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6645100000038

第38章 都是嫉妒惹的祸

司马懿力挽狂澜,击退战神诸葛亮,一战扬名,成为魏国的国家英雄,但这却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一股嫉妒之潮汹涌而来。这其中眼睛最红的就是曹氏宗族中的两位带头大哥——曹休和曹真。

曹休这个人,心胸尤其狭窄。当初魏文帝曹丕托孤时,在宗族中选了他和曹真二人。但曹真的职位是中军大将军,而曹休是征东大将军,位在曹真之下。曹休非常妒忌曹真,认为曹真理应位在自己之下才对。曹休之所以这么想,与当初曹操在世时对他的称颂大有关系。曹操对他视若己出,夸赞他是:“此吾家千里驹也”,甚至让老将曹洪听他的指挥。这就造成了曹休的目空一切。

曹休一直很妒忌曹真,直到曹叡为了拆散辅政大臣的权力结构,将曹休的职位提到曹真之上,他才算满意。如今,大出风头的司马懿自然就成了他的新的眼中钉了。

曹真曾经在关键时候支持过司马懿。当初,如果不是曹真出于国家利益衡量,力劝曹叡不要轻信谣言,司马懿早就人头落地了。但是现在,随着司马懿的名声鹊起,原本对司马懿没有意见的曹真也开始改变态度了。

曹休曹真是曹氏宗族的代表人物。他们两个人对司马懿的不满立即给司马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司马懿暗自庆幸自己“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留下了污点,留下了笑柄,否则真不知该如何自处了。

再说东吴的孙权趁着诸葛亮大举北伐,也加快了自立称帝的步伐。他暗中与下属鄱阳太守周鲂密谋,让周鲂佯称得罪了自己而向魏国大司马曹休诈降,以诱敌深入,一举而歼之。

自从司马懿扬名之后,心怀嫉妒的曹休一直在寻觅立功的机会。在这一倾向性的欲望驱动下,曹休中了周鲂的诱敌之计,结果被陆逊在石亭打得惨败,幸得贾逵相救才保住性命。

曹休又气又急,竟然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撒手人寰。曹休的这一次失败,恰从反面烘托了司马懿的一支独秀,人才难得。

东吴大胜,孙权趁机自立称帝。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黯然撤回汉中,挥泪斩了马谡,又自贬三级,但心中兀自忿忿不平。一个赢惯了的人,是不会轻易认输的。失败只会激发出他更大的欲念,为自己正名。

诸葛亮在汉中聚积粮草,操练兵马,谋划着二次北伐。陆逊石亭大捷,曹魏为之气馁的消息传来,诸葛亮再次上了出师表,讨伐中原。

但是,神话被打破一次后,就很容易被打破第二次。

诸葛亮这一次出兵,心浮气躁,竟然在陈仓被无名小卒郝昭所困。诸葛亮用尽了一切招术,急怒攻心,却始终攻不下郝昭把守的陈仓小城。

再说曹真前一次被司马懿抢了风头后,心中始终不爽。他见诸葛亮被困陈仓,急忙调兵遣将,要与诸葛亮决战。

蜀将姜维见陈仓久攻不下,也给诸葛亮献策,避开陈仓,转而攻击驻屯在祁山的曹真。曹真与诸葛亮对垒而战,姜维连出妙计,曹真不敌,损兵折将,情势危急。

曹叡得知前线战况,急忙问计于司马懿。

司马懿在与诸葛亮正面交过手后,渐渐从战略层面上领悟到了致胜之道。从魏蜀两国的实力对比来看,魏国远远强于蜀国。而处于弱势的蜀国偏偏主动发起消耗极大的进攻。魏国只要严防死守,等到蜀军的粮草、士气消耗差不多了,不得不退到时候,再行出击,即可获胜。

这确实是司马懿的真知灼见。如果和奇谋百出、用兵如神的诸葛亮拉开架势打对攻战,胜算是很小的。这正是诸葛亮最希望看到的速战场面。只有避其锋芒,老其军心,在稳守中等待反击的良机,才是正途。后来,司马懿正是将这一策略运用到了极致,才在与诸葛亮的多番艰辛对垒中笑到了最后。

面对曹叡的询问,司马懿毫不隐瞒,将自己的思考和盘托出,说:“切不可与诸葛亮对战,只宜坚守,蜀兵粮尽,自然退去。等蜀兵退却,方可出击。”

曹叡深觉有理,立即下诏,派太常卿韩暨赶往前线,将司马懿的意见作为命令传达给曹真。

韩暨领命而行。司马懿忽觉不妥,急忙赶上韩暨,一路送他出城,叮嘱他说:“我把这个功劳让给曹真。你见了他,千万不要说这是我的意见,只说是天子的旨意,让他小心坚守为上。等到蜀兵撤军,派去追赶的人一定要选好,千万不要派心急气躁者去追,以免误中诸葛亮的埋伏。”

司马懿为什么要说把功劳让给曹真呢?

在司马懿看来,只要曹真按照自己的战略心得去做,就可以轻松击退诸葛亮而立大功。而曹真对他的妒忌与不满,无非也是因为战功。曹真立功之后,也许就不会再盯着自己了。

当然,深谙人性的司马懿也清楚,如果让曹真知道了致胜之策直接来自于司马懿,就会觉得更加低了司马懿一头,从而激发出更大的不满。因此,司马懿特意叮嘱韩暨不要说破真相。

韩暨应允而去,司马懿这才放下心来。

曹真接了天子诏书后,与心腹部将郭淮、孙礼商议曹叡为什么要让自己这么做。

郭淮聪明过人,竟然被他猜出这是司马懿的意思。曹真一听,脸色顿时变了。如果这确实是司马懿的意思,那就至少意味着两点:

第一,曹叡对司马懿的信任远在自己之上。

第二,曹叡认为司马懿的能力远在自己之上。

这两点都是曹真不能容忍的。曹真的逆反心理立即被激发了出来,他绝不想按照司马懿为自己设定的框架行事。于是,曹真继续问道:“这个意见到底怎么样?”

郭淮的智商是挺高的,但情商显然很一般,他没有注意到曹真的脸色变化,据实而言,说:“这是对诸葛亮有着深刻了解才能提出来的真知灼见!我看日后能够大破蜀兵的,一定是司马仲达了!”

曹真的脸顿时拉长了,心中十分不豫。要不是郭淮是他嫡系的亲信,早就一脚把他踢出帐外去了。

曹真心有不甘,但天子下诏又不敢违抗,于是语气不善地问道:“如果我们坚守,蜀兵却又不退,那又该当何论呢?”

郭淮依然沉浸在对司马懿的战略构想的欣赏之中,没有觉察到曹真的情绪波动,回应说:“都督可以派王双领兵在小路上巡哨,蜀军自然不敢运粮了。一个月后,蜀兵粮尽,只能撤退了。我们再发起追击,怎么会不取胜呢?”

曹真见郭淮简直成了司马懿的代言人,神情更加不豫。

孙礼察言观色的水平比郭淮强多了,他明白了曹真的心思,立即献策道:“都督,我可以引兵去祁山,假装是运粮之兵,诱引蜀军前来劫粮。我却在车上装满干柴茅草,硫磺焰硝。蜀军无粮,必然来抢。等到他们一来,我就放火烧车,将军在外面再伏好兵马,如何不胜?”

曹真听了大喜。孙礼的建议跳出了司马懿的框架,且又同样能够取胜,曹真当然是何乐而不为呢?而且,打仗最终是看结果的。只要取胜了,用一句“将在外而君令有所不受”就可以抵消抗旨不遵之罪。

曹真立即下令,置司马懿的意见与不顾,完全按照孙礼的想法执行。

但是,曹真哪里知道,诸葛亮就是个用火的大行家。“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句俗语就是从他身上来的。他出山之后,接连放了三把火,烧败了曹军,烧出了名气。孙礼的小小技俩立即被诸葛亮识破了。诸葛亮将计就计,顺势做好了反制性的部署,将孙礼击得大败,魏军死伤无数,狼狈逃回曹真的大寨。

曹真又气又急,一连数日,闭门不出,心情十分郁闷。忽有探马来报,原来是大将张郃奉曹叡旨意前来支援。

曹真与张郃相见,悻悻然地问道:“你来之前,司马仲达可曾有什么话说?”曹真是担心司马懿会因为自己不听他的意见遭致惨败而取笑于他。这真是无知之见。曹真根本没有领悟司马懿此前言行所释放出来的信号。司马懿此时为了自保而煞费苦心,就算心里想取笑也不敢宣之于外。

张郃说:“仲达曾经对我说,如果魏军取胜,蜀兵必不肯退。如果魏兵败绩,蜀兵必去。我在路上已经听说了孙礼将军兵败,都督可曾派人去探察蜀军动静?”

曹真赧赧地道:“新败以来,未曾敢再出兵。”虽然如此,曹真对于司马懿的判断还是持怀疑态度。他下令派人去探看,结果发现蜀营已成了一个空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蜀兵早已撤走好几天了。

司马懿的判断又一次神奇命中!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司马懿料定诸葛亮受阻于陈仓后,士气大受影响,再加上军粮不继,已经很难大举进攻了。但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勉强靠着空城计挽回了一点颜面。如果第二北伐再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在神坛上的地位就摇摇欲坠了。所以,诸葛亮必然不甘心无果而退。如果曹真按照自己的意见坚守不出,诸葛亮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绝境。而这就是曹真立大功的好机会,甚至可以取得比司马懿前一次还要辉煌的战果。司马懿也想到了曹真立功心切,不愿坚守的可能性。那么,只要曹真一主动出击,必然落入诸葛亮的算计之中。而诸葛亮只要有一场胜利来维持声威,保住颜面,也就可以无忧而退了。

这就是“如果魏军取胜,蜀兵必不肯退。如果魏兵败绩,蜀兵必去”背后的奥秘。

曹真却哪里能够窥破呢?他只是觉得司马懿的料事如神,与诸葛亮相比已经不遑多让。这样的结果只能让曹真更加懊丧。

曹真心情郁结,无可解脱,竟然生起病来,只好把防守重任交给郭淮、孙礼、张郃等人,自回洛阳养病去了。

心理感悟:更准确地说,红眼病其实是盲眼病。