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6645100000033

第33章 到底是只什么鸟

诸葛亮心情剧烈震荡,一时静不下心来思想对策,马谡意存悠闲,帮他出了一个主意,说:“丞相,为什么不赶快写一封信,提醒孟达,小心提防呢?”

诸葛亮觉得这可能是唯一的办法了,当即按照马谡所说,提笔写了一封信,派心腹之人赶赴新城,给孟达送去。

马谡见诸葛亮完全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顿时有了一种深感满足的控制感,对诸葛亮的轻视之心则又重了几分。

孟达收到诸葛亮的密信,打开一看,上面是这样写的:

近闻魏睿复诏司马懿起宛、洛之兵,若闻公举事,必先至矣。须完全提备,勿视为等闲人。吾犹惧之,公请详察。

孟达看了信,不由哈哈大笑,也不避讳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就在旁边,大声说:“都说诸葛亮多心,果然如此。”

孟达的心腹部属说:“主公,不可轻慢,您还是写一封回信吧,也好让诸葛丞相安心。”孟达依言,写了回信,交给诸葛亮的使者带回。

孟达的回信是这样写的:

窃谓司马懿之事,达以为必不惧也。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往复则一月间事也。达城池已固,诸将亦与三军皆在深险之地,司马懿便来,达何惧哉?丞相宽怀,惟听捷报。

孟达也是个聪敏英俊,才能出众的人。他刚一从诸葛亮的信中得知司马懿复出的消息,立即就做出了“不足为虑”的判断。他之所以取笑诸葛亮的多心,是因为他有着十足的把握可以无视司马懿。

理由就是他写在回信上的分析。

司马懿身在宛城,与曹叡所在的洛阳,以及孟达所在的新城,远隔千里左右。按照惯例,司马懿行动之前必须向身在洛阳的曹叡汇报,征得同意后才敢出动。从宛城到洛阳,来回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有了这一个月的时间,孟达早就做好了举事的准备,司马懿就是有天大的能耐,也挡不住孟达与诸葛亮的联手进攻。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孟达之所以如此气定神闲,就在于他对司马懿的心理的判断。

一般而言,那些遭贬而又有幸复出的人,往往会变得比以前更加小心谨慎,不再擅作主张,而是凡事请示,以免重蹈覆辙。这是一种“遭贬后遗症”,也是一种“矫枉过正”误区。而司马懿在曹丕还活着的时候就总是顺应君上的心意,从不违逆。这样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在刚刚吃了大苦头后,怎么还敢恣意行事呢?

孟达以己度人,料定刚刚复出的司马懿就是一只惊弓之鸟,必然对曹叡深怀恐惧,绝不敢当出头之鸟,对平叛这样的大事擅自做主。

但是诸葛亮却不是这么想的。因为他已经对曹叡和司马懿这一对完美君臣搭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诸葛亮看完孟达的回信,不禁彻身冰凉,孟达在信中让诸葛亮“宽怀,惟听捷报。”,诸葛亮却哪里“宽怀”得起来呢?诸葛亮气得将信往地上一扔,跺脚长叹道:“孟达必定会死于司马懿之手了!”。

马谡惊问道:“丞相何出此言?”

诸葛亮长叹一声,说:“兵法有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司马懿怎么能容孟达一月之久而不行动呢?曹叡既然已经委任司马懿,自然是逢寇必除,怎么还用奏报之后再出兵呢?只要司马懿一得知孟达反叛,用不了十天,司马懿就会兵临城下。孟达措手不及,怎么能不被司马懿擒获呢?”

马谡与诸将听了,对于诸葛亮的判断,均是将信将疑。诸葛亮随即吩咐孟达的使者,让他立即返回新城,赶快转告孟达早作准备,如果不能马上举事,就暂时按兵不动,以免命丧司马懿之手。

那么,到底司马懿会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儿呢?是诸葛亮对司马懿的判断正确,还是孟达对司马懿的判断正确呢?

司马懿终于接到了曹叡起复自己的诏书!

那一刻,司马懿的心情十分激动,不仅仅是因为自己重新有了用武之地,而是因为自己即将和那个名闻天下的诸葛亮面对面地过招!

在接到诏书之前,司马懿就已经知道郭模散布的孟达造反的消息。司马懿立即明白了诸葛亮的全部用意。但他手无寸铁,只能坐视不顾。司马懿正在焦虑之际,曹叡的诏书到了。随后,上庸守将申仪的密报随之而来。这就确认了孟达的造反事实。

司马懿的第一反应就是绝不容情,以雷霆万钧之势立即将孟达歼灭!这一激烈反应首先源自于司马懿潜意识中对孟达的极度不满!

司马懿和孟达是有过往恩怨的。孟达投奔曹丕后,备受恩宠,导致很多人看不过眼。这其中就有司马懿。司马懿也是曹丕跟前的当红之人,他直言不讳地劝谏曹丕不要重用孟达这样反复无常的小人。但曹丕置若罔闻。司马懿很不满意,在心里狠狠地记上了孟达的一笔账。

后来,司马懿策划的“五路攻西川”中除了三路外援外,曹真和孟达这两路都是魏国本部力量。外援不尽力,还情有可原。但孟达却顾念旧情,没有发力攻击。最终导致司马懿空忙一场,五路大军被诸葛亮轻松化解。这件事又让司马懿给孟达记上了一笔账。

更进一步,即便孟达和司马懿没有个人恩怨,也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剿杀。

道理很简单。曹叡重新重用司马懿,就是为了让他阻挡诸葛亮咄咄逼人的攻势。一旦孟达举兵,与诸葛亮里应外合,司马懿就很难力挽狂澜,扭转败局。所以,要想击败诸葛亮,司马懿就必须立即斩断孟达对诸葛亮的助力。

但是,司马懿要想这样做,并不是没有顾虑的。孟达思虑所及的东西,司马懿自然也想到了。

按照常规,司马懿以刚刚脱罪之身,必须谨小慎微,是决不能擅做主张,在没有请示曹叡的情况下,千里奔袭,将孟达立斩于马下的。

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也想到了这一点,立即对司马懿说:“父亲,您赶快写表急奏天子吧。”

司马懿看了他一眼,心想:“这个孩子还是嫩了一点。”司马懿说:“如果要等圣旨,来回奔波至少要一个月。到那时,孟达就成事了。一旦他守住险要关口,我们就是有百万大军,急切间也难攻破了。”

是啊,时机稍纵即逝,如果一定要等得到曹叡的许可后再行动,早就错失良机了。电光火石间,司马懿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断!

司马懿下令,紧急调集宛城现有兵马,整装待发。同时,他又写了一封信,找来参军梁畿,秘密叮嘱几句,让他立即赶往新城,面见孟达。

司马懿写这封信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稳住孟达,延缓举事,为自己接下来的急行军争取时间。

司马懿的这封信的内容是:诸葛亮惯会弄虚使诈,当初就是用造谣导致我被削职为民。现在,他又故技重施,派了一个叫做郭模的人大肆造孟将军您的谣言。我吃过他的苦头,因此知道您是冤枉的。我相信您对魏国忠心耿耿,是绝不会背叛的。现在天子已经知道我的冤屈,让我官复原职。我一定会在天子面前述说您的忠贞不二。请您放心。

司马懿写这封信,有两个用意。

第一,揭穿诸葛亮的背后小动作,让孟达对与诸葛亮联手心怀疑虑。而这一个信息是孟达原本不知道的。

第二,以曾经的受害者身份来和孟达套近乎,以便让孟达相信司马懿并不相信他会造反,一切都只是诸葛亮的谣言而已。

当然,这两个用意其实可以合为一个,那就是延缓孟达的举事时间。

梁畿领命出发后,司马懿急急整顿好队伍,很快发出了急行军的命令,千里奔袭孟达所在的新城!

司马懿为什么敢这样做呢?

要知道,孟达尽管与诸葛亮书信往来,但事实上并没有确凿无疑的造反铁证。曹叡会不会因为司马懿无视君上,滥用职权而再一次将他打入冷宫呢?

司马懿断定曹叡不会这么做!

在人际关系互动中,存在着一种“类蜜月效应”。我们知道,所谓的“蜜月效应”,是指当两个人的情感处于热烈升温阶段,相互间的任何要求都有可能得到对方的许可。而“类蜜月效应”则是指当两个人刚刚结束对立关系之时,每个人对于对方的越格行为会表现出较大的宽容度,以免重蹈关系破裂的覆辙。

曹叡与司马懿的关系正好是从对立走向了信任。司马懿凭着对人性更深的洞察,相信曹叡一定会宽容于自己的行为。诸葛亮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顿足长叹,并立即写信让孟达提高警惕的。

唯有自负才智的孟达,依然沉浸在自信自得之中,丝毫不知道大祸已经临头……

……

心理感悟:切记在别人宽容的时候请求宽容。

蜜月效应当两个人的情感处于热烈升温阶段,相互间的任何要求都有可能得到对方的许可。

类蜜月效应当两个人刚刚结束对立关系之时,每个人对于对方的越格行为会表现出较大的宽容度,以免重蹈关系破裂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