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6645100000034

第34章 权力的边界在哪里

司马懿一路急行军,仅用八天的时间就赶到了一千二百里外的新城,平均每天推进一百五十里。这是一个极其惊人的行军记录。兵贵神速带给司马懿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及时擒获了刚刚从诸葛亮处带了回信的孟达使者!

司马懿搜出诸葛亮的回信一看,不由惊叹道:“世间能者,所见皆同!我的心机竟然全部被诸葛亮识破了。要是我晚到一步,这封信送到了孟达手中,我可就空忙一场了!”司马懿对诸葛亮顿生惺惺相惜之意,终其一生,这一份敬重始终没有稍减。

再说孟达,看了梁畿送来的司马懿的信后,心情非常复杂。他不但对诸葛亮是否真的出卖了自己将信将疑,也对司马懿是否真的误判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将信将疑。以他的智慧程度,很难跟得上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大绝顶高手的你来我往的双重节奏,自然就陷入了迷糊之中。

人类的大脑最喜欢确定性。当情境一片模糊,情势很难判断时,人们往往很难决断,只好在犹疑不决中左顾右盼。孟达这一犹豫,就把自己最后的保命时间窗口给错过了。

司马懿的大军,本来就是紧随着梁畿之后出发的。梁畿与孟达见面后没多久,司马懿的大军就赶到了新城。而梁畿此行,还承担着司马懿交给他的另一个任务——侦查新城的地形地势以及孟达的防备情况。

梁畿完成侦查任务后,立即往回赶,很快就与司马懿会合,并将相关情报告诉了司马懿。

梁畿走后,孟达直觉中的不祥预感越来越强。他正要下令加强布防,小心戒备,却哪知司马懿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将他团团围住。

司马懿不容部下士卒稍稍喘息,立即下令死命攻打。孟达仓促间应战,只能死守不出。围城十六天之后,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见势不妙,内心动摇,起了献城投降的念头。

正是“有其帅必有其将,有其将必有其兵”。孟达一贯反复无常,总是以个人私利为衡量标准,因此先后背叛刘璋、刘备、曹叡。而跟随他多年的部属,有样学样,在危急关头,为了保住自己的命,不惜将孟达出卖。

邓贤、李辅大开城门,献了城池。司马懿大举进城,同时下达了对孟达的必杀令,绝不留活口。

宣布这道命令的时候,司马懿心平如水,波澜不惊。他的冷酷无情在这一道命令中显露无遗。在他的心中,早已经将残忍合理化了。当他手握生杀大权的时候,任何一个胆敢挡路的人都甭想得到他的怜悯与宽恕!

孟达被乱军斩杀的时候,心中极为不甘。他无论如何不敢相信,一向从不违逆君上、谨小慎微的司马懿竟敢如此胆大包天,判若两人。只是,他已经没有时间来反省一下,为什么自己的亲外甥,和跟了自己很多年的老部下,在大难临头的时候会“义无反顾”地出卖自己。

司马懿痛快淋漓地杀了孟达,然后再向曹叡禀告。

曹叡见司马懿刚一复出,就兔起鹘落地剿灭了孟达的叛乱,不禁深深懊悔自己当初听信谗言,将他削职为民的鲁莽之举。

司马懿赌的就是曹叡的懊悔。懊悔相当于一种反向的恩惠。曹叡因为自己对司马懿的无端伤害而懊悔,就等同于司马懿给了曹叡巨大的恩惠。于是,类蜜月效应生效了。司马懿赌中了!曹叡丝毫没有责怪司马懿的擅权行动。

事实上,最让曹叡开心的还不是叛乱被平息,而是孟达被斩首!他立即下令,让司马懿快马加鞭先将孟达的首级送到洛阳,在洛阳市区剁碎了示众!

孟达已死,曹叡为什么还要这样怨毒地凌辱他的首级呢?这不等于是让孟达重新再死一次吗?曹叡和孟达难道有着什么切齿仇恨吗?

这个根子其实还在曹丕身上。

当年,孟达在曹丕手中红极一时的时候,正是曹叡这一生中最难熬的艰苦岁月。

曹叡因为母亲忤逆了父亲而被逼自杀,而横遭冷遇。那个时候,在那些看着孟达与皇帝同车出行的红色眼睛中,就有曹叡的一双。对比自己的悲惨遭遇,曹叡觉得父亲对孟达比自己要好多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当然是不可能完全理解这只是曹丕出于政治需要的一种表演。曹叡强行压制了对父亲曹丕的怨恨,却把愤怒投射到了孟达的身上。

如今,曹叡终于等来了报复的机会。只是孟达已死,曹叡只能拿他的首级出气了。但是,剁碎首级这件事多少有点丧心病狂,这也隐隐暴露了曹叡内心的阴暗面。如果曹叡自己不加控制,任由这阴暗面肆意滋长,那么,这个天才般的年轻君主在摧毁了所有他能摧毁的外部事物之后,终有一天会也走向自我摧毁的不归路。

司马懿安排好新城的防务后,马上率领部属,向长安进发,去与曹叡会合。

司马懿见了曹叡,第一件事就是献上被搜获的诸葛亮写给孟达的信,详细说明自己为什么未经授权,就千里奔袭,平定孟达之乱。

在吃了这么多苦头后,司马懿在政治上是越来越成熟了。他早已吸取了当年未能及时解开曹操心结的教训了。

司马懿知道,虽然曹叡在胜利乍临的这一刻没有责怪自己,但是,当激情消退后,自己的擅自行动还是会成为他的一个心结。毕竟,任何一个处于至尊位置的人,都不愿接受被臣属无视的待遇。这正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权力运作的终极奥秘。

司马懿对曹叡说:“我得知孟达造反的消息后,本想先表奏陛下,但又担心往复迟滞,让孟达得逞。因此不待圣旨,星夜行军,只用八天时间就从宛城赶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被我斩杀。如果请得陛下旨意再起兵,恐怕就中诸葛亮的计了。”

这一番解释绝不是多余的。司马懿的做法,让曹叡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尊重。一个能力强悍的人,非但没有居功自傲,反当谦卑有礼,曹叡怎么能不感动呢?

曹叡心花怒放,夸赞说:“仲达,你的智谋决断,已经超过了孙武和吴起了!”孙武是千古第一兵圣,吴起是百战百胜,从无败绩。这两个人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曹叡用这两个人来映衬司马懿这一次奇袭孟达的功绩,实在是最高等级的奖赏了。

尊重是这世界上最一本万利的投资,你永远无法想象它能带给你多大的回报。曹叡随即下令,赏赐司马懿金斧钺一对,以后再遇机密重事,不必奏闻,随时可以便宜行事!

这是曹叡作为一个皇帝所拿得出来的最大程度的授权。曹叡用这样的象征性方式对司马懿释放出了自己对他高度信任的信号。司马懿通过自己的努力,再一次成功赢得了“信任争夺战”的绝地反击!从前,他从被曹操怀疑,到被曹操重视,花了十几年的时间。这一次,他从被曹叡怀疑,到被曹叡信任,却只花了短短的几个月时间。

当然,这也足以说明曹叡的心胸之宽广。可惜他在少年时经历了太多难以排遣的磨难,在心中积留了太多的阴影,这也许将是阻碍他成为一代英主的最大制约。

司马懿心领神会,尽管他的心机日益深沉,情感之海很难再起波澜,但他还是被曹叡的宽宏与慷慨感动了。当初无辜被贬的不满,就在这瞬间,全都烟消云散。曹魏帝国的君主和第一重臣之间的情感链接随之达到了一种和谐状态。

司马懿经由这一次事件,又领悟到关于权力运作的另一条超级法则。这就是“权力二八定律”。一个人被赋予的权力中只有20%是显权力,另外的80%则是取决于个体的胆魄与决断的隐权力。你能不能运用,敢不敢运用这80%的隐权力,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不僭越,不突破界限,是不可能知道权力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的。司马懿通过奇袭孟达事件明白了自己的权力边界,从此对权力的掌控与运作更加炉火纯青。

曹叡与司马懿的君臣相得,对志在扫灭曹魏,兴复汉室诸葛亮来说,绝不是什么好消息。

过度自信的孟达被司马懿擒杀,是诸葛亮预料之中的事情。诸葛亮虽然对自己的弄巧成拙深感遗憾,但因为他很不赞赏孟达的为人,所以并不过分纠结。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懿竟然经由这一次的擅自行动而与曹叡达成了君臣相知的局面。

诸葛亮不由隐隐羡慕起司马懿的好福气来。刘备可以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明主了。但是,诸葛亮自己知道,刘备后期对自己的还是颇多猜忌的,一直没有对自己充分授权。与曹叡对待司马懿的这一份胸怀相比,刘备还差得远呢。再拿年岁相仿的刘禅和曹叡相比,那就差得更远了(刘禅比曹叡大了三岁)。

一想到这,诸葛亮内心的忧虑就加深了。魏国有曹叡和司马懿这样的君臣,自己的北伐中原到底有几多胜算呢?可是,自己年轻时夸下的“自比管乐”的海口,现在依然没能兑现。自己在刘备病榻前许下的“兴复汉室”的承诺,也还遥遥无期。

诸葛亮只能强迫自己从负面思绪中抽离出来,面对冰冷坚硬的现实。因为他知道,司马懿在斩杀孟达后,绝不会就此停手。

诸葛亮的判断是正确的。曹叡很快下令让司马懿出关破蜀。司马懿请求曹睿派张郃为先锋大将。

司马懿和张郃合并一处,将下一个目标对准了蜀军主帅诸葛亮。司马懿与诸葛亮这两个最强大脑之间新一轮惊心动魄的大战一触即发!

……

心理感悟:尊重他人所能获得的回报远远超过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