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6645100000032

第32章 最强大脑的博弈

诸葛亮自出师以来,屡战屡胜,心情十分愉悦。这一天,他正在聚众研讨下一步的进攻计划,突然又传来了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原来,投奔曹魏的蜀汉叛将孟达又动了背魏归蜀的心思了!

八年前,孟达因为担心刘备会对自己不利而率领四千人马向魏国投降。适逢曹丕代汉继位,急需证明合法性。孟达的远人来投刚好能为曹丕的政治需要张目。于是,曹丕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坚决破格优待孟达,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并封平阳亭侯,还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让孟达担任新城太守。曹丕出入的时候,还经常让孟达和自己坐在同一辆车上。

这样的待遇自然让孟达深感满足。但与此同时,这也让孟达成为了大魏群臣集体性嫉妒的重大目标。在遭人嫉妒这件事上,司马懿和孟达倒可以说是一对难兄难弟,但在剧烈程度上,显然还是孟达“更胜一筹”。

曹丕死后,孟达的待遇顿时一落千丈。巨大的反差让孟达很不适应,倍感失落。这时候,针对孟达的负面言论也开始死灰复燃。压抑已久的曹叡在潜意识中对父亲曹丕深怀怨恨,凡是曹丕看重、喜欢的东西,他都有一种无可抑制的报复冲动。这样一来,曹叡的冷淡也让孟达失去了安全感。

与此同时,蜀汉这边刘备已经过世,诸葛亮执掌大权,蜀吴两国也已经尽弃前嫌,重归于好。孟达觉得,诸葛亮应该不会追究自己未能及时救援关羽的罪责。因为他知道,关羽居功自傲,和诸葛亮斗了一辈子气,诸葛亮不会孜孜于为关羽复仇。

在这几个因素的促动下,孟达起意要背魏归蜀。于是,他给自己的好友李严写了一封信,透露了自己的想法。

孟达和李严是过命之交。当初司马懿策划“五路攻西川”后,诸葛亮就曾经利用过这层关系,通过李严,让孟达消极观望,从而予以化解。孟达这样做,等于是给了李严一个巨大的恩惠,现在,他要李严帮忙疏通诸葛亮的关系,就等于是在索取回报了。

李严当然愿意帮孟达这个忙了。诸葛亮北伐,节节胜利,如果再有孟达内助,收复中原就指日可待了。到时候算起功劳,李严也就功不可没了。

李严急忙派儿子李丰赶到诸葛亮的军营中,向他报告了这一好消息。

诸葛亮大喜,说了一声:“天助我也!”,随后就开始思考如何最大化地运用孟达来投的资源价值。

说实话,诸葛亮对于孟达的反复无常是很不齿的。这两个人,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诸葛亮深受儒家价值观影响,忠君敬上,而孟达则完全以个人得失为行事衡量标准。但是,尽管诸葛亮对孟达十分反感,但为了北伐大局,他还是非常欢迎孟达背魏来归的。

不过,孟达反复无常的小人品行也让诸葛亮对他不敢深信。因为只要曹叡策略性地对他稍加恩典,孟达说不定立即就掉头转向,重归魏国怀抱。

为了彻底堵死孟达首鼠两端的可能性,坐实孟达的叛魏投蜀,诸葛亮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诸葛亮找来一个名叫郭模的下属。这个人的特点是机灵可靠,随机应变能力很强。诸葛亮分派给他一个秘密的任务——立即到魏国都城,广为散布孟达投蜀的消息。

郭模一惊,但出于对诸葛亮的神一般的景仰,还是不说二话,就出发了。

诸葛亮是不是昏头了?

孟达来投是头等的军事机密,绝对应该秘而不宣才对。一旦泄露出去,魏国早作准备,予以扼杀,岂不是会让蜀汉的利益大大受损?

诸葛亮这么聪明,为什么会做出这么糊涂的决策呢?

实际上,这是最强悍的大脑才能做出的决策,这是最顶级的智慧才能理解的决策,绝不是一般智力水平的人一眼就能看懂看透的。

诸葛亮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打的:

泄露孟达背魏投蜀的消息,就把会孟达逼上了必须要反的道路,彻底断绝了他的回头路。但要达到这个目的,还有一个根本的前提是,孟达不会因为这个消息的泄露而被魏国斩杀,从而丧失资源价值。

对此,诸葛亮胸有成竹,他料定曹叡不太会相信孟达背叛的消息,从而不会立即采取行动,置孟达于死地。

因为,诸葛亮此前已经用过一次反间计了。这第一次反间计带来的重大成果就是司马懿下台以及随后蜀军的节节胜利。诸葛亮知道,曹叡现在一定是连肠子都悔青了。而人的心理往往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在吃过一次亏后,再遇到貌似同类的陷阱后,往往敬谢不敏,避之唯恐不及。

这其实是一种负向的不作为惯性,也可以称为“矫枉过正误区”。正向的不作为惯性是指当人们错过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机会后,将会对随后出现的类似机会置之不理,即便后来出现的机会比之前的更具吸引力。而负向的不作为惯性则是指,当人们做出了一个带来了不良后果的错误决策后,往往会在后续的决策中出现矫枉过正的误区,对于新出现的机会畏手畏脚,不敢作为。

诸葛亮判断,在矫枉过正心理的驱动下,曹叡中了一次反间计,对第二次反间计的第一反应必然不予置理。而等到他醒悟过来,最好的时机就错过了,诸葛亮已经有足够的时间,谋划好与孟达的联手,并采取行动了。

所以,诸葛亮放心大胆地派出心腹郭模,前往魏地,大肆宣扬孟达将要叛乱的消息。

但是,诸葛亮绝没有料到,曹叡竟然会不顾颜面,勇于认错,快速止损,重新起用司马懿。

这一天细作来报,说:“魏主曹叡一面亲临长安,一面宣召司马懿官复原职,并加封为平西都督,起本处之兵,赶赴长安与曹叡会合!”

诸葛亮一听,顿时就蒙了,竟然手足无措!

要是他早知道曹叡会这么做,那么,孟达背魏投蜀的秘密是绝不能泄露的。就从这一刻起,诸葛亮对于曹叡的高超智慧有了一个全新的深刻认识。与此同时,他内心的忧虑也大大加深了。魏国有这么英明的君主,又有谋略深远的司马懿,自己的北伐大计要想获得成功,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也就是在这一刻,平生从来挥洒自如,笑傲天下的诸葛亮第一次产生了对自己的不自信和深深的不安。

绝顶高手之间过招,往往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比如,司马懿初施谋略的处女作——五路攻西川一出手,诸葛亮就把他当作了平生的劲敌。而这是貌似也很聪明的马谡之流很难体会的。所以,当诸葛亮对司马懿的存在深表忧虑时,马谡会毫不在意。

但诸葛亮对曹叡的认识却有点特别,经历了几次反复。

最初曹叡出手不凡,用明升暗降之策,拆散辅政大臣,独揽大权,诸葛亮凛然一惊,认为曹叡颇不简单。但随后,曹叡轻易中了马谡的离间计,将司马懿削职为民,又让诸葛亮看轻了他。再后,曹叡先后任用无能之辈夏侯懋、曹真,接连被诸葛亮击败,又进一步拉低他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形象。

诸葛亮认为,曹叡也像那些年纪轻轻就登上皇帝宝座的君主一样,顾惜面子,担心自己的权威受损而绝不肯认错。而这样的曹叡,是蜀汉之福,不足为惧的。

也正是立基于此,诸葛亮才会放心无忧地做出故意泄露孟达来降的消息,以坚孟达之心,并对魏国造成最大化的打击。

曹叡果断重新起用司马懿,等于是曹叡最彻底的自我否定。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一种品格,绝大多数老谋深算的君主都没法做到这一点。曹操的赤壁惊魂、刘备的夷陵惨败,孙权的取辱辽东,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自我否定,而在投入陷阱中越陷越深所致。

诸葛亮由此才真正领略到曹叡的智慧与心胸,并因此而深感忧虑与不安。

马谡此时已经深得诸葛亮信任,正好随侍一旁。此前马谡对诸葛亮敬若神明,但现在他有机会近距离看到神坛之下的诸葛亮的软弱与彷徨后,对诸葛亮的尊敬不免大大削弱了。

这一刻,马谡对诸葛亮的一惊一乍,颇为不屑,轻飘飘地说道:“量一个小小曹叡有何可怕?他要是敢来长安,就教他有来无回!丞相何故要惊惧呢?”

诸葛亮心中懊丧不已,看了马谡一眼,为自己辩护道:“我哪里是惧怕曹叡?我平生最担心的不过是司马懿一人而已。现在孟达要举大事,司马懿这一复出,孟达就危险了,一定会为司马懿所擒。孟达一死,中原就没那么容易恢复了。”

孟达的危险其实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但他却没有承认,只是将原由归结到司马懿的复出上。可见,要做到自我否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心理感悟:对于失败的恐惧,会扼杀一切成功的可能。

矫枉过正误区当人们做出了一个带来了不良后果的错误决策后,往往会在后续的决策中出现矫枉过正的误区,对于新出现的机会畏手畏脚,不敢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