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6645100000029

第29章 老狗开耍新把戏

司马懿乍一听到曹叡的安排,虽然表面上波澜不惊,但心里还是有点小兴奋。多少年前,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的“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这句话早已让司马懿明白,兵权是一切权力之本。而曹叡竟然把这种重要的权力授予了从未独立领兵作战的文臣司马懿,这怎么能不让司马懿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新任君主对于自己的特别信任呢?

司马懿出仕已经十七年了,除了在曹操末年被提升为丞相军司马,短暂参与过军事参谋活动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处理行政事务。曹叡的这道命令一下,司马懿就被推上了职业转型之路。

西方有句谚语说:“老狗学不了新把戏”。但好在四十七岁的司马懿虽然没有亲自打过仗,但一直若即若离地跟在当世顶级军事家曹操身边,又曾长期暗地用心观察揣摩曹操的言行思维,所以他并不担心自己玩不好这个新把戏。

司马懿一路上精心谋划,到了襄阳后,竟然一举击败了诸葛瑾,并斩杀了东吴大将张霸。司马懿在军事首秀中旗开得胜,不但让他自己的信心大涨,也预示着他即将在这一新的领域大展身手。

诸葛瑾被司马懿击败的消息传到西川后,诸葛亮的心里不禁浮起了一丝担忧。诸葛亮一直没有忘记这个几年前和隔空交过手的司马懿。当时,司马懿的身份还不过是个军事参谋,但现在却已经成了战而能胜的军事主将。诸葛亮凭直觉认为,这个能够想出“五路攻西川”妙策的人也许将成为自己这一生最大的劲敌。

司马懿得胜而归,很快就被曹叡从抚军大将军提升为骠骑将军。与司马懿一起得到提升的还有另外几位辅政大臣。征东大将军曹休被提升为最高等级的军阶——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被提升为大将军,镇军大将军陈群被提升为司空。

曹魏军阶制度在沿承汉制的基础上又做了调整,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征东大将军、征南大将军、征西大将军、征北大将军。

由此可见,曹丕遗命的这四大重臣都得到了大幅度的越级提升。包括四大重臣在内的大魏群臣都以为这是新皇帝的恩示隆遇,邀买人心之举。但就在这几个人既得利益者兴高采烈之际,曹叡又出招了。

曹叡随即下令,将曹休、曹真、司马懿三人逐出京都,分别外派,屯驻与蜀汉、东吴交界的前线,主持军事,只留下陈群一人坐镇中枢,但实际的权力也被大大削弱了。

这等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盘拆散了曹丕为曹叡事先设计好的权力架构。四大托孤重臣的辅政大权几乎被曹叡尽数剥夺。曹叡以二十出头的年纪,竟能如此深谋远虑,手段老辣地连司马懿这一干老鸟都甘拜下风,可见他的心智谋略是多么的厉害!

这明升暗降的夺权招术一出,天下就都知道曹叡了。

东吴孙权此前已经借着与蜀汉联合的机会,自建年号黄武。孙权原本很看不起曹叡,认为曹丕的能力连曹操的万分之一都赶不上,而曹叡的能力连曹丕的万分之一都赶不上。孙权本想趁着曹叡初立,也像刘备一样登基称帝。但是,当孙权得知曹叡雷厉风行却又不伤筋动骨地独揽大权,顿感自愧不如,连忙打消了称帝的念头。一直到两年后,诸葛亮大举发动北伐,孙权见魏蜀两国征战不休,这才借机登基。

等到司马懿明白过来这是曹叡的瞒天过海之计后,内心不禁充满了苦涩。司马懿这一路走来,实在是太坎坷了。好不容易改变了曹操对他的不良印象,曹操很快就撒手西归了。好不容易赢得了曹丕的绝对信任,曹丕也很快撒手西归了。而曹叡一上位,又立即将他明升暗降,从辅政大臣的中枢位置上外放,沦为偏守一方的军事将领。

但是,司马懿的不快与不满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因为他早已接受了权力的终极法则——谁不想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呢?曹叡既然当了皇帝,又怎么甘心做一个傀儡,而任由辅政重臣们分享他的权力呢?司马懿已经见惯了为了争权夺利而不择手段的残忍场景,像曹叡这样“温文尔雅”的夺权行为已经可以算是仁至义尽了。

司马懿这样一想,心里立即就舒坦了。

绝大多数的人,在遭受生活的重创却又无力还击时,往往会采取压抑这种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但是,压抑虽然能让人在意识层面变得麻木,但却在潜意识层面造成更大的伤害。比如曹叡,外表看似风光,内心里却早已是千疮百孔。压抑不但会促动他对外实施报复,终有一天,也会反过来伤害他自己。

司马懿能够在重重打击中一路走到今天,并且总是能够怀着平静的心情去迎接新的挫折,这绝不是偶然的。而司马懿在应对人生风雨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这就是合理化策略,即个体为自己所遭受的种种挫折和打击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从而让自己免于心灵受伤。

司马懿将自己所遭受的一切不公平待遇以及所目睹的一切残忍事件都归结为争夺或维护权力的必然。自从司马懿找到了“权力”这件百毒不侵的心灵盔甲,他就能淡然接受一切而不受伤害了。

但是,在很多时候,合理化策略所赖恃的那个借口,本身往往是背离一般的世俗道德准则。若非如此,又怎么能威力无边地罩住那些足以困扰大多数人的打击与悖逆行为呢?所以,合理化策略虽然能让人们的内心不受伤害,但也会导致人们深度沉溺而日益背离道德的底线。

司马懿靠着合理化策略,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难关,但这也日益为他走向人生异化之路埋下了伏笔。

司马懿随即又想到,四个辅政大臣同时被剥夺了中枢大权,这说明曹叡并不是要存心打击他一个人,从而也说明了曹叡对自己并无恶感。那么,自己虽然失去了权力,但生存却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这样一想,司马懿心情就更加放松了。

事实上,曹叡为了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不得不将独镇一方的兵权授予司马懿等三人。司马懿也籍由这个机会,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完成了具备里程碑意义的转型。

不过,司马懿却没有想到,当他失去了曹丕的庇护后,当他远离了政治中枢后,他的那些反对者们纷纷将此解读为新君曹叡对司马懿不满。于是,一度被曹丕弹压下去的“鹰视狼顾论”再度热传起来。

司马懿出镇前线,立即刺激了蜀国大丞相诸葛亮的敏感神经。

这主要是司马懿当初“五路攻西川”的后遗症所致。诸葛亮早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图远志。为了避免魏国再度收买南蛮在蜀汉背后捣乱,诸葛亮决定先行平复南蛮。他听取了参军马谡的建议,采取攻心之策,七擒七纵南蛮之主孟获,终于让孟获心服口服,承诺永不背反。

于是,诸葛亮厉兵秣马,准备北伐。但他还是有些担心这个足智多谋,并且刚刚击败过自己的兄长诸葛瑾的司马懿。

马谡所献的攻心之策,让诸葛亮英名远扬于南蛮之邦,让诸葛亮对他好感大增。刘备临死之前,曾经特意提醒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但诸葛亮却浑然忘了刘备的谆谆告诫,而将马谡引为心腹之人。

诸葛亮对马谡吐露了自己的担心。马谡灵机一动,说:“丞相,我有一计,可以置司马懿于死地!”

诸葛亮大喜,急忙追问。

马谡自得一笑,说:“我听说司马懿鹰视狼顾,早年曹操还在世时就曾经说他心怀不轨。如今曹叡刚一继位,就将司马懿逐出京都,显然是对他不甚信任。丞相只需暗中派人,前往洛阳、邺城等处,散布流言,说司马懿密谋造反。再模仿司马懿的口吻,写一篇告示天下的榜文,遍贴各处。只要曹叡一起疑心,司马懿就死定了!”

诸葛亮听了,连声称好,当即秘密派人前往魏国,按照马谡的建议行事。

远在千里之外的司马懿,哪里会想到诸葛亮给隔空自己来一记“摧心拳”呢?他正满怀热切地开始操练兵马,要在新把戏上耍出个名堂来,却不知道一场横祸已经迎面扑来……

……

心理感悟:世界上最不合理的事情就是人们只相信合理的事情。

合理化个体为自己所遭受的种种挫折和打击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从而让自己免于心灵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