿在二十三岁的时候,生硬地拒绝曹操的征召,而给自己的仕途带来巨大麻烦,就可以知道曹叡的过人之处了。

而更令人惊奇的是,曹叡竟然把母亲的死对头郭皇后哄得服服帖帖,对他毫无芥蒂,把他当作了亲生儿子看待。

曹丕见曹叡态度转变,但还是没有下定决心立他为太子。

有一次,曹叡跟着曹丕去打猎。曹丕看到草丛中跑出了一母一子两只鹿,于是一箭射杀了母鹿,并让曹叡射杀小鹿。曹叡却没有从命,流着眼泪对曹丕说:“陛下,您已经杀掉了母鹿,我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

这句话就是一个标准的启动效应。曹丕立即联想起自己逼曹叡的母亲甄氏自杀的往事,再看看眼前这个失去母亲呵护的儿子,又想起自己与甄氏刚刚结婚时的亲密无间,心里顿时一片柔软。就在这一刻,曹丕决意立曹叡为太子。

曹叡能够用一句话打动父亲,为自己挣得太子之位,足可见他的洞透人性的智慧早已超越了他的年龄了。

不过,曹丕不可能预料到自己会在刚刚四十岁的时候就走到人生的尽头,所以一直以为来日方长,没有好好历练栽培曹叡。曹丕本人在继位之前,早就得到了曹操的悉心培养,至少历练了十几年。而曹叡则是在曹丕病危的那一刻,才被曹丕托孤于曹真、陈群、司马懿等三位重臣的。包括司马懿在内的群臣,都认为曹叡距离胜任一个合格的大国之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持相同观点的还不止是大魏群臣,也包括吴蜀两国的君臣上下。

孙权一直对曹操、曹丕父子恭敬有礼,虚与委蛇。但是,曹叡一登基,孙权立即就亲率五万大军进攻江夏。显然,孙权是认为曹叡孺子可欺,要趁着他立足未稳,给他来一记下马威。

孙权大军围住了江夏,魏国的江夏太守文骋坚守不出。军情飞报到洛阳,朝臣们纷纷建议曹叡急发援兵。但刚刚当了两个月皇帝的曹叡却毫不在意地力排众议,说:“东吴最擅长的是水战,孙权之所以敢于下船而发动地面进攻,显然是想趁我方不备大举偷袭。现在文骋既然已经和他形成了相持之势。我看吴兵必定不能长久坚持,很快就会主动退兵。我们用不着增派援军了。”

曹叡说得自信十足,头头是道,但群臣哪里会相信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的判断呢?于是纷纷表示反对。但曹叡镇定自若,坚持己见。这一副做派倒是和他的父亲曹丕十分相像。仅仅二十多天后,孙权围攻不下,悻悻退去,曹叡的预判至此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了。

到了这个时候,群臣们才惊觉曹叡这个年轻君主可能并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但是,曹叡最可怕的还不是他的超常智慧,而是他那被跌宕起伏的不幸遭遇所扭曲的心灵。

曹叡母亲甄氏的死在这个少年的心中留下了血泪斑斑的印象。当时,甄氏被曹丕下令自尽后,按照曹丕的旨意,甄氏未能按照皇帝正妻的仪礼入殓。甄氏被剥夺了一切饰物,披头散发,本该填入玉珠的口中也被塞满了米糠。

此后,甄氏之死的后续效应也让曹叡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差一点失去了太子之位。要不是曹叡强忍着内心的屈辱与愤懑,对着郭皇后甜言蜜语,曹叡根本就没有机会身登大宝。但是,这种忍辱负重却又不能对人言说的痛苦经历,无可避免地造成了曹叡内心的严重压抑。

人类的大脑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可以将各种负面的感受排除在意识之外。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而压抑是最为基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会将自己所承受的那些不能被意识接受的欲望与行动不知不觉地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压抑有助于当事者度过当下那一刻的痛苦不堪。但是,一旦机缘成熟,所有的压抑都会转化为报复性攻击,或者向外攻击他人,或者向内攻击自我。

如果曹叡一辈子命途蹉跎,那么,他所有的压抑最终都将成为自我攻击的弹药,将自己弄得遍体鳞伤后黯然度过一生。但命运偏偏给了他获得最高权力的机会。这样,他就可以凭借自己掌控的权力而对外实施疯狂的报复。

最能证明曹叡大肆报复的例子莫过于他对郭皇后死后的处置。

郭皇后曾经暗害过曹叡之母,但后来却对曹叡视如己出。两人之间本应该是一笑泯恩仇的。但是,郭皇后死后,曹叡却下令不得按照皇太后的礼仪入殓,而且剥夺了她的一切饰物,让她披头散发,口中也被塞满了米糠。郭皇后死后的“待遇”完全与曹叡的生母一致!

曹叡就是用这种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实施报复的。

曹叡最大的压抑之源来自他的父亲曹丕。可是,身为人子的曹叡总不能开棺鞭尸,对父亲实施报复吧。那么,攻击的目标自然就转向了曹丕留下来的东西。

曹丕留给曹叡最精心的礼物就是托孤四大重臣!这自然成了曹叡最想实施报复的攻击目标。

当然,曹叡并不是要将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这几个人一杀了之。他是要拆散托孤四臣的架构,剥夺他们辅政大权,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以破坏父亲的精心安排。这就是曹叡对曹丕所能实施的最大报复。

但是,这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任何一个初登大宝的帝王来说,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就对辅政大臣下手,很可能引发政局动荡,给内外部的反对势力以可乘之机。所以,曹叡并没有贸然行事,而是精心谋划,等待最好的时机。

这也说明,曹叡年纪虽轻,但在政治博弈上的考量却已非常老练。显然,曹叡在成长过程中耳闻目睹的权力场上的那些尔虞我诈、翻云覆雨,早就将天分极高的他熏陶成了一个政坛老手了。

司马懿这一年是四十八岁,比曹叡大了整整二十五岁,而且,司马懿的宦海沉浮也已经近二十个年头了。客观地说,司马懿这一只职场老鸟对于刚刚出道的小菜鸟曹叡多少是有点低估的。但是,当司马懿以为自己将以辅政大臣的身份继续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的时候,却不知道,那个他不太放在眼里的小菜鸟已经将枪口瞄准了他。

几个月后,不甘认输的孙权命令诸葛瑾、张霸率部进攻襄阳。曹叡立即抓住了这次机会,让司马懿领兵出征迎敌。

司马懿此时的职务是抚军大将军兼录尚书台事,但他其实只是个文职将军。他本人最突出的就是行政才干,也从来没有做过主将领兵出征的经历。显然,司马懿并不是最合适的人选。至少,一直主掌军权的曹真、曹休就比司马懿更适合担当主帅。

但这正是曹叡机心暗藏的地方。曹叡早就盘算好了如何拆散辅政四臣的权力架构,他首先选择司马懿下手,正是一个最佳的切入口。

如果司马懿因为不谙军事而败于襄阳,那么就可趁其威信受损而剥夺他的权力。如果司马懿一战而胜,曹叡也可借机施行他已精心构画好的一整套夺权方案。

曹叡的报复并不是针对司马懿的,但司马懿却因为他所处的特殊位置而成了曹叡开展攻击的第一个靶子。

不明就里的司马懿远没想到这个看似毫无阅历的年轻皇帝的心机竟会如此之深。他早已打定主意要尽心竭力来报答曹丕的恩遇,当然是打点精神,毫无二话地领兵前往襄阳而去。

心理感悟:所有的压抑,都会转化为报复的力量。

压抑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会将自己所承受的那些不能被意识接受的欲望与行动不知不觉地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是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